21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内源性洋地黄样因子的变化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1998年第4期第17卷 论著摘要
作者:吴 荣 肖洒 朱钦霞 张泽灵
单位:570208 海口市人民医院内科(吴 荣、朱钦霞);海口市中医药学校内科教研组(肖洒);解放军海军第四二四医院内科(张泽灵)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1)冠心病(CHD)组:210例,为1991年1月至1996年10月住院或门诊患者,男135例,女75例;年龄60~82岁,平均66.7±5.2岁。符合1977年WHO诊断标准,均无心房颤动,3周内未服或从未服用洋地黄及影响血清内源性洋地黄样因子(EDF)浓度的药物(如激素、安体舒通等)。(2)健康对照组:为健康献血员或无心脑肾肝肺及内分泌疾病的健康体检者。老年组55例,男35例,女20例;年龄60~75岁,平均64.5±4.6岁。非老年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30~55岁,平均50.0±2.5岁。
2.方法:放射免疫法。空腹取静脉血2ml,应用中国同位素公司北方免疫试剂研究所提供的125 I-地高辛药盒,按说明书方法测定。批内变异系数<7%,批间变异系数<12%。仪器为北京MH-01型自动放射免疫伽玛计数器。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二、结果
1.健康对照组:EDF浓度男0.38±0.11ng/L,女0.36±0.08ng/L,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性别对EDF浓度无明显影响。健康老年组为0.39±0.06ng/L,健康非老年组0.33±0.05ng/L,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2.CHD组:EDF浓度0.65±0.15ng/L,明显高于健康老年组(P<0.01)。
3.在无心绞痛发作情况下,210例中,5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115例稳定性心绞痛(SAP)和4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梗死后24小时内)的EDF浓度分别为0.58±0.06、0.60±0.05及1.02±0.06ng/L,与健康老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为P<0.05);AMI组与OMI组、SAP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SAP与OMI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三、讨论
EDF是心脏分泌的循环激素之一,具有强心、利尿、利钠和缩血管作用。其分泌受诸多因素影响,扩张血容量、高钠、心房压力增高等均可刺激其释放。健康对照组中老年人EDF浓度与非老年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这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左室顺应性下降,左室舒张功能减退,EDF增多通过抑制细胞膜Na+-K+-ATP酶,从而使细胞膜Na+、K+转运发生障碍,细胞内Ca2+增多,加强心肌收缩力及平滑肌血管张力,通过加强收缩功能来代偿舒张功能的减退,从而维持正常的心功能。老年CHD患者EDF浓度明显高于健康老年组,其机理可能因CHD患者91%存在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导致心房压力升高,从而刺激EDF分泌增加。AMI患者EDF浓度与健康老年组、OMI组、ASP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EDF升高,一方面使体循环血管收缩,后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另一方面使冠状动脉在原有狭窄的基础上进一步收缩,造成或加重心肌缺血、坏死。此时患者即使有心力衰竭亦应尽量避免使用洋地黄制剂,以免导致梗死范围的扩大。必要时可使用副作用小的血管扩张剂或速效洋地黄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