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从肝论治阳痿”的认识和体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年第3期第22卷 临床研究
作者:王传航
单位:中日友好医院 北京 100029
关键词:勃起功能障碍;阳痿;从肝论治;病因病机;用药体会
阳痿是临床上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通常是指性交时阴茎不能勃起,或因勃起不坚及勃起不能维持,以致不能完成性交全过程的一种病症。阳痿的发病,往往与情志刺激、劳伤过度、六淫侵袭、饮食不当、跌仆损伤、久病所累、禀赋不足、年高体衰等因素有关。这些病因可单独致病,但更多情况下是两种以上病因兼夹致病,导致较为复杂的证候变化。1985年导师王琦教授提出“阳痿从肝论治”,由博返约,从根本上抓住了阳痿错综复杂的证候变化规律,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和响应。现将笔者近年来从肝论治阳痿的认识与体会作一简介,供参考。
1 《内经》奠定了阳痿从肝论治的理论基础
阳痿从肝论治,缘由前阴与肝关系密切。就肝之经脉而言,阴器为肝经循行所过部位,肝经“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灵枢.经脉》)。
诸筋为肝所主,而肝之经筋亦结于阴器。《灵枢.经筋》指出,足厥阴之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明确指出肝之经筋结聚于阴器,并于该部位与诸筋相连,若房事不节,精血亏耗,经筋失于濡养,或伤于寒热之邪,可导致阴器不用,阳事不举。
应该指出的是,《内经》有关阴器、宗筋的论述,涉及肝、脾、胃、肾、任、督等脏腑经脉。虽然有脾、胃、肾之经筋皆“聚于阴器”、“结于阴器”(《灵枢.经筋》),督脉“其络,循阴器”(《素问.骨空论》),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下出会阴、经阴阜等理论;然前阴实为肝所主,正如《增补病机沙篆》所说:“阴器者,宗筋之所系也。而脾胃肝肾之筋,皆结于阴器,然厥阴主筋,故诸筋统属于肝也。”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又肝与前阴密切相关,故肝之功能正常,则气血旺盛,宗筋得养,用事自如,反之则病阳痿。
2 从肝论治阳痿,活用治痿七法
2.1 调肝疏肝法
情志不遂,所愿不得,或悲伤过度,郁郁寡欢,致肝气郁结,无以疏泄气血,宗筋失充,发为阳痿。患者多情志抑郁,善太息。治宜疏肝解郁,常用药如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枳实,可酌加白蒺藜、川楝子、醋元胡等。
暴怒气乱,肝疏泄过度,可致肝失调达,气血紊乱而运行不畅,宗筋失养,致阳痿不举。患者多急躁、易怒,或有胸胁胀满疼痛。治宜平抑肝气,宜选用柴胡、白芍、龙骨、牡蛎、石决明、白蒺藜、羚羊角粉等药。
2.2 通瘀化痰法
痰湿和瘀血既是机体病理变化的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恣食醇酒肥甘,易伤脾胃,化生痰浊;肥胖人多痰湿体质,痰湿过盛,湿浊下注,聚于宗筋,经络受阻,失于宣泄,气不至则无以令阴器振兴,血不润则难求其势壮,故令阳痿。临床多伴形体肥胖,胸闷心悸,目窠微浮,治宜化痰、祛湿、通络,用僵蚕达络饮(经验方),药用白僵蚕、防己、苍术、半夏、陈皮、茯苓、瓜蒌、薏苡仁、黄芪、露蜂房、生蒲黄、九香虫、桂枝、路路通。如遇跌仆损伤,伤及肾府、外肾或玉茎,致经络伤损;亦有宗筋过劳,或房事宗筋受伤,伤及玉茎络脉,气血无以疏通,或致瘀血阻于宗筋络脉,发为阳痿,此为外伤致痿的病机。血瘀证有其倾向性,即男性多瘀,久病多瘀。就阳痿来说,诸多病理机制的变化,都可能导致瘀血的发生。肝气不调,木郁不达,肝气不行,无以帅血,气血不畅,阻塞阳道,或肝经湿热为患,阻于宗筋,津血被灼,粘滞而为瘀血,此为青壮年阳痿患者因瘀致痿的常见病机。老年多虚,因虚亦可致瘀。如气虚失运血停、血虚失润涩滞、阳虚血寒凝滞、阴虚血稠粘滞,均可致瘀,这是老年患者因瘀致痿的常见病机。在临床上,某些常见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肝炎、慢性肾衰、脊柱及脊髓的病变、腰及盆腔的手术后等,阳痿的伴发率较高,这与久病导致瘀血的机制有关。瘀血阻络引起的阳痿,临床常兼见腰、小腹、会阴部位的刺痛或不适,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治宜活血化瘀、行气通络,用蜈蚣达络汤(经验方),药用大蜈蚣、川芎、丹参、赤芍、水蛭、九香虫、白僵蚕、柴胡、黄芪、紫梢花、牛膝。
2.3 培土抑木法
忧思气结,伤及脾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无以“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或肝之疏泄太过,气机逆乱,横逆犯脾,致中焦无以化精,宗筋失养致痿。患者可兼见嗳气,腹胀,纳少,便溏,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等症状。治宜九香长春饮(经验方),方用九香虫、露蜂房、人参、黄芪、白术、茯苓、泽泻、山药、白芍、炙甘草。
2.4 益肝壮胆法
大卒惊恐,突遭不测,或乍视恶物,又或房事中卒受惊恐,或素来胆怯,多疑善虑,房帷之时突遇惊恐,以致恐则气下,阳事不振,此即张景岳所谓“阳旺之时,忽有惊恐,则阳道立痿,亦其验也”。临床多伴见悸动易惊,胆怯多疑,夜多恶梦、治宜益肾补肝,壮胆宁神;用启阳娱心丹(出自《辨证录》),方用人参、菟丝子、当归、白芍、远志、茯神、石菖蒲、生枣仁、砂仁、白术、山药、甘草、柴胡、橘红。
2.5 清热利湿法
膏粱厚味,过食肥甘,或嗜酒过度,酿湿生热,内阻中焦,郁蒸肝胆,或素来湿盛,复感外邪,郁里化热,湿热客于肝经,下注宗筋,发为阳痿。正如《明医杂著》曰:“阴茎属肝之经脉,盖肝者,木也,如木得湛露则森立,遇酷热则萎悴。”《医宗金鉴》亦云:“筋萎阴湿,热痒阴肿,白浊溲血,乃肝经之为病也。”患者可伴见阴囊潮湿,或臊臭坠胀,阴囊瘙痒,肢体倦怠,口苦泛恶,小便短赤。治宜清热利湿,常用药有云茯苓、薏苡仁、车前子、泽泻、白术、龙胆草、炒黄芩、栀子、木通、柴胡、蛇床子、白茅根、益母草等。
2.6 暖肝散寒法
久卧冰冷之地,或天寒入水,或啖食生冷,或房事后受寒,感受寒邪,侵袭机体,客于肝脉,导致寒滞肝脉证。病机为邪客肝脉,寒滞血凝,宗筋收引。表现为阴茎萎软而缩,少腹拘急疼痛,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脉沉弦。方用暖肝煎或茴香橘核丸,常加紫石英、紫梢花、九香虫等。
2.7 滋水涵木法
思虑焦劳忧郁太过,肝血暗耗,伤及肾精,或房事不节,肾精被伤,精血不能互生,导致肝肾亏虚。表现为阳痿不举,耳鸣健忘,抑郁或易怒,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失眠梦遗,舌红苔少,脉弦细数。方用六味地黄汤合一贯煎,常加杜仲、菟丝子、仙灵脾、露蜂房、肉苁蓉、五味子、巴戟天等。
3 小结
以上阐述了笔者在临床上辨证治疗阳痿的浅见,由于所接触病种和认识的不同,可能治法上有所侧重或有所遗漏。遍观古今医家论治阳痿,有主张命门火衰者,有主张从肝论治者,还有五脏分治、从痰瘀论治等。近十几年来,学者们在有关阳痿的治法上各抒己见,出现了一些争鸣。笔者认为,阳痿从肝论治,应将患者的年龄、体质、伴发疾病等情况综合考虑进行辨证,必要时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从而制定相应的治法。
①重视年龄因素与阳痿证候构成比的关系。一般青年时期是肾气、天癸充实的年龄,实证较为多见;中老年阳痿患者则多见虚证。
②阳痿的论治,应紧紧围绕其病机特点展开。大量的临床经验证实;情志刺激和湿热浸淫是阳痿的主要病机;瘀血、痰浊阻于宗筋络脉是阳痿发病的常见病机;正虚或虚实夹杂是老年阳痿患者的病机特点;而宗筋失充是这些病理实质必然的外在表现。
③器质性阳痿,宜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由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阳痿,在辨证的基础上,酌加活血通络药物治疗;对于静脉漏、动静脉瘘引起的阳痿,则应考虑手术修补或假体治疗;神经性阳痿,可在给予中药的同时,配合针灸治疗,某些中药如马钱子治疗神经性阳痿也值得深入研究;内分泌性阳痿,如果表现为性腺功能低下,则在辨证的基础上,酌加补肾药物,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传统的补肾壮阳中药中,不少具有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作用。在阳痿的保守治疗中,内服中药加上某些血管活性药物阴茎海绵体注射、多联药物的阴茎海绵体注射或中西药物尿道给药制剂、局部皮肤粘膜的外用制剂治疗,可能会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重视专病、专药、专方的研究与开发,如某些单味中药或中药复方提取物;局部皮肤粘膜的外用制剂应在中药的血管活性、促透皮及促透白膜性能等方面深入研究。
作者简介:王传航,男,36岁,医学硕士,主治医师
(收稿日期:1998-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