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的病因机理与治法
广西中医药 1999年第2期第22卷 基层园地
作者:刘小玲
单位:刘小玲 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510120 广东广州市沿江西路107号
关键词: 哮喘;病因机理;治法
对于哮喘的反复发作,多数人仍停留在过去单用抗生素或支气管扩张剂,很少考虑到症状缓解时的抗炎预防治疗。在防治哮喘的工作中存在着漏诊、误诊及不恰当治疗等问题,以致给患者造成终身影响〔1〕。
近年的研究已证明哮喘的局部病理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为可变及可逆的气道阻塞和气道反应性增高。气道阻塞的主要发病机制,是气道壁水肿导致血管泄漏,血浆渗出物及分泌物阻塞管腔所起的作用〔2〕。
中医认为哮喘酿成的原因是:
1 外感咳嗽失治、误治、邪失表散,风痰不化。小儿形气未充,肌肤柔弱,卫外功能较差,最易受六淫之邪侵袭。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具有宣发之性。如若肺感寒热之邪气,其气则郁闭不得宣发而导致哮喘产生。
2 外感咳嗽加上平时嗜食肥甘厚味,壅滞肺气,痰浊不化,日久亦成哮喘夙根。大多表现为气逆痰鸣,痰涎上壅,脉沉滑,舌苔厚腻。
3 水入口鼻,肺气受呛。是由于出生后吸入羊水,或饮乳呛肺,或失足落水及淋浴洗澡水入呛肺,水蓄于肺为痰,日久即成哮喘夙根。
当遇到一定的诱因,哮喘即发。引起其复发的原因有:外感六淫,致肺气失宣,引动伏痰;嗜食辛辣厚味,积热蒸痰,壅阻肺窍,痰无所泄;吸入异物,如粉尘、煤烟等刺激肺管,引起伏痰。
肺为五脏之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它脏,不耐寒热,称为“娇脏”,今有痰饮内伏,加上各种诱因,致哮喘反复发作。痰浊阻滞经络,血行不畅,形成瘀血,反之又使津液不行,聚为痰浊,因此痰浊与血瘀互为因果,痰瘀凝聚。《证治汇补*哮喘》说:“哮即痰饮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其基本病理是“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这与西医关于血浆渗出物及气道分泌物阻塞支气管而致哮喘发作的机制不谋而合。
在治疗上,西医提倡抗炎、降低气道反应性以及舒张支气管的治疗方法,认为不能单用抗生素甚至滥用抗生素,或单一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体会,认为中医治疗哮喘宜用清肺、豁痰、止痉、化瘀四者合一。
清肺包括清六淫之邪气,以宣肺解表邪为主。
豁痰多以葶苈大枣泻肺汤以及温胆汤之类。笔者认为由于痰涎壅盛,阻碍呼吸,遵《内经》“在上者涌之”,可在上述基础上加用少量涌吐向上之药,把痰涎吐涌而出之。在临床上笔者根据患儿年龄小不会把痰咯出的实际情况,往往加用涌吐药,使痰涎吐出,吐后患儿气息平顺,咳嗽也大为减少,这是清除宿痰的方法之一。
患者咳嗽时往往由于痰气交阻气道,肺气不利而出现支气管痉挛,“止痉”即针对这一病机,采用僵蚕、地龙之类解痉的药物来治疗。
哮喘病反复发作,痰浊阻滞经脉日久可使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瘀结之证。血瘀反过来进一步阻碍经络、血脉、气血运行,同时可使津液不得输布,聚为痰浊。因此在病理上痰浊与血瘀互为因果,从而导致痰瘀凝滞。因此在治疗中须重视活血化瘀方法的运用,以冀瘀去痰化,此即“化瘀”。
清肺、豁痰、解痉、化瘀四法在治疗哮喘病发作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地使用,有的医生片面地使用某一方法,如单独使用清肺化痰的方法,其结果可致患者反复发作,甚至终身无法治愈。
笔者认为治疗哮喘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宿痰得到彻底清除,一般的情况下哮喘患者的机体抵抗力较差,因此在治疗后期必须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可根据患者的各方面情况(包括体质、胃肠的消化功能、环境等因素)调节人体各脏功能,重点是调节肺脾功能,调节胃肠功能,调节脾肾或肺肾功能。只有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才能达到治“本”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育智.儿童哮喘.基础医学与临床,1995,15(1):28.
[2] 朱 冰,吴若秫.抗哮喘药物.基础医学与临床,1995,15(1):31.
(1998-12-29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