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外合治儿童哮喘
湖北中医杂志 1999年第1期第21卷 专病证治
作者:杜克宽
单位:荆州市沙市中医医院(434000)
近几年来,我院采用中药内外合治方法综合治疗儿童哮喘18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86例中,男106例,女80例;年龄3岁以下者47例,3~6岁者59例,6~9岁者46例,9岁以上者34例。均系我院1993~1997年门诊和住院的哮喘患儿。
病程:1年以内者21例,1~5年者91例,5~10年者46例,10年以上者28例;末次哮喘、咳嗽发作持续时间1周以内者92例,1~2周者26例,2周以上者61例,持续时间不详者7例。其中轻度哮喘者84例,中度哮喘者68例,重度哮喘者34例。
186例均有喘憋、咳嗽、痰多等症。查体:肺部有哮鸣音者121例,少量哮鸣音者42例,无哮鸣音者23例。
实验室及X线检查:就诊时查血象151例,其中血白细胞总数<10×109/L者118例,≥10×109/L者33例,中性白细胞数≤0.65者86例,>0.65者65例。X线检查165例,其中正常者81例,肺纹理增深者59例,提示肺气肿征及部分肺不张者25例。
2 治疗方法
(1)内治:急性发作期:内服咳喘安合剂,每瓶100ml。内含麻黄、白芥子、桂枝各5g,甘草、党参、干姜各4g,白芍8g,五味子、法夏各6g,细辛3g,黄芪9g,蜈蚣1条。连续服用1周。
缓解期:内服儿肺清合剂,每瓶100ml。内含红参5g,麦冬、黄芪各10g,五味子、胡桃肉、丹参各6g,白芍9g。连服3个月。
咳喘安合剂、儿肺清合剂用量:3岁以上者每日100~200ml,3岁以下者每日100ml。
(2)外治:外敷“茴芥散”,每布袋30g,内含茴香、白芥子、吴萸、细辛、冰片等量为末。每日3~5次蒸热外敷肺俞穴周围,每次20分钟。
3 治疗结果
显效(喘憋、气短在2天内停止,临床症状在1周内全部消失者)104例;有效(喘憋、气短、咳嗽在2天内明显减轻,临床症状在1周内基本解除者)62例;无效(喘憋、咳嗽、气短减轻不明显或治疗1周以上仍无缓解者)20例。总有效率为89.2%。
4 讨论
《景岳全书.喘促门》云:“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证治汇补》:“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拒闭气道,发为哮疾,其主因在于痼疾内伏,复为六淫所侵,或食生冷酸咸肥甘所伤,或环境骤变,吸入粉尘、煤烟所触发,痰随气动,气因痰阻,相互搏击,阻塞气道,致肺气郁闭,升降失司,气痰相引,搏于气道,遂发气促喘呼,喉间哮鸣。盖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多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着密切关系。叶天士认为,治疗哮证“大概以温通肺脏,下摄真元,久发中虚,又必补益中气”。因此在治疗中应以祛邪为主,但须扶正祛邪并举。
哮喘急性期以祛邪为主,咳喘安合剂方选小青龙汤加补益肺脾之品,并以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和胃祛痰,五味敛气,白芍养血,白芥、蜈蚣温肺祛痰,解痉散结,党参、黄芪、甘草益脾补肺。全方祛邪不伤正,使外邪表散,水饮蠲除,肺气复苏,宣降有权。
哮喘缓解期是疾病之连续过程,并非疾病痊愈。临床上表现为肺阴不足、脾肺气虚、肾气虚弱为主的证候。自拟儿肺清合剂,旨在健脾益气、养阴滋肾。方中红参、麦冬养育气阴,白芍、白术补脾之阴阳,五味缓涩收敛肺气,黄芪、胡桃肉甘温益脾润肺、温肾纳气,久病入络需佐以活血,故投用丹参。
《理瀹骈文》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故用茴芥散外敷肺俞穴周围,使药力直达病所。方中白芥子、茴香、吴萸辛温,冰片微寒,香窜善走,共奏散郁通闭、疏通肺络、祛痰散结之功。局部用药,收效敏捷。
笔者采用中药内外合治方法治疗儿童哮喘,突出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故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
(收稿日期:1998-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