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中风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潘通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疗效观察

潘通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疗效观察

  中国新药杂志1999年第8卷第10期

邓本强 郑惠民 毕晓莹

  摘要 目的:探讨潘通(己酮可可碱)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方法:潘通与低分子右旋糖酐+川芎素进行对照研究,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各39例,于14d和21d分别观察疗效。结果:潘通治疗组血胆固醇、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和全血粘度(高切)有显著差异,以血浆粘度改变极其显著(P<0.001);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血小板聚集率、全血粘度(高切) 和血浆粘度有显著差异(P<0.02);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66.67% ,84.61% 和58.97% ,71.79% ,无显著差异。结论:潘通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效果明显,不良反应轻微,可长期用药。

  关键词:潘通 己酮可可碱 急性缺血性中风

   潘通(Pentomer)其有效成分为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我们从1998年6~10月临床观察7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应用潘通制剂,与低分子右旋糖酐+川芎素片进行疗效比较,并对血常规、血脂、血糖、肝肾功能、血粘度、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等进行检测,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

  78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急性起病,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均经头颅CT/MRI检查,对脑出血、疑心源性脑栓塞、高血压(≥195/105 mmHg)及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大出血、视网膜出血)者除外。按1995年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本组均为发病6 h以后、5d以内的患者。随机分为潘通组(治疗组)39例,低分子右旋糖酐组+丹参注射液(对照组)39例。治疗组男性18例,女性21例,年龄53~88岁,平均年龄(70±9.06)岁;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20例,年龄40~88岁,平均年龄为(70.33±9.79)岁。两组性别、年龄、病史和发病情况基本接近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德国通益药业公司提供的潘通针剂100 mg/支,d1用100 mg,加入250~500 ml的溶液静滴。d2~d14用300 mg,静滴输液时间为3~5h(滴速不超过100 mg/h),共用14d后改用潘通缓释片剂400 mg/片,po,bid,1片/次,治疗7d。对照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溶液500 ml 加丹参16 ml静滴,qd,14d后改口服川芎素片,tid,100 mg/次,治疗7d。治疗期间禁用其他溶栓、抗纤溶、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脑水肿者可合并使用甘露醇或速尿等,一直长期服用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药物者,仍继续使用。观察患者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并记录出现的时间,如胃肠道反应、头痛、心慌、红斑、瘙痒、皮疹等。

  3 实验室检查

  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4d及21d分别常规取血查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小板聚集率、血脂、肝肾功能、血糖、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等,用t检验对治疗前后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

  4 疗效评定标准

  按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评分标准,在治疗前、治疗后14d及21d分别评分,分轻型、中型、重型。治疗前治疗组轻型13例(33.33%),中型23例(58.97%),重型 3例(7.69%);对照组轻型11例(28.21%),中型25例(64.1%),重型 3例(7.69%)。治疗后与自身治疗前相比分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计算方法:治疗后降低百分比 =治疗前后总积分之差/治疗前总积分×100% 。

  结果

  1 疗效

  见表1 。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

治疗组(n=39)

对照组(n=39)

14d 21d 14d 21d
基本痊愈 1 1 1 1
显著进步 7 11 5 8
进  步 18 21 17 19
无变化 13 6 14 9
恶  化 0 0 2 2
死  亡 0 0 0 0
总有效率(%) 66.67 84.61 58.97 71.79

  2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分析

  见表2及表3。

表2 3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潘通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对比(x±s)

用药前

  (n=39)

用药后14d

  (n=34)

用药后21d

  (n=39)

胆固醇(mmol/L) 4.98±0.95 4.89±0.83 4.54±0.79a
甘油三酯(mmol/L) 1.59±0.7 1.51±0.61 1.40±0.75
血小板计数(×109/L) 167.1±56 159.6±63.5 166.5±45.4
血小板聚集率(%) 54.35±23.9 50.02±23.98 43.21±26.42a
红细胞(×1012/L) 4.51±1.21 4.40±1.25 4.497±1.34
白细胞(×109/L) 7.96±2.65 7.298±1.71 6.93±1.55
血糖(mmol/L) 6.07±2.08 5.57±1.54 5.39±1.14
全血粘度(高切)(CP) 6.53±2.74 5.89±2.06 5.41±2.18a
 (低切)(CP) 14.63±7.47 14.78±7.61 13.32±6.
血浆粘度(CP) 1.47±0.1 1.37±0.23a 1.29±0.25b
BUN(mmol/L) 5.86±1.81 5.26±1.48 5.25±1.40
Cr(μmol/L) 83±23.8 84.5±28.7 79.5±21.4
ALT(μmol·s-1/L) 295.4±125.6 282.9±118.3 296.6±127.2
纤维蛋白原(g/L) 3.46±1.22 3.03±0.9 2.95±0.87a

   a:与用药前比较P<0.05;b:与用药前比较P<0.001

表3 3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对照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对比(x±s)

用药前

  (n=39)

用药后14d

  (n=34)

用药后21d

  (n=39)

胆固醇(mmol/L) 5.09±1.13 4.99±0.9 4.72±0.97
甘油三酯(mmol/L) 1.77±1.0 1.65±0.94 1.58±1.0
血小板计数(×109/L) 171.95±53.33 168.92±50.2 169.9±51.61
血小板聚集率(%) 51.07±26.3 43.65±25.44 38.69±24.24a
红细胞(×1012/L) 4.33±0.68 4.37±0.68 4.55±0.66
白细胞(×1012/L) 6.82±1.44 6.92±1.61 6.98±1.49
血 糖(mmol/L) 5.96±1.76 5.31±1.12 5.29±1.25
全血粘度(高切)(CP) 5.87±2.09 5.52±1.91 4.95±1.92a
 (低切)(CP) 13.69±7.05 13.53±7.0 13.15±6.65
血浆粘度(CP) 1.555±0.615 1.412±0.661 1.314±0.241a
BUN(mmol/L) 5.586±1.79 5.601±1.332 5.922±1.759
Cr(μmol/L) 84.15±29.78 86.05±30.59 82.54±25.31
ALT(μmol·s-1/L) 346.8±216.2 336.6±170.1 324.1±165.3
纤维蛋白原(g/L) 3.05±1.16 3.07±1.01 2.94±1.01

   a:与用药前比较P<0.053 不良反应

  全部观察病例中,潘通组首次用药时1例出现胃不适、纳差,另一例伴轻度恶心头晕、面红等,为潘通100 mg加入250 ml液体中,小于3h内滴完所致,次日调整液体量和减慢滴速后症状未再发生。37例患者使用安全,2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5.12%),不影响用药,未见头痛、皮疹及其它不良症状,所有患者均未停止用药。两组病例临床观察中发现,静脉用药14d后改口服药无不良反应出现,且此时期患者症好转明显。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血常规监测示正常,对血糖、血压亦无影响。

  讨论

  潘通的有效成分己酮可可碱(PTX)是甲基黄嘌呤的衍生物,具有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的过度聚集,以及减少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浓度,从而促进血液流畅,增加组织对氧的利用,而达到改善脑及全身组织缺血的循环与营养等多方面的作用[1]

  本试验表明潘通能改善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症状,其总有效率14d和21d分别为 66.67%和84.61%,对照组各为58.97%和71.79%。潘通在14d后改口服药无不良反应,对巩固治疗及提高治愈率效果明显,较同类药物更能长期使用。治疗组实验室指标,经统计学分析显示,降低血浆粘度,用药14d后即出现统计学上显著差异(P<0.001),用药后21d差异更为明显;胆固醇、血小板聚集率、全血粘度(高切)、纤维蛋白原则于用药后21d才出现统计学上显著差异(P<0.05);在改善胆固醇代谢上有显著差异(P<0.05);该药对肝、肾功能无损害,是一种较安全的药物。观察21d后,对照组在降低血浆粘度、血小板聚集率和全血粘度(高切)等方面差异显著(P<0.05),与同类报道相似。潘通剂量300 mg/d,较国外应用剂量600~1 200 mg/d要低,且疗效满意[2]

  本组研究静滴仅2例发现轻微反应(胃不适、轻微恶心、头晕和面红),且不良反应轻微,口服药物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未发现用药后病情恶化及死亡病例,适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其主要不良反应为头痛、头晕、心慌、恶心,不良反应的产生与药物浓度和静点速度有关,也与患者个体敏感程度有关。

  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科,上海 200433

  参考文献

  [1]Janaki S. Pentoxifylline in strokes:a clinical study.J Int Med Res,1980,8(1)∶56

  [2]Schneider R. Results of hemorheologically active treatment with Pentoxifyllin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ease,Angiology.1989,40(9)∶987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脑中风救治的若干进展
焦点新闻
·以急性脊髓病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例报告
·以脊髓损害为首发症状的白血病2例报告
·腋下Paget病伴副乳腺癌一例
·发作性睡病35例临床分析
·发作性睡病3例报告
·发作性睡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