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肝祛痰通络法配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期
湖北中医杂志 1999年第0期第21卷 临床报道
作者:李继军
单位:武钢二医院(430080)
中风恢复期,是指突发中风经过约1~2周的抢救而症状稳定后,至半年以内的这段时期。自1996年以来,我们运用平肝祛痰通络法配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期病人27例,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7例中,40~50岁5例,50~60岁16例,60~70岁6例;男18例,女9例。本组病人均经头部CT确诊,其中脑出血11例,脑梗塞14例,混合性脑卒中2例。病程为20~45天,平均28天,其中有高血压病史者21例,有高脂血症病史者12例。
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语言蹇涩,口眼斜,患侧肢体乏力、麻木。患侧肢肌力为0~Ⅱ级,浅感觉减弱或消失。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治疗
基本方:天麻、钩藤、石决明、胆南星各10g,全蝎、地龙、白附子各6g,白术、云苓、黄芪各15g,红花10g,鸡血藤20g。
服法:上方加水500ml,煎40分钟,取汁200ml,1日煎服2次,1日1剂。
加减法:头昏痛加藁本10g,葛根20g;舌质瘀暗、脉沉弦者加当归尾、川芎、赤芍;精神萎顿、舌淡边有齿痕者,将黄芪加至30~50g;患肢强痉者,加全瓜蒌30g,僵蚕10g;患肢萎软者,加川牛膝、川断、熟地各15g;腹胀纳呆、苔厚腻者,加苡仁20g,菖蒲、藿香各10g。
2.2 康复疗法
(1)针灸治疗:取患肢肩鐻、曲池、内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承山、昆仑穴。手足穴位轮换针刺,每日1次,并配合电针,每次留针40分钟。
(2)功能锻炼:嘱患者在家属帮助下,患肢由被动逐步过渡到主动进行拉力、支撑力、旋转力训练,具体项目包括踏车、划船、平板行走、摇臂、登楼梯等。每日1次,每次30~60分钟。肢体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手指、脚趾的精细活动训练。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基本生活能自理。无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3.2 治疗效果
本组病例中,治愈6例,好转19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2.6%。治疗时间为35~72天,平均51天。
4 典型病例
吴某,男,50岁,1998年6月12日入院。30天前患“脑梗塞”,经脱水、降压治疗病情逐步稳定,但仍感头昏头痛,左侧肢体乏力,麻木,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即转入我科治疗。查体:BP165/110mmHg,神志清楚,吐词含糊,被动体位,左侧鼻唇沟变浅,嘴角右偏。左上肢肌力Ⅰ级,左下肢肌力Ⅱ级,肌张力增强。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辨证为肝阳上亢,痰浊阻络。处方:天麻、钩藤、红花、石决明、藁本、胆南星、白术、黄芩各10g,全蝎、地龙、僵蚕、白附子各6g,葛根、黄芪、鸡血藤各20g,全瓜蒌30g。每日1剂,日服2次,每次取汁200ml。随症化裁,共饮药50余剂,并配合康复治疗,症状逐步减轻,肢体功能逐步恢复。治疗54天后,头昏痛缓解,言语基本清晰,基本能独立生活,左侧肢体肌力V-级。
5 讨论
中风又称卒中,西医则指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意外,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和生活质量的疾病。中风之病变机理一般以虚损为本,风火痰瘀为标。在中风发作期,突出表现为邪实,或风火痰瘀逆乱于上,络破血瘀,元神闭塞;或痰浊瘀血,阻塞气道,机窍失灵。进入恢复期后,虚证的本质开始逐渐显露,但瘀血痰浊尚留滞于经络,内动之肝风尚未完全平熄,导致虚实并存,而以标实为主,本虚为次。治疗则须标本兼顾,一则须以平肝祛痰,疏通经络治标为主,再则以益气健脾,固本培元为辅。正如《丹溪心法》云“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及养血行血,或属虚,挟火与湿,又须分气虚血虚”。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胆南星、全蝎、地龙、白附子祛痰通络,红花、鸡血藤活血祛瘀。诸药合用,肝风得降,痰瘀得除,络脉得通。辅以黄芪、白术、云苓,既可补其后天之本,使气充血盈,脉络通利,又可健脾化痰,断痰之源。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天麻、钩藤有降压、扩管、镇静作用。地龙和僵蚕均有明显抗血栓、抗凝及纤维蛋白的溶解作用,全蝎中所含蝎毒能促进神经递质的传递,三药合用,能有效改善患肢血液循环,促进肌肉收缩功能的恢复。同时,针灸治疗和功能康复锻炼,能改善患侧肢体血液循环,促进肌肉收缩性和肌群协调功能的恢复,并防止肌肉的萎缩。本组治疗结果表明,在中风恢复期,运用平肝祛痰通络法配合康复治疗,效果较为满意,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