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中风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体针头针治疗中风后遗症

体针头针治疗中风后遗症

湖北中医杂志 1999年第3期第21卷 针灸经络

作者:鲁亚青

单位:中国一冶医院(武汉430081)

  1 临床资料

  诊断依据参照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1]。均经头颅CT扫描提示有缺血或出血病灶,有中风急性期典型症状和体征,经神经内科及时抢救、对症支持治疗处理后,于25~36天内转入我科病房,行康复治疗。所有病例都有偏瘫症状及不同程度的神志异常,并伴有面瘫、吞咽咳呛、失语、二便失禁等症。单纯体针(对照组)治疗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年龄55岁;轻度20例,中度23例,重度17例。体针加头针(治疗组)治疗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最大者74岁,最小者58岁;轻度17例,中度24例,重度19例。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 取穴以阳明经穴为主:肩、臂、手三里、合谷、髀关、伏兔、足三里、解溪。操作:针刺得气后,接G6805治疗仪,上下肢各接一对电极,以观察到肢体肌肉有规律地抽动为度。辨证加减用穴:肝肾不足加三阴交,痰湿内蕴加丰隆,气血不足加血海、关元、气海。

  治疗组 除上述肢体取穴外,加用头针治疗。头部取穴:健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中线。沿头皮进针至帽伏腱膜下,强刺激后,留针30分钟,每次半小时,10次为1疗程,1次/d。

  两组病例最短2疗程,最长6疗程。

  3 治疗结果

  疗效判断以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血管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为依据[1],结合病残程度分级[1](0级:能恢复工作或操持家务;1级:生活自理,独立生活,部分工作;2级:基本独立生活,小部分需帮助;3级:部分生活活动可自理,大部分需帮助;4级:可站立走步,但需随时照料;5级:卧床,能坐,各项生活需照料;6级:卧床,有部分意识活动,可喂食;7级:植物状态。)痊愈:病残程度为0级,意识神态恢复正常,生活自理,各种症状基本消失;显效:病残程度为1~3级,独立行走或需扶杖行走,各种症状均有显著好转,但尚未达治愈之程度;有效:能搀扶行走或站立,各种症状均较治疗前有好转,病残程度为4级;无效:病残程度为6~7级,各种症状均无改善。

  两组临床疗效参见附表。

附表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60 10 28 15 7 88.34
治疗组 60 22 30 6 2 96.67

  两组治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U=4.158,P<0.01,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体针加头针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体针组;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U=1.926,P>0.05,无显著差异。

  4 体会

  《医林改错·半身不遂本源篇》指出:中风是由元气亏损所致,因气血亏损,经络空虚,气向一侧归并而呈半身不遂,所以其发病机制为气虚血瘀或气血运行失调,血溢于经外所致。故历代医家也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的论述。故针灸治疗应取阳明经穴为主。阳明经多气多血,通过针刺穴位,施以捻转手法,达补益气血生化之源以治本;调和经脉,疏通气血促进肢体功能康复以治标。现代医学认为脑血管病恢复期,脑水肿消退,病灶本身也开始吸收或软化、溶解,继而出现修复现象。对于已破坏的脑组织,其它的脑细胞将通过轴突的再生,树突的“发芽”以及突触阈值的改变等机制,逐渐发生代偿作用。头针治疗穴位均系大脑皮层在头皮的相应投影区域,针刺这些穴位,有直接调整和间接调整作用[2]。前者能通过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及增强中枢外围传导功能等方面,直接调整中风患者的机能状态,能明显改善脑血流图和甲皱循环,并能明显增强中风患者的脑电、肌电活动;后者通过改善血液循环状态,调节生化代谢,缓解免疫等损伤途径,间接调整患者机能状态。故用体针结合头针治疗中风后遗症,其治愈率高于单纯体针组。参考文献

  [1] 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会议.对脑卒中临床工作的建议.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8,21(1):57

  [2] 李 熳.头针疗法治疗中风研究进展.中国针灸,1997(3):186

(收稿日期:1998-11-17)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32例
焦点新闻
·扶正解毒方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减毒作用的临床观察
·周霭祥治疗白血病经验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临床分期与中医证治研究
·人参皂甙对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凋亡基因的影响
·急性白血病缓解期的辨证施护
·雄黄抗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及其凋亡诱导关系的研究
·515抗瘤方剂诱导白血病HL-60细胞凋亡的研究
·灵芝复方诱导HL-60白血病细胞凋亡的研究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