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胃病专题 > 诊断治疗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什么是慢性胃炎,人们对慢性胃炎的认识历程如何?

什么是慢性胃炎,们对慢性胃炎的认识历程如何?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或萎缩性病变。其病理变化多局限于粘膜层,病变实质主要是:胃粘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粘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粘膜发生改变,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约占门诊接受胃镜检查病的80%~90%。临床发病男性多于女性,且随年龄的增长本病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且症状轻重与胃镜所见的病变程度往往不一致。大多数病毫无症状,如有症状多表现为饭后饱胀、嗳气、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疼痛不适,或消瘦、贫血、舌炎、腹泻等。

  慢性胃炎,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胃炎指继发于胃的疾病,如手术后胃炎。原发性胃炎一般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和肥厚性三种,因肥厚性胃炎未被组织活检所证实,有待于商榷,故慢性胃炎主要指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随着胃镜及组织活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们对慢性胃炎的认识和研究将不断深入。

  们对慢性胃炎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胃镜发明以前,们对慢性胃炎的认识处于主观臆断阶段。据schindler的记载,“慢性胃炎是stahl于1728年首先提出的,但对其诊断始终存在分歧,特别在1830年Cruveilhier发现胃溃疡之后,对于上腹部疼痛的病,常诊断为溃疡病或胃神经官能症而不诊断胃炎。直至1932年,Schindler用可屈胃镜能较好地直接观察胃粘膜的变化,又能用手术胃镜取粘膜活组织检查以后,对胃炎的诊断才提高了一步。Schindler把慢性胃炎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胃炎又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及肥厚性三种。1949年Wood用盲目胃粘膜活检法作了大量工作,将胃炎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及胃萎缩。1958年纤维胃镜问世,对胃炎的诊断更加有利,不但可以细致地进行观察,而且可以在直视下进行粘膜活检。1973年,Whitehead从病理角度,按部位、程度、活动性及有无化生分类较为合理;Strickband等主张以病变部位结合血清壁细胞抗体阳性检测结果作为依据,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A型(胃体炎,壁细胞抗体阳性)和B型(胃窦炎,壁细胞抗体阴性)。1983 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首次从胃粘膜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 r Pylori,HP),并提出该菌可能是慢性胃炎的病原菌,进一步丰富了慢性胃炎的“致病说”。1990年,在第九届世界胃肠病学术大会上,Misiewicz等提出了悉尼系统——一种新的胃炎分类法,把病因、相关病原、组织学(包括HP)及内镜均纳入诊断,从而使胃炎的分类及诊断更为完整全面。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中医如何对急性胃炎进行辨证施治?
焦点新闻
·慢性胃炎可出现便秘吗?
·怎样对待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分类有哪些?
·慢性胃炎
·如何防治慢性胃炎?
·警惕慢性胃炎癌变
·慢性胃炎会发生癌变吗?
·慢性胃炎可出现便秘吗?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