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使全胃切除24小时内可吃饭
肠内营养新观念为手术病人解决营养不良的问题
据广州日报报道,“面黄肌瘦”是人们过去形容胃肠病人的常用词,可是今天,肠内营养的新观念使全胃切除的病人可在24小时内“吃饭”,胃肠病人营养不良的症状大大减轻。昨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詹文华向记者介绍了肠内营养的新观念。
后单靠静脉输液并发症多
詹院长告诉记者,一直以来,营养不良是所有胃肠病人的烦恼,其中大部分癌症患者都会接受胃肠的部分或全部切除手术,如中山一院接诊的胃癌患者中有40%需要接受全胃切除手术。过去,这些病人的术后营养主要依靠静脉输液,也就是肠外营养。但是长期静脉输液,不但医疗费用高,还会出现肠功能衰竭、肠细菌易位等并发症,在许多腹部危重症中,长期不使用肠道功能会导致肠道屏障的损害,继而使细菌、毒素进入人的血液循环中,造成重要器官功能的损害,后果严重。肠内营养则是通过预先放置在小肠内的导管,向小肠远端滴入特制的肠内营养液,逐步加量,直到病人完全正常进食。
依靠肠内营养病人9天回家
为了说明肠内营养的作用,詹院长向记者出示了一张病人的照片,据他介绍,这位病人在胃全部切除后,24小时内就开始使用了肠内营养供给,因为通过消化道来吸收营养,就如同正常人吃饭一样,9天后就出院回家了。该病人现在身体非常好,红光满面,根本不像是没有胃的人。
詹院长认为,只要在肠道还有功能且能安全使用的情况下,患者应当首先选用肠内营养,且肠内营养在手术后24小时内就可以实施,有些甚至6小时后就开始实施肠内营养供给。他强调,不要让肠道闲在那儿,因为肠道不仅具有消化和吸收功能,还有重要的免疫功能。
肠内营养还可为患者节省费用。根据国外专家的研究成果,同样的患者,使用肠内营养者所需治疗总费用比使用肠外营养者平均减少2362美元,是后者花费的1/3~1/4。
促进医改方可推广肠内营养
据了解,欧美国家病人术后使用肠内营养者是肠外的10倍,而国内正好反过来,10个病人只有一个使用肠内营养。现在之所以肠内营养没有在国内推广,除了人们的观念问题,还有非常现实的经济因素。因为大部分肠内营养的制剂被定为营养品,不在医疗保险所规定的药品之列,需要额外收费,所以许多患者宁愿选择药品的静脉输液。但专家们认为,肠内输液同样是治疗的一部分,相关肠内营养制剂应当归入处方类药品,这样才有利于肠内营养在国内推广开来。
2003.03.14
大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