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胃病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胃下垂辨治初探

胃下垂辨治初探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年第3期第22卷 临床研究

作者:赵鸣芳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210029

关键词:胃下垂;病因;病机;审因论治

  胃下垂指胃脏下垂,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线以下的情形而言。习见时医照搬补中益气汤治疗,效者固多而未效者亦复不少。究其原因,胃下垂中,单纯中虚下陷者虽多,虚实夹杂者亦屡见不鲜。因此有的放矢地进行胃下垂的辨治就显得非常重要。本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有意识地对本病的临床表现、病理机制及防治诸方面,进行了观察和探讨,兹择其要者录之如下。

  1 胃的生理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容纳于胃的水谷,经过胃的腐熟,并和脾的运化功能相配合,以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

  脾胃升降相因。脾胃是体升清降浊的枢纽。脾司升清,把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升布散于心肺、头目并维持体内脏恒定于体内固有的位置。胃气得降,脾气得升。脾气得升,胃的位置得以恒定。

  2 胃下垂的病理

  对胃下垂的病理,《内经》就有所认识。《灵枢本脏》曰:“肉坚大者胃厚,肉么者胃薄。肉小而么者胃不坚。肉不称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指出了胃下垂与肌肉瘦弱无力有关。从本病的发生发展来看,一方面由于中气不足,无力承托胃腑,另一方面由于中气不足而导致气滞、痰饮、瘀血的产生,出现不同程度的邪实的病理变化。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大便秘结,腑气不通,是胃下垂发生发展中又一重要环节。痰饮、瘀血、便秘的存在使病情日趋严重。由于本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待症状明显而确诊时往往已是虚实夹杂。

  气虚:脾气不足,中气下陷是造成胃下垂的病理基础,这种患者大多体形细长,面黄肌瘦。除了先天禀赋不足以外,后天的调养失当,加之过度的体力劳动,饥饱失常也是造成胃下垂的主要因素。所以该病好发于吃苦耐劳的农村妇女。

  气滞:气虚则气滞。脾胃气虚,气机壅滞。甚至影响到肝,导致肝胃不和、肝脾不调。出现肢体乏力、胁下及(或)脘腹胀满疼痛,饭后加重,嗳气及矢气后减轻。舌质淡胖,脉弦。

  血瘀:气为血之帅,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液留滞而瘀血。胃脏下垂,病情迁延日久,“久病入络”,胃络瘀阻。症见胃脘胀满,隐隐刺痛,舌质暗淡有瘀点,脉缓而涩。

  饮停:胃脏下垂,胃的张力低下,排空迟缓,胃中的水谷之物不能及时排空,水谷不化反成水浊,进一步阻碍了脾胃之气的升降,使病情更加严重。水饮内停,潴留于胃,胃中有振水音,小便不利。心下痞块,如盘如杯,这早在《金匮要略》即有所描述。该书《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云:“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在……。”

  便秘:清气不升,则浊气不降。胃脏下垂,肠腑失于通降。乏力嗜卧,胃脘胀满,食后尤甚,大便几日一行,秘结难解。

  3 胃下垂的治疗

  对胃下垂的治疗不能专事补气升阳,必须注意升降适宜。升时不碍通,通时不碍升。

  对于处方选择,可以补中益气汤为基本方,但必须随证灵活加减。补气药与升提药同用,是本方的配伍特点,方中虽然也有理气、活血药,但较之补气而言,力量太弱,所以该方可用于胃下垂病单纯的中气下陷者;阳气虚损突出的,可另加红参煎汤兑服;方中如加入降气的沉香,则有“先降后升”之妙。

  如若病证虚实夹杂,则需加强祛邪的药物。气虚又气滞者,常配伍枳实(壳)、白术一组药对。枳实壳具理气破气之功,对胃下垂病一般不敢使用,但从现代药理研究结果看,不管是理气的枳壳,还是破气的枳实,均有增强平滑肌张力的作用,所以用于有气滞的胃下垂病最为合适,可大大提高治疗效果。气虚为主的,仿“枳术丸”意,枳实壳用量宜轻;气滞明显者,须重用枳实壳,此即《金匮要略》枳术汤;若肝胃不和者,方中柴胡用量适当加重。

  水饮内停者,则需加用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是温阳化气利水的基本配伍药对。两药均有利小便之功,合用后利小便作用明显增强。服用后小便量多色清,是药效的一大特征。或者先与苓桂术甘汤温阳健脾化饮,待水饮消去后,再予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陷。

  浊气不降则清气不升。如大便秘结难解,治当通腑泄浊,补气升陷。由于本病虚实夹杂,所以用既补气又能通便的白术最为适宜,重用白术运化脾阳,既治标,又治本。白术与茯苓均有健脾化湿之功,常以药对的形式用于脾气虚弱的病。但茯苓利小便,白术通大便,所以对于脾虚气陷而又大便秘结的病,须用生白术30~60g,甚至120g。大剂量用生白术,既可补气健脾,又能通大便。中气不足而又大便硬结的情况下,不宜用茯苓健脾益气,以免利小便后,大便更加硬结;更不能用苦寒之大黄等猛剂攻下,用后虽能求一时之快,但为害亦烈,一是将加重中虚的程度,二是泻下后大便秘结更甚。

  4 验案举例

  沈某,女,51岁。1990年3月9日初诊。患者5年前,急性吐泻后遗留胃脘胀痛之疾。按胃炎治疗半年不效后,做钡透证实为胃下垂。经西医助消化、中医针灸及中药补中益气等方法治疗,均不见效,2年后脘腹胀满等症状更加严重。刻诊,面白无华,形体消瘦,少言懒动,胃脘胀满隐痛,胃中水声漉漉,不思饮食,口干,小便短少而赤,大便溏泄不爽。舌暗淡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细弦。1989年9月钡餐透视:胃张力低下,蠕动缓慢,胃下界降入盆腔,胃小弯角切迹在髂嵴连线下9cm。治予苓桂术甘汤:茯苓15g、白术15g、桂枝12g、炙甘草10g,5剂。服第1剂药后,小便即明显增多,小便颜色逐渐变清,胃脘胀满诸症有所减轻,3剂后其病若失。复诊改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此后病饮食及体重均有所增加,1990年4月14日钡透检查显示,胃小弯角切迹在髂嵴连线之上。随访5年,未见复发。

  总之,胃下垂之病因病机非止一端,有虚有实,虚实夹杂者屡见不鲜。其治概有五辨:一辨气虚;二辨气滞;三辨血瘀;四辨饮停;五辨腑气不降。诊治时,务须仔细辨别何者为实,何者为虚,何者为本,何者为标,何者先治,何者后调,勿泥补中益气一法。在具体遣方用药上,处理得当与否,对能否取得满意的疗效关系甚大。

  作者简介:赵鸣芳,男,36岁,医学博士,讲师

(收稿日期:1998-03-25)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医疗体操与体外反搏治疗60例胃下垂的疗效观察
焦点新闻
·扶正解毒方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减毒作用的临床观察
·周霭祥治疗白血病经验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临床分期与中医证治研究
·人参皂甙对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凋亡基因的影响
·急性白血病缓解期的辨证施护
·雄黄抗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及其凋亡诱导关系的研究
·515抗瘤方剂诱导白血病HL-60细胞凋亡的研究
·灵芝复方诱导HL-60白血病细胞凋亡的研究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