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胃病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胃肠道平滑肌肉瘤的诊治

胃肠道平滑肌肉瘤的诊治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 2000年第3期第3卷 专题论坛

作者:蒋彦永

单位:100853 北京,中国民解放军总医院胃肠外科

  胃肠道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2%~3%。其中胃的平滑肌肉瘤最多见,小肠次之,结直肠最少。胃的平滑肌肉瘤好发于近端胃,且发生于胃大弯较小弯为多。小肠中空肠近段最好发,十二指肠次之,空肠远段和回肠较少。结直肠中以直肠发生为多,结肠较少见。

  一、病理特征

  胃肠道平滑肌肉瘤起源于胃肠道的平滑肌组织。起源于黏膜下肌层的常向胃肠腔内生长,称腔内型,约占20%;起源于胃肠壁肌层的常向浆膜外生长,称腔外型,约占70%。少数肿瘤同时向腔内也向腔外生长,呈哑铃型。腔内型长到一定大小常在黏膜表面形成溃疡,可出现消化道出血的症状,肠道的肿瘤长到一定大小也有可能出现部分肠梗阻的症状,所以比较容易发现。腔外型由于其向腔外生长,不易出现症状,所以往往长到相当大才以腹部包块来就医。腔外型肿瘤长到一定大小时中心可能因供血不足出现坏死、囊性变。肿瘤有时也可从黏膜破溃处与胃肠腔相通,胃肠道内容进入瘤腔,形成感染;瘤的出血也可进入胃肠腔,造成胃肠道出血。个别情况腔外型肿瘤向外生长成巨大瘤体(直径可达数10cm),但仅有细小的部分和胃肠壁相连,甚至仅有一蒂状物相连。有时腔外型肿瘤几乎全变成囊性,仅有小部分和胃肠道连接,可被误诊为囊肿性疾病。

  二、生物学特征

  胃肠道平滑肌肉瘤呈膨胀性生长,一般不具有浸润性。所以即使肿瘤长到相当大也不侵犯周围的组织或器官。肿瘤在胃肠壁内的部分也不象癌那样沿胃肠壁向四周浸润漫延。因此,手术切除时不必强调距肿瘤壁较远以致切除较多的正常胃肠壁组织,一般只要求切除距肿瘤边缘1~15cm的正常组织即可。多数肿瘤有完整的包膜,因此可将肿瘤与周围的器官分开。平滑肌肉瘤的转移主要是通过血运转移,约15%~20%的病例手术前已有肝的转移,术后肝转移的发生率亦很高,总的肝转移率可达40%~50%。大多数病例不出现淋巴结转移,个别的也可通过淋巴道转移,所以手术时不要求清除相应的淋巴结。脱落种植转移是胃肠道平滑肌肉瘤最易发生的转移,无论手术中采取多么严格的无瘤技术,仍很难避免术后的脱落种植转移。这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治疗预后的最重要的因素。

  三、分期

  胃肠道平滑肌肉瘤的分期主要根据3个因素,即肿瘤的病理分级,肿瘤的大小和肿瘤是否与周围组织或器官粘连。肿瘤的病理分级以细胞核分裂相多少为依据,每10个高倍视野中核分裂相少于10个为低的分级,多于10个属高的分级。肿瘤的大小以肿瘤最大直径大于或小于10cm为分界。肿瘤细胞核分裂相多,肿瘤体积大和肿瘤与周围有粘连均被视为不利因素。0期指没有上述3个不利因素;1期指有上述3个中的任何一个因素;2期为有3个中的2个或以上的因素。肿瘤的分期和预后密切相关。0期的5年生存率,不论胃、小肠或结直肠均可达100%;1期胃的5年生存率为75%,小肠为72%,结直肠为67%;2期胃的5年生存率为0,小肠为125%,结直肠(主要是直肠)可达20%。

  四、临床表现

  本病一般发生在中年以上,以40~60岁年龄段为多见,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男性比女性稍多,男女之比约为17∶1。主要临床症状有腹痛(无特异)、消化道出血(以黑便为主,很少出现呕血)和腹部包块;也可有消化不良、消瘦等症状。体格检查约半数患者有程度不同的贫血,胃平滑肌肉瘤尤其是腔外型的半数以上可摸到腹部包块。小肠肿瘤有的可出现部分肠梗阻的体征,少数可触及腹部包块。直肠肿瘤多数可经直肠指诊摸到直肠腔外的肿块,肠黏膜一般无异常改变,指套不染血。实验室检查可有贫血、血沉快、大便潜血阳性。特殊检查以消化道钡剂检查、纤光内镜检查和CT检查为主。胃的平滑肌肉瘤腔内型可见突入胃腔的肿块,中心可见凹陷的龛影,典型的称肚脐征。腔外型钡剂检查常不能发现明显异常。小肠的平滑肌肉瘤最易误诊,采用小肠气钡双重对比检查,往往可以得到较高的诊断率。结直肠的肿瘤,钡灌肠检查对诊断较有帮助。纤光内镜对胃的腔内型肿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活检时常因取材不够深而不能明确诊断;对腔外型肿瘤往往易漏诊,但如采用超声内镜,则可大大提高其诊断的阳性率。内镜检查对小肠或结直肠的诊断无明显帮助。CT检查对胃、小肠和结直肠的诊断均有一定的帮助,但必须经有经验的医生结合临床现象才可能作出较正确的诊断。对某些腹腔内肿块术前未能确诊者,有的主张采用B超(或CT)定位下穿刺取组织做病理检查来确定诊断,我们的意见是,对于不能排除平滑肌肿瘤的腹腔肿块,千万不能做穿刺活检。我们遇到一些病例,在穿刺活检后引起腹腔广泛的种植转移,造成极坏的后果。

  五、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的首选方法。手术的原则是切除胃或肠壁的肿瘤,切除缘距肿瘤边缘15cm即可,一般不必清除相应的淋巴结。所以,胃的肿瘤常可作胃壁的楔形切除;小肠的肿瘤作肠段的切除对端吻合即可。十二指肠的肿瘤位于其降部或降部和升部交界处的对系膜侧,多数也可行肠壁的楔形切除。原则上尽量不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若肿瘤与周围组织或器官有粘连则应合并切除有关组织或器官,常被合并切除的有部分结肠、胰尾和脾脏。直肠的肿瘤,若位置较低,可采用会阴部切口,切除肿瘤和部分肠壁;位置较高的肿瘤,则采用腹部切口,做直肠前切除术;个别情况可做腹会阴直肠根治术。术中应严格按无瘤手术原则进行,最重要的是要避免分破肿瘤,尽量用敷料覆盖肿瘤,防止肿瘤细胞脱落种植。手术结束前用蒸馏水浸泡整个腹腔。胃肠道平滑肌肿瘤手术的预后和肿瘤有无脱落种植关系十分密切,目前尚无更好的办法来防止肿瘤的种植复发,所以严格执行无瘤技术常可成为手术成败的关键。

  关于肝转移的处理。对位于一叶的单个肿瘤,原则上可考虑在手术切除原发肿瘤的同时切除肝的肿瘤。这类肿瘤常有较好的包膜。切除时并不太困难,出血也不多,不必切除太多正常的肝组织。对散在多个的肝转移病灶,可采用选择性动脉插管化疗,或用经B超穿刺注射无水酒精等治疗。

  关于种植复发的处理。胃肠道肿瘤术后复发最常见的是由于肿瘤细胞脱落种植的复发,一般在术后半年至1年内就可出现。多数复发是在原发灶周围,大网膜是复发最好发的组织。复发灶大小不一,小的仅米粒大小,大的可达数厘米甚至几十厘米。处理的原则是将大的病灶连同部分正常组织一并切除;小的可用电刀,特别是氩气电刀逐个细心地摘除,有时可花数小时清除上千或更多的种植肿瘤,直到肉眼见不到肿瘤为止。这种情况有时可使患者缓解一段时期。我们曾对少数患者在5~10年内做过多次的清除病灶的手术,但仍终因种植复发或肝转移范围过广而死亡。胃肠道平滑肌肉瘤对化疗和放疗都不敏感,我们也曾试图用腹腔化疗、全身化疗、腹腔同位素治疗、术中放疗、术后外照射包括快中子治疗以及肿瘤疫苗的治疗,均未见到明显疗效。

  平滑肌肉瘤的脱落细胞非常容易建立血运,想必这类肿瘤细胞有强的分泌血管趋向因子。如果能阻断血管生成,使脱落的肿瘤细胞得不到血液供应,就有可能防止肿瘤的复发。我们为此以血管为靶,对平滑肌肉瘤的导向治疗进行了研究,发现平滑肌肉瘤表达分泌4种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TGFβ、PDGF、bFGF、VGEF)。继而对抗血管内皮细胞单克隆抗体BVE1的特异性以及抗体在体内、体外对内皮细胞的抑制和杀伤作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抗体BVE1具有抑制内皮细胞增生、移动、出芽等作用,对荷瘤(平滑肌肉瘤)裸鼠的实验性治疗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降低肿瘤转移和死亡率的作用。希望通过更广泛的研究将防治平滑肌肉瘤的工作推向前进。

  (收稿日期:2000-07-04)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胃肠道平滑肌瘤与平滑肌肉瘤的鉴别诊断
焦点新闻
·营养支持在白血病中的应用
·抑制脂肪酸合成酶对乳腺癌和大肠癌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
·外源性脂肪酸对乳腺癌、大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可能
·肉毒毒素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引起的阻塞性便秘研究
·便秘症状的临床价值
·慢传输型便秘结肠肌间丛NOS、SOM、5-HT免疫反应性变化
·便秘诊治暂行标准
·直肠癌根治术中性功能的保护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