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将使中国全年最终消费减少1800亿元
对“非典”事件的总体性认识
“非典”事件是一种特定、特殊的危机,其影响是全面的,不仅限于对我国经济自身的影响,而且影响全球,但影响的程度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主要集中于特定区域和特定产业。
历史趋势表明,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自身保护意识的增强,恶性流行病等突发事件对生命的损失越来越小,但对经济的影响往往加倍放大。特别是在信用发达的社会,短期信心的低落将建立在信用和信心基础上的现代消费变得非常脆弱,从而使经济损失被放大。
此次“非典”事件对我国经济的短期影响将是相当大的,而特定地区(北京、广东等)、特定产业(旅游业、餐饮业等)的影响则更大。
不必过于介意对经济增长损失,关键是要着眼于未来,在危机中成长、成熟。
在考虑以上因素后,我们对“非典”可能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作如下分析:
内部因素———对消费的影响将明显大于对投资的影响
在今天我国这样一个高度流动性社会,恶性的传染病会对人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恐慌,从而对即期消费产生较明显的影响。估计全年最终消费将少增加1800亿元左右。具体估计如下:
在最终消费中,旅游消费减少将相当明显,预计全年旅游业收入将减少1400亿元。2002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为5566亿元,同比增长近15%。其中三大“黄金周”旅游业收入为865亿元,占全部收入的22.3%,而“五一”黄金周收入为331亿元,受“非典”事件的影响,今年国家取消了“五一”长假,估计“五一”期间旅游收入将减少70%,即220亿元。尽管此次“非典”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影响也最深,但我们认为,这种影响将会出现递减,假定第二季度下降70%,第三季度下降30%,第四季度下降15%。那么旅游业后三个季度损失估计可达1530亿元左右,扣除一季度增加额,估计全年旅游业收入损失将达1400亿元左右。其将促进GDP下降1.4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估计将少增400-500亿元。其中主要是商业和餐饮业的减少,两者估计将减少400亿元。2001年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为25510.8亿元,增长10.7%,因目前没有相关的统计数据,根据2002年我国整体消费增长率低于2001年的情况,估计2002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10%,即在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为28000亿元左右。“非典”疫情爆发后,在疫情未得到全面控制的阶段,人们恐惧心理仍然比较浓重,至少在“非典”事件发生后的第一季度里多数人会明显地减少外出,估计居民的购物次数将减少一半以上,当然购物金额减少的幅度要小得多,因为必需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减少的主要是非必需品,一些居民将会推迟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购物次数减少但每次购物量反而在增加(集中购物以减少被疾病感染的可能性)。由于我国居民消费中有70-80%是必需品消费,按20%的减少算,即第二季度批发零售贸易业将减少300亿元左右,后二个季度估计影响明显减弱,共减少100亿元左右。
“非典”对餐饮业的影响也相当明显,在北京、广东省疫情重发地区损失尤其巨大。2001年餐饮业的规模是4368.89亿元,比上年增长16.42%,1996-2001年间该行业的年均增长为16.6%,2002年和2003年均按16%的增长算,分别将达5068亿元和5880亿元。这个行业受“非典”事件的影响将是除旅游业外最大的,估计在后三个季度至少有20%的减少,即有接近900亿元的损失。但需要注意的,这种损失却在相当部分变为家庭饮食消费的增加,还有一部分损失存在与旅游业重复计算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非典”对餐饮业的直接损失大,但造成的总经济损失却并不十分大,估计在200亿元左右。
交通运输消费也会有一定的减少,但由于其中较大部分的减少包括在旅游业的消费中。而人们对城市公共交通消费的减少则相当明显,这对公共运输公司来讲,打击将是沉重的,但因没有参考的统计资料,难以估计。另外,还需要提及的是,此次“非典”事件对消费的影响,还有一些是增加消费或正面的影响,如农产品消费的实物量可能不会增加,但价格的普遍上涨则增加了消费金额;而药品、医疗器械、消毒用品、防护用品等的消费则是显著增加的。这些因素加起来,估计增加消费在200亿元以上。因此,最终消费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净减少400多亿元,即相当于今年少增1个百分点。
相对而言,“非典”事件对投资增长有一些影响,但力度有限。影响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受建筑施工放慢的影响,投资进展在第二季度会有一定的延缓。二是房地产中的高档住宅和商业房产的销售将会受到明显影响,因为在广东、北京和上海等的高档住宅和商品房产的消费与外商、港商和台商均有较大的关系。虽然这些地区高档外销房地产数量不多,但销售额基本占到全国房地产总销售额的1/3,而这些高档房地产对港台资金的依赖性都比较重,上海有一半以上的销售额来自港台商户,深圳的依赖性则更大。由于疫情的发生,目前这些地区的销售活动基本停止,这对房地产投资将形成明显的影响。总体而言,除了房地产投资受高档住宅和商品房产销售减弱的影响而较明显外,其他投资(包括外资)大多是长期性的,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只是在时间上稍有延误而已。
外部因素———对贸易的影响要大于对外资的影响
非典的影响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全球。这对我国短期外贸、外资增长都将形成一定的影响。“非典”事件对外贸外资的影响大致表现在以下方面:
对外贸的影响将大于对外资的影响。尽管“非典”事件只是一个突发性事件,影响主要是短期性的,但由于贸易增长比投资增长稳定性要差,贸易活动对外部环境比较敏感,波动相对较大。而外资流入则不同,特别是我国的外资流入主要是长期资金,基本没有短期游资,外资流入的规模和速度主要取决于外商对我国长期经济增长的信心,入世后,全球各类跨国公司正是长期看好中国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机会,纷纷扩大了对华投资,并多数把对华投资当作长期性的战略性投资,因此,外资投资节奏可能因洽谈活动的减少和投资施工的延误而有所放慢,但一旦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很快就会恢复。
外贸的影响将有一个季度或半年的滞后,但不会形成长期性的影响。“非典”事件对我国外贸的影响,明显不同于对旅游、餐饮业、商业、航空业的影响,它对当期贸易的影响不直接,有一个明显的滞后期。估计今年第二季度外贸出口增长会有一些影响,但不会太大,因为当前完成的贸易额是受先前订单的影响。但对贸易的潜在影响将逐步显现:
一方面,国内开展的外贸活动已受到严重障碍。疫病导致一些在我国举行的重要国际会议和商务活动被取消或推迟。这些会议的推迟不仅会使一部分参会代表取消参会并要求退款,使我国蒙受一部分经济损失,而且还会使人们对中国的生活及生态环境产生怀疑进而推迟或取消更多的商务活动,影响我国外经、外贸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另外,当期货物订单的明显减少将会对今年的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贸易增长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将会延缓到明年。
另一方面,我国对外开展的经济活动受到相当大的限制。“非典”对外贸出口的冲击将在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将逐渐显现,我们估计全年出口增长将不到10%,比年初我们预计增长12-15%有2-5个百分点的回落。这一方面将会使外贸出现逆差,另一方面,将通过使国内投资和工业增长的外部拉动力减弱对宏观经济产生间接影响。
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借“非典”事件抬头,从而将对我国外贸中短期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非典”因其具有相当强的传染性,可能被一些国家通过加强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SPS)、技术壁垒(TBT)等措施来阻碍中国产品的出口;另有一些国家,可能在国际上制造舆论抵毁中国货,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短期内这些障碍措施都会十分有效,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对三产的影响远大于对一二产业的影响
从产业上讲,“非典”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上,其中主要影响集中在旅游、餐饮、航空及其他交通业、商业等上。对三产的影响在两方面需要特别关注:一是一些三产相对发达或对旅游业依赖性强的地区将受到相对大的伤害,国家应针对性地对这些地区采取短期优惠政策。像北京、广东不仅是“非典”的重灾区,直接经济损失很大,而且它们的经济增长对服务业依赖很强,因此,损失可能加倍,特别是北京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受到的打击将更深。二是损失最大的旅游业、餐饮业和商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行业的萧条无疑将加剧城乡就业矛盾,特别是将对农民收入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因为这些行业农民工使用比例都相当高,行业不景气将明显减少从事这些行业的农民工收入,这对安徽、河南、四川等农民工多的地区经济将产生一定影响。另外,农产品出口也将变得比较艰难,从而使农民收入增长再面临新的考验。
总的来看,由于旅游业收入大幅减少的冲击,以及外贸增长将受到一定抑制等两大因素的影响,今年经济增长将由早先预计的8.5%(受一季度GDP高达9.9%而调高预期)回落到6.7%,下调1.7-1.8个百分点。这种影响是指纯粹的影响,即假定政府在非典危机后不采取任何刺激措施的情况。实际情况可能是,政府在非典危机后可能会采取一些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对一些行业或地区采取一些特殊的补贴措施等,以抵消非典危机的负面影响,最终使经济增长保持7%以上。从时间上看,第二季度的影响会特别大,GDP增长可能猛降到5%-6%,三季度将有所恢复,四季度将恢复到7%以上。
着手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长期性问题
建立完善像应对“非典”这样的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机制。以后类似于“非典”这样的偶然性重大事件难免会再次出现,现在应利用这次机会,加强和完善应急性的社会公共管理机制。
要加强政府的公共财政职能,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保险制度。建议发行社会保障专项国债,连续发行10年,以彻底解决社会保障基金欠债问题;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将城市所有的职工都纳入社会保障网。
加强金融安全及石油、水资源等战略资源的安全管理。金融安全主要在于建立一套安全、有效的金融体制,随着入世过渡期将很快结束及我国经济的继续发展,重新构造我国金融体系已变得越来越迫切。保障金融安全,关键在于加快改革、开放,在入世过渡期重点是要搞好对内开放。非典事件的信息公开化处理是一个重要经验,即有时候改革和开放的举措会使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危机显现,只有我们坚持“挺住”,努力控制风险,一些新的东西就会加快建立起来。石油作为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应加快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制度。另外,水资源、食品、药品安全、标准管理都需要借此机会大力强化,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将起长期性的积极作用,一是加强对这些关系民生安全的管理,将使老百姓生活更安全,消费信心不断增强;二是市场信用制度的全面建立还需要相当长的过程,把食品、药品、水等的市场信用建设作为突破口,将加快整个信用制度建设的进程。
重视和加快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长期问题。在当前诸多长期性问题中,地区差距扩大和就业问题是根本。在这些方面,我们面临新的战略选择。
要采取有效措施,抑制房地产泡沫化倾向,对城市建设中的偏差进行纠正。
“非典”从另一个方面也有利于我们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非典”事件表面上体现的是人们对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的更加关注,实际上它将促进我国居民生活方式发生深刻而积极的变化。21世纪人们更加注意产品的安全性、质量、品牌,对社会信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一些能很好地满足这些需求的产业和企业将得到较多的发展机会。可以预言,“非典”之后,保险、环保、汽车及公共服务业等将迅速发展,而且产品的品牌化趋势将加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 王小广)
资料链接之一
国际八大投行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修正一览全球八家主要的投资银行4月29日对2003年度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指标进行了以下修正。 调低的有6家:摩根士丹利从7%调低为6.5%高盛从7.5%调低为7%花旗集团从7.6%调低为6.5%摩根大通从8%调低为7.4%贝尔斯登从8%调低为7.5%渣打银行从7.9%调低为7.5%维持不变的1家:法国巴黎银行维持了7.4%的预测调高的1家:美林从原先的7.5%调升为8%以这八家投资银行的平均指标计算,它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普遍预期从7.61%调低为6.98%,增长速度减慢了0.64个百分点。
资料链接之二
5月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并制订了应对非典型肺炎影响,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八项措施:
一、抓好春耕夏收,稳定农业生产。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二、加大投资力度,调整投资结构。
三、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四、努力促进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
五、对民航、旅游、餐饮、商贸、出租车等受影响较大的行业,采取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适当财税优惠政策等措施给予必要的扶持。
六、大力增收节支,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七、进一步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八、维护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中国证券报
2003.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