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教授研究血吸虫病十载,获四川政府大奖[图]
北京青年报:斯皮尔教授在血吸虫研究方面与中国同行进行了十年合作,十年间与中国同行合作进行血吸虫病防治研究,共为四川引进200万美元科研经费。
蓝衬衣、牛仔裤,今年65岁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卫生学院的斯皮尔教授穿得像一个西部牛仔,但白胡子、红鼻头的他更像一个和蔼可亲的圣诞老人。
在与中国同行合作进行血吸虫病防治研究的10年时间里,斯皮尔教授共为四川引进200万美元的科研经费,并且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3S技术)“监视”钉螺以防治血吸虫病的新方法。据推算,这项科研成果的推广取得经济效益1.2亿元(人民币)以上。为此,他获得了四川引进人才的最高荣誉——金顶奖。1月13日斯皮尔教授飞抵蓉城于近日接受颁奖。
血吸虫病震撼了教授
1月13日中午,斯皮尔教授在锦江宾馆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说:“我的工作令人着迷。”
据《成都商报》报道,1992年作为环境卫生风险评价、数学模型应用专家的斯皮尔教授参加了一个公共卫生领域的国际大会。在那次会上他与时任中国预防科学院院长的陈春明见面,陈院长建议他到中国来,将他擅长的数学模型用于血吸虫病防治(即用数学公式来表达血吸虫病传播的各个环节)。
通过陈院长牵线搭桥,1993年6月斯皮尔教授第一次来到四川。此时的他对血吸虫病一无所知。直到他在武汉一家医院见到一个身染血吸虫病的29岁渔民,他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了:由于疾病已到晚期,病人肝硬化,腹水非常严重,他的肚子胀得比十月怀胎的孕妇还大。从医生口中他了解到这个病人每年都会感染血吸虫病,感到非常奇怪的斯皮尔教授便问:“你难道不会保护自己吗?”随着后来对血吸虫病深入研究,斯皮尔教授逐渐意识到自己提的问题非常幼稚,渔民生活在湖区根本无法避免感染,只有改变生活环境才能达到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目的。
全部精力对付血吸虫病
在与四川省寄生虫病研究所合作的10年间,中美双方取长补短。从1994年起,斯皮尔教授每年6月和11月带着博士研究生到西昌山区流行病区进行现场研究。通过中国工作人员对人感染率、钉螺感染率、家畜感染率和钉螺分布的实地检测,斯皮尔教授不断修正自己的数学公式。1997年研究课题组在全球首次提出初步建立的血吸虫病数学模型。
自从1993年转向进入血吸虫病领域研究以来,除了给学生授课以外,斯皮尔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这个领域中来。斯皮尔的妻子非常支持丈夫的工作,两人一起深入西昌。由于斯皮尔的突出贡献,他被四川省政府授予了四川引进人才的最高荣誉——金顶奖。颁奖仪式将于近日举行。明天斯皮尔将到西昌,他为村民带来了沼气消灭钉螺的项目,平均每户可以得到1000多元的改造经费。今年,卫生部将把四川血吸虫病防治的经验向全国推广。 (文/刘瑶 李萌)
血吸虫在中国
新中国建立之初,全国有血吸虫病人1200余万人,病牛120万头,钉螺面积148亿平方米,现在这几个数字已下降为:血吸虫病人69.5万人,病牛5.9万头,钉螺面积34.5亿平方米。中国是世界上日本血吸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在血吸虫病控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国家。截至2000年,全国在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市、自治区)中已有上海、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5个省(市、自治区)、243个县(市、区)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有62个县(市、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目前,全国尚有108个县(市、区)未控制血吸虫病流行,但这些县、市的疫情均大幅度下降。
虽然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感染率已降到较低水平,但由于受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因素和科技水平的制约,我国血防工作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如钉螺分布广、流行区频发洪涝灾害、人畜流动频繁,加剧了传染源的扩散。因此,控制血吸虫病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00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