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县10年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分析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1999年第0期第7卷 血吸虫病
作者:胡鲜清 郑根南
单位:胡鲜清 郑根南 安徽望江县血吸虫病防治站 望江 246203
望江县是湖沼型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为掌握疫情 动态和考核效果,我们从1988年至1997年连续10年进行了疫情监测,现将十年监测结果分析 如下:
1 流行区概况
望江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地处北纬 30°03′ -30°26′,东经116°26′-116°55′之间,平均海拔40m,最高200m,最低12m,总面积1 364km2 。长江自西向东贯穿境内65km。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盛产棉花、 水稻和油菜等,是全国优质棉基地之一,也是全省18个血吸虫病重点流行县之一。
全县流行乡(镇)13个,流行村(场)141个,流行区人口23.64万人,耕地面积339695亩,耕牛 15052头,分别占全县总数的61.90%、38.84%、40.36%、63.92%、55.42%。根据《安徽省血吸虫病分类防治工作方案》疫情分类与标准,流行村分成一类村24个,二类村19个,三类村65 个,四类村8个,五类村25个。按世行贷款项目的分层标准,共有一层5个村,二层36个村, 三层100个村,流行村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的洲滩地区。沿江灌渠密集,钉螺主要分布在江 滩与洲滩,不仅面积大,而且植被复杂,人口稠密,防治工作难度极大。
2 监测方法
①每年春季采用随机抽样法对监测点雷池江外滩查螺一次,对发生过急血的江洲湖滩每2-3年查螺一次。方法为20-50×20-50m设框,计算各项螺情指标。②每年对1/3流行村查病。三年覆盖一次。一、二类村用IHA方法检测,三、四类 村以 粪检为主,每年查病人数60000左右,平均每行政村6-60岁居民500-600人。③每年春季在全县流行区的东、西、南、北、中抽5个点进行粪检,对6-60岁居民采取Kato-Katz法检查40 00人左右,统计感染率与感染度。④每年春季对耕牛采用一送三检孵化法进行粪检,检查头 数4000-6000头。⑤监测期间各流行区的防治措施为:以选择性人群化疗为主,实施健教、 易感地带药物灭螺(每年药灭150-200万m2)和有限环改(每年环改面积100-200万m2)等 综合措施。
3 监测结果
3.1 病情 ①感染率与感染度 1988-1997年十年共粪 检138 614人,阳性5836人,平均阳性率4.2%。粪检阳性率波动在1.15-10.37%之间,以1994年最高 ,但10年总趋势为明显下降,1997年粪检阳性率比1988年下降65.36%,比最高的1994年下降 88.91%。免疫学检查阳性率在4.34%-13.74%间波动,平均阳性率为8.82%,1997年比1988年 上升126.89%,比最高的1993年下降30.93%(表1)。②病例的年龄分布 10-14岁年龄组粪检阳性率维持在3.53-6.63%的水平,其中15-19岁年龄组最高达6.63%,其 余年龄组较低,最低的是60岁以上年龄组为2.08%。③病例的职业分布 农 民、学生、渔民、船民的血吸虫病感染率较高,在3.84-4.62%间,工商、干部、学龄前儿童 感染率较低(均<1.00%)。④急性血吸虫病 每年均有急血病例发生,十年 共发生急血369例(表2)占病人总数的6.26%。其中县内感染287例,占急血总数的77.78%。散 发急血118例(31.98%),成批感染12起98例(26.56%),暴发4起153例(41.46%),均发生在 洲滩地区。⑤晚期血吸虫病(简称晚血) ⅰ.1997年11月对1988年建立个案卡及 以 后产生的晚血进行摸底调查574例,其中十年内死亡137例(血吸虫病死亡35例,晚血病死亡 率 为6.4%)。现存晚血410例,晚血存活率为74.95%,晚血现患率(晚血与血吸虫病人比)为15 .30%(410/2680)。410例晚血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湖的流行村(90.49%)(表3)。其中二类村最 多(38.05%),四类村次之,一类村与非流行村数量较少。各型晚血中以腹水型最多(61.71 %),巨脾型次之,且二类村分布比例高。ⅱ.410例晚血病史均在5年以上,平 均22.6年,其中大于40年的占7.32%,以10-19年者居多(37.56%)。晚血转归:治愈与稳 定 的人数多(83.90%),其中病程越长,治愈与稳定人数越少,40年以上的仅占治愈人数的4.73 %(8/169),未愈人数中,40年以上者占13.64%(9/66),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 .05)。⑥家畜血吸虫病 ⅰ.耕牛 据1995年统计,全县血吸虫 病流 行乡镇有耕牛11711头,其中水牛10746头,黄牛965头,查治工作每年在疫区均与人同步进 行。1988-1997年共检查水牛47423头,黄牛6230头(表4),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 >0.05)。1997年水牛感染率比1990年下降30.77%,黄牛下降72.40%。 ⅱ.猪 1988、1991、1992、1997年共抽查2689头,阳性率1.01%。ⅲ.羊 1988、1991、1992年三年共抽查592只,感染率偏高,达3.4-5.1%。
表1.1988-1997年人群血吸虫病检查结果
年度 |
病原学 |
病人
感染度 |
免疫学 |
治疗数 |
检查
人数 |
阳性
数 |
感染率
% |
检查
人数 |
阳性
数 |
感染率
% |
1988 |
31130 |
1034 |
3.32 |
10.23 |
54543 |
2365 |
4.34 |
3351 |
1989 |
28642 |
975 |
3.40 |
14.47 |
44076 |
2947 |
6.69 |
3595 |
1990 |
3423 |
323 |
9.44 |
30.21 |
87707 |
5419 |
6.18 |
5092 |
1991 |
39596 |
1619 |
4.09 |
18.36 |
94013 |
7138 |
7.59 |
9038 |
1992 |
13827 |
850 |
6.15 |
22.25 |
91148 |
8704 |
9.55 |
6030 |
1993 |
5032 |
243 |
4.83 |
14.64 |
49883 |
6856 |
13.74 |
12925 |
1994 |
3743 |
388 |
10.37 |
34.12 |
37296 |
5021 |
13.46 |
12727 |
1995 |
6766 |
265 |
3.92 |
12.22 |
54299 |
5778 |
10.64 |
19819 |
1996 |
2638 |
95 |
3.60 |
11.04 |
80157 |
7688 |
9.59 |
20783 |
1997 |
3817 |
44 |
1.15 |
8.24 |
56516 |
5366 |
9.49 |
15417 |
表2.1988-1997年急性血虫吸病感染情况
年度 |
急血人数 |
感染地点 |
计 |
占病人数(%) |
县内 |
县外 |
1988 |
3 |
0.29 |
1 |
2 |
1989 |
30 |
3.08 |
14 |
16 |
1990 |
31 |
9.60 |
12 |
19 |
1991 |
21 |
1.30 |
7 |
14 |
1992 |
74 |
8.71 |
67 |
7 |
1993 |
20 |
8.23 |
11 |
9 |
1994 |
33 |
8.51 |
32 |
1 |
1995 |
141 |
53.21 |
132 |
9 |
1996 |
15 |
15.79 |
10 |
5 |
1997 |
1 |
2.27 |
1 |
0 |
合计 |
369 |
6.32 |
287 |
82 |
表3.不同类型地区各型晚血的分布
晚血分型 |
一类村(%) |
二类村(%) |
三类村(%) |
四类村(%) |
非流行村(%) |
计 |
腹水型 |
24(5.86) |
92(22.44) |
47(11.46) |
70(17.07) |
20(4.88) |
253(61. 71) |
巨脾型 |
14(3.41) |
60(14.64) |
31(7.56) |
15(3.66) |
14(3.41) |
134(32.68 ) |
结肠增殖型 |
2(0.49) |
3(0.73) |
0(0.00) |
10(2.44) |
5(1.22) |
20.488 |
侏儒型 |
0(0.00) |
1(0.24) |
2(0.49) |
0(0.00) |
0(0.00) |
3(0.73) |
合 计 |
40(9.76) |
156(38.05) |
80(19.51) |
95(23.17) |
39(9.51) |
410(100.00) |
表4.家畜保虫宿主感染率监测结果
年度 |
感染率(%)阳性数/检查数 |
牛治疗数 |
水牛 |
黄牛 |
猪 |
羊 |
1988 |
0(0/624) |
|
1.0(2/205) |
4.0(4/101) |
1 17 |
1989 |
0(0/168) |
|
|
|
105 |
1990 |
7.8(410/5279) |
14.5(125/860) |
|
|
500 |
1991 |
4.2(388/9222) |
2.6(35/1372) |
2.3(17/736) |
5.1(13/254) |
727 |
1992 |
4.6(431/9368) |
2.4(40/1666) |
0.5(8/1642) |
3.4(8/237) |
1452 |
1993 |
5.2(229/4404) |
7.3(26/354) |
|
|
1809 |
1994 |
2.7(138/5096) |
3.9(19/490) |
|
|
2160 |
1995 |
3.2(147/4587) |
2.6(11/416) |
|
|
2007 |
1996 |
7.4(353/4784) |
8.7(52/601) |
|
|
1685 |
1997 |
5.4(212/3891) |
4.0(19/471) |
0(0/106) |
|
1431 |
合计 |
4.9(2308/47423) |
5.2(327/6230) |
1.0(27/2689) |
4.2(25/592) |
11993 |
3.2 螺情 ①钉螺分布 历史累计钉螺面积8 530.53万m2。1997年底调查,现有钉螺面积2158.2810万m2,主要分布“三滩”。三滩 钉螺面积2146.4356万m2,占全县钉螺面积的99.45%,易感地带均位于三滩。江外滩总面 积9 61万m2,有螺面积890.0656万m2,占92.61%,易感地带523.9056万m2,占江滩有螺面 积的58.86 %,江心洲滩5处,总面积1070.02万m2,钉螺面积1016.47万m2,占洲滩面积95.00%,易 感地带占钉螺面积的14.41%;湖滩钉螺面积较少,易感地带只占全县易感地带的12.98%。比 较10年钉螺分布面积及易感地带面积,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表5),1991年起增加迅速, 尤其是洲滩与江滩,1997年比1988年分别增加6.74倍和2.20倍,易感地带也增加了3.06倍。 差异有显著意义(P均<0.05)。②感染性钉螺 ⅰ.分布 一般分布在密螺带,分布高程为12.0-17.5 米。14.5米以下及16.5米以上密度较低。主要分布地点是沿江外滩,其次是洲滩及湖滩。感 染性钉螺密度在0.0011-0.0167只/0.11m2之间,1997年最高密度(华阳龙潭村)为0.039只/ 0.11m2,最低密度(东阁村江滩)为0.0027只/0.11m2。ⅱ.监测点感染螺动态 雷池江外滩监测点钉螺面积189.7056万m2,1988年前是全县唯一的易感地带 。每年监测结果表明,感染性钉螺密度在各年度不同季节均有较大变化,例如1993年4月检 测密度为0.0026只/0.11m2,10月检测结果为0.0081只/0.11m2,十年中有四次密度偏低 ,六次维持在较高水平(表6)。
表5.1988-1997年钉螺面积变化 (单位:万m2)
年度 |
实有钉
螺面积 |
三 滩 |
内 陆 |
易感地
带面积 |
计 |
江滩 |
湖滩 |
洲滩 |
螺点 |
面积 |
1988 |
545.5674 |
540.9074 |
278.5656 |
130.9918 |
131.3500 |
12 |
4.66 00 |
189.7056 |
1989 |
595.2274 |
590.9074 |
328.5656 |
130.9918 |
131.3500 |
10 |
4.32 00 |
189.7056 |
1990 |
766.0446 |
759.9156 |
328.5656 |
300.0000 |
131.3500 |
11 |
6.12 90 |
489.7056 |
1991 |
1500.0086 |
1488.6356 |
340.5656 |
300.0000 |
848.0700 |
11 |
11 .3730 |
606.6256 |
1992 |
1636.3196 |
1623.6356 |
475.5656 |
300.0000 |
848.0700 |
13 |
12 .6840 |
781.2056 |
1993 |
1670.4166 |
1659.1356 |
511.0656 |
300.0000 |
848.0700 |
5 |
11. 2810 |
781.2056 |
1994 |
1688.5960 |
1669.1356 |
521.0656 |
300.0000 |
848.0700 |
11 |
19 .4604 |
803.2056 |
1995 |
1918.6440 |
1898.1356 |
790.0656 |
280.0000 |
828.0700 |
14 |
20 .5084 |
920.4056 |
1996 |
1968.2450 |
1958.1356 |
890.0656 |
240.0000 |
828.0700 |
13 |
10 .6094 |
900.4056 |
1997 |
2158.2810 |
2146.5356 |
890.0656 |
240.0000 |
1016.4700 |
10 |
1 1.7454 |
770.4056 |
表6.1988-1997年雷池江外滩螺情变化
年度 |
查螺框数 |
活螺框出
现率(%) |
感染螺框
出现率(%) |
活螺密度 |
感染螺
密度
(/0.11m2) |
钉螺感染
率(%) |
1988 |
5131 |
26.47 |
0.52 |
1.24 |
0.0058 |
0.47 |
1989 |
5244 |
37.97 |
0.47 |
1.57 |
0.0082 |
0.52 |
1990 |
4171 |
24.47 |
0.62 |
0.91 |
0.0075 |
0.82 |
1991 |
1809 |
20.45 |
0.11 |
2.31 |
0.0011 |
0.05 |
1992 |
1757 |
23.11 |
0.23 |
1.34 |
0.0023 |
0.17 |
1993 |
1947 |
33.85 |
0.21 |
3.01 |
0.0026 |
0.08 |
1994 |
1740 |
47.64 |
0.29 |
2.96 |
0.0029 |
0.10 |
1995 |
1638 |
54.27 |
1.10 |
2.16 |
0.0110 |
0.51 |
1996 |
1514 |
56.80 |
0.92 |
2.52 |
0.0099 |
0.39 |
1997 |
870 |
62.30 |
1.83 |
2.51 |
0.0103 |
0.41 |
3.3 粪便污染与暴露人群 洲滩每年6-9月为涨水期, 滩地多被淹没,放牧的家畜明显减少,而人群除2月份上滩较少外,其余月份上滩活动频繁 ,主要为放牧、捕鱼、捞猪菜、戏水等。在枯水季节野粪严重污染滩地。1992年5月份雷池 江外滩野粪调查,发现野粪208堆,其中牛粪200堆(96.15%),人粪6堆(2.88%),猪粪2堆( 0.97%)。孵化结果,牛粪阳性18堆(9.0%),人、猪粪孵化均阴性。同时对耕牛调查,每天 上滩耕牛50-200头(其中外地耕牛占50%以上),每天排放牛粪达300kg以上,耕牛成为滩地主 要污染源。据1995年雷池江外滩统计,4-6月暴露人群达28429人次,涨水季节,防汛人群接 触疫水多,据1995年9月份统计,全县暴露人群达138420人。
4 分析与讨论
十年监测结果统计分析提示:①经过 十年的化疗和健康教育等措施,居民粪检阳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1992年开始按世行贷款项 目要求分层进行化疗,效果明显,1997年居民感染率已降至1.15%。低年龄组居民感染率更 低, 新发生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显著减少,现有晚血多为高年龄组的“历史病人”〔1〕。 但各年居民感染率仍有浮动,其 中1994年高达10.37%,特别是15-19岁年龄组及农民、学生的感染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每年 仍有急血发生,在“江洪初涨”的影响下,每2-3年有一次局部暴发流行。在人群感染率 趋 于下降时,家畜保虫宿主的感染仍较严重,特别是耕牛感染率持高不下,并成为主要传染源 。②在病情减轻的同时,钉螺面积逐年增加。其主要原因是:ⅰ.随着江、洲滩地的自然增 长〔2〕,钉螺面积也逐年扩大;ⅱ.近年重点易感地带的药物灭螺力度,未能达到 压缩钉螺面积、密度和降低钉螺感染率的目的。实践证明,单纯的易感地带药物灭螺,只能 在一段 时间内降低一定范围内的钉螺密度,减少急性感染,但很难达到根治目的。③当前,耕牛仍 是主要传染源〔3,4〕。我县“三滩”面积大,水草充足,是沿江沿湖居民的天然牧 场 ,沿江(湖)居民习惯将家畜散放于滩地,据对家畜保虫宿主的调查及野粪调查,耕牛平均感 染率在5%左右,最高达14.5%。滩地牛粪占野粪的96.15%。提示耕牛是滩地的主要污染源 。④“三滩”地区是我县血防工作的重点。“三滩”地区,水位不定,多呈“冬陆夏水”状 况 ,地形复杂,植被多样化,有草滩、柳林,有方宕芦苇,气候湿润,是钉螺孳生的理想场所 ;家畜散放,滩地污染严重,沿线居民生产、生活接触疫水频繁,感染和重复感染机会多; 我县三滩有螺面积占全县有螺面积的99.45%,其中易感地带面积占“三滩”有螺面积的35 .89%。396例急性感染,均发生在“三滩”地区,可见,今后加强“三滩”地区血防工作 是我县血防工作的关键。
本文承蒙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宋 主任医师审阅,谨致谢忱。
参考文献
1 胡鲜清,等.588例晚期血吸虫病8年追访分析. 中国血吸虫 病防治杂志 1998;10(6)∶356.
2 孙乐平,等.江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江滩冲淤变化的定量研究. 中国血吸虫病 防治杂志 1998;10(4)∶212.
3 袁鸿昌,等.江湖洲滩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和流行规律的研究.中国血吸虫病 防治杂志 1990;2(2)∶14.
4 吕大兵,等.洲滩地区耕牛血吸虫病防治的制约因素.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1998;10(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