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血吸虫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望江县10年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分析

望江县10年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分析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1999年第0期第7卷 血吸虫病

作者:胡鲜清 郑根南

单位:胡鲜清 郑根南 安徽望江县血吸虫病防治站 望江 246203

  望江县是湖沼型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为掌握疫情 动态和考核效果,我们从1988年至1997年连续10年进行了疫情监测,现将十年监测结果分析 如下:

  1 流行区概况

  望江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地处北纬 30°03′ -30°26′,东经116°26′-116°55′之间,平均海拔40m,最高200m,最低12m,总面积1 364km2 。长江自西向东贯穿境内65km。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盛产棉花、 水稻和油菜等,是全国优质棉基地之一,也是全省18个血吸虫病重点流行县之一。

  全县流行乡(镇)13个,流行村(场)141个,流行区口23.64万,耕地面积339695亩,耕牛 15052头,分别占全县总数的61.90%、38.84%、40.36%、63.92%、55.42%。根据《安徽省血吸虫病分类防治工作方案》疫情分类与标准,流行村分成一类村24个,二类村19个,三类村65 个,四类村8个,五类村25个。按世行贷款项目的分层标准,共有一层5个村,二层36个村, 三层100个村,流行村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的洲滩地区。沿江灌渠密集,钉螺主要分布在江 滩与洲滩,不仅面积大,而且植被复杂,口稠密,防治工作难度极大。

  2 监测方法

  ①每年春季采用随机抽样法对监测点雷池江外滩查螺一次,对发生过急血的江洲湖滩每2-3年查螺一次。方法为20-50×20-50m设框,计算各项螺情指标。②每年对1/3流行村查病。三年覆盖一次。一、二类村用IHA方法检测,三、四类 村以 粪检为主,每年查病数60000左右,平均每行政村6-60岁居民500-600。③每年春季在全县流行区的东、西、南、北、中抽5个点进行粪检,对6-60岁居民采取Kato-Katz法检查40 00左右,统计感染率与感染度。④每年春季对耕牛采用一送三检孵化法进行粪检,检查头 数4000-6000头。⑤监测期间各流行区的防治措施为:以选择性群化疗为主,实施健教、 易感地带药物灭螺(每年药灭150-200万m2)和有限环改(每年环改面积100-200万m2)等 综合措施。

  3 监测结果

  3.1 病情 ①感染率与感染度 1988-1997年十年共粪 检138 614,阳性5836,平均阳性率4.2%。粪检阳性率波动在1.15-10.37%之间,以1994年最高 ,但10年总趋势为明显下降,1997年粪检阳性率比1988年下降65.36%,比最高的1994年下降 88.91%。免疫学检查阳性率在4.34%-13.74%间波动,平均阳性率为8.82%,1997年比1988年 上升126.89%,比最高的1993年下降30.93%(表1)。②病例的年龄分布  10-14岁年龄组粪检阳性率维持在3.53-6.63%的水平,其中15-19岁年龄组最高达6.63%,其 余年龄组较低,最低的是60岁以上年龄组为2.08%。③病例的职业分布 农 民、学生、渔民、船民的血吸虫病感染率较高,在3.84-4.62%间,工商、干部、学龄前儿童 感染率较低(均<1.00%)。④急性血吸虫病 每年均有急血病例发生,十年 共发生急血369例(表2)占病总数的6.26%。其中县内感染287例,占急血总数的77.78%。散 发急血118例(31.98%),成批感染12起98例(26.56%),暴发4起153例(41.46%),均发生在 洲滩地区。⑤晚期血吸虫病(简称晚血) ⅰ.1997年11月对1988年建立个案卡及 以 后产生的晚血进行摸底调查574例,其中十年内死亡137例(血吸虫病死亡35例,晚血病死亡 率 为6.4%)。现存晚血410例,晚血存活率为74.95%,晚血现患率(晚血与血吸虫病比)为15 .30%(410/2680)。410例晚血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湖的流行村(90.49%)(表3)。其中二类村最 多(38.05%),四类村次之,一类村与非流行村数量较少。各型晚血中以腹水型最多(61.71 %),巨脾型次之,且二类村分布比例高。ⅱ.410例晚血病史均在5年以上,平 均22.6年,其中大于40年的占7.32%,以10-19年者居多(37.56%)。晚血转归:治愈与稳 定 的数多(83.90%),其中病程越长,治愈与稳定数越少,40年以上的仅占治愈数的4.73 %(8/169),未愈数中,40年以上者占13.64%(9/66),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 .05)。⑥家畜血吸虫病 ⅰ.耕牛 据1995年统计,全县血吸虫 病流 行乡镇有耕牛11711头,其中水牛10746头,黄牛965头,查治工作每年在疫区均与同步进 行。1988-1997年共检查水牛47423头,黄牛6230头(表4),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 >0.05)。1997年水牛感染率比1990年下降30.77%,黄牛下降72.40%。 ⅱ.猪 1988、1991、1992、1997年共抽查2689头,阳性率1.01%。ⅲ.羊 1988、1991、1992年三年共抽查592只,感染率偏高,达3.4-5.1%。

表1.1988-1997年群血吸虫病检查结果

年度 病原学

  感染度

免疫学 治疗数
检查

  

阳性

  数

感染率

  %

检查

  

阳性

  数

感染率

  %

1988 31130 1034 3.32 10.23 54543 2365 4.34 3351
1989 28642 975 3.40 14.47 44076 2947 6.69 3595
1990 3423 323 9.44 30.21 87707 5419 6.18 5092
1991 39596 1619 4.09 18.36 94013 7138 7.59 9038
1992 13827 850 6.15 22.25 91148 8704 9.55 6030
1993 5032 243 4.83 14.64 49883 6856 13.74 12925
1994 3743 388 10.37 34.12 37296 5021 13.46 12727
1995 6766 265 3.92 12.22 54299 5778 10.64 19819
1996 2638 95 3.60 11.04 80157 7688 9.59 20783
1997 3817 44 1.15 8.24 56516 5366 9.49 15417

表2.1988-1997年急性血虫吸病感染情况

年度 急血 感染地点
占病数(%) 县内 县外
1988 3 0.29 1 2
1989 30 3.08 14 16
1990 31 9.60 12 19
1991 21 1.30 7 14
1992 74 8.71 67 7
1993 20 8.23 11 9
1994 33 8.51 32 1
1995 141 53.21 132 9
1996 15 15.79 10 5
1997 1 2.27 1 0
合计 369 6.32 287 82

表3.不同类型地区各型晚血的分布

晚血分型 一类村(%) 二类村(%) 三类村(%) 四类村(%) 非流行村(%)
腹水型 24(5.86) 92(22.44) 47(11.46) 70(17.07) 20(4.88) 253(61. 71)
巨脾型 14(3.41) 60(14.64) 31(7.56) 15(3.66) 14(3.41) 134(32.68 )
结肠增殖型 2(0.49) 3(0.73) 0(0.00) 10(2.44) 5(1.22) 20.488
侏儒型 0(0.00) 1(0.24) 2(0.49) 0(0.00) 0(0.00) 3(0.73)
合 计 40(9.76) 156(38.05) 80(19.51) 95(23.17) 39(9.51) 410(100.00)

表4.家畜保虫宿主感染率监测结果

年度 感染率(%)阳性数/检查数 牛治疗数
水牛 黄牛
1988 0(0/624) 1.0(2/205) 4.0(4/101) 1 17
1989 0(0/168) 105
1990 7.8(410/5279) 14.5(125/860) 500
1991 4.2(388/9222) 2.6(35/1372) 2.3(17/736) 5.1(13/254) 727
1992 4.6(431/9368) 2.4(40/1666) 0.5(8/1642) 3.4(8/237) 1452
1993 5.2(229/4404) 7.3(26/354) 1809
1994 2.7(138/5096) 3.9(19/490) 2160
1995 3.2(147/4587) 2.6(11/416) 2007
1996 7.4(353/4784) 8.7(52/601) 1685
1997 5.4(212/3891) 4.0(19/471) 0(0/106) 1431
合计 4.9(2308/47423) 5.2(327/6230) 1.0(27/2689) 4.2(25/592) 11993

  3.2 螺情 ①钉螺分布 历史累计钉螺面积8 530.53万m2。1997年底调查,现有钉螺面积2158.2810万m2,主要分布“三滩”。三滩 钉螺面积2146.4356万m2,占全县钉螺面积的99.45%,易感地带均位于三滩。江外滩总面 积9 61万m2,有螺面积890.0656万m2,占92.61%,易感地带523.9056万m2,占江滩有螺面 积的58.86 %,江心洲滩5处,总面积1070.02万m2,钉螺面积1016.47万m2,占洲滩面积95.00%,易 感地带占钉螺面积的14.41%;湖滩钉螺面积较少,易感地带只占全县易感地带的12.98%。比 较10年钉螺分布面积及易感地带面积,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表5),1991年起增加迅速, 尤其是洲滩与江滩,1997年比1988年分别增加6.74倍和2.20倍,易感地带也增加了3.06倍。 差异有显著意义(P均<0.05)。②感染性钉螺 ⅰ.分布 一般分布在密螺带,分布高程为12.0-17.5 米。14.5米以下及16.5米以上密度较低。主要分布地点是沿江外滩,其次是洲滩及湖滩。感 染性钉螺密度在0.0011-0.0167只/0.11m2之间,1997年最高密度(华阳龙潭村)为0.039只/ 0.11m2,最低密度(东阁村江滩)为0.0027只/0.11m2。ⅱ.监测点感染螺动态  雷池江外滩监测点钉螺面积189.7056万m2,1988年前是全县唯一的易感地带 。每年监测结果表明,感染性钉螺密度在各年度不同季节均有较大变化,例如1993年4月检 测密度为0.0026只/0.11m2,10月检测结果为0.0081只/0.11m2,十年中有四次密度偏低 ,六次维持在较高水平(表6)。

表5.1988-1997年钉螺面积变化 (单位:万m2)

年度 实有钉

  螺面积

三  滩

内 陆

易感地

  带面积

江滩 湖滩 洲滩 螺点 面积
1988 545.5674 540.9074 278.5656 130.9918 131.3500 12 4.66 00 189.7056
1989 595.2274 590.9074 328.5656 130.9918 131.3500 10 4.32 00 189.7056
1990 766.0446 759.9156 328.5656 300.0000 131.3500 11 6.12 90 489.7056
1991 1500.0086 1488.6356 340.5656 300.0000 848.0700 11 11 .3730 606.6256
1992 1636.3196 1623.6356 475.5656 300.0000 848.0700 13 12 .6840 781.2056
1993 1670.4166 1659.1356 511.0656 300.0000 848.0700 5 11. 2810 781.2056
1994 1688.5960 1669.1356 521.0656 300.0000 848.0700 11 19 .4604 803.2056
1995 1918.6440 1898.1356 790.0656 280.0000 828.0700 14 20 .5084 920.4056
1996 1968.2450 1958.1356 890.0656 240.0000 828.0700 13 10 .6094 900.4056
1997 2158.2810 2146.5356 890.0656 240.0000 1016.4700 10 1 1.7454 770.4056

表6.1988-1997年雷池江外滩螺情变化

年度 查螺框数 活螺框出

  现率(%)

感染螺框

  出现率(%)

活螺密度 感染螺

  密度

  (/0.11m2)

钉螺感染

  率(%)

1988 5131 26.47 0.52 1.24 0.0058 0.47
1989 5244 37.97 0.47 1.57 0.0082 0.52
1990 4171 24.47 0.62 0.91 0.0075 0.82
1991 1809 20.45 0.11 2.31 0.0011 0.05
1992 1757 23.11 0.23 1.34 0.0023 0.17
1993 1947 33.85 0.21 3.01 0.0026 0.08
1994 1740 47.64 0.29 2.96 0.0029 0.10
1995 1638 54.27 1.10 2.16 0.0110 0.51
1996 1514 56.80 0.92 2.52 0.0099 0.39
1997 870 62.30 1.83 2.51 0.0103 0.41

  3.3 粪便污染与暴露群 洲滩每年6-9月为涨水期, 滩地多被淹没,放牧的家畜明显减少,而群除2月份上滩较少外,其余月份上滩活动频繁 ,主要为放牧、捕鱼、捞猪菜、戏水等。在枯水季节野粪严重污染滩地。1992年5月份雷池 江外滩野粪调查,发现野粪208堆,其中牛粪200堆(96.15%),粪6堆(2.88%),猪粪2堆( 0.97%)。孵化结果,牛粪阳性18堆(9.0%),、猪粪孵化均阴性。同时对耕牛调查,每天 上滩耕牛50-200头(其中外地耕牛占50%以上),每天排放牛粪达300kg以上,耕牛成为滩地主 要污染源。据1995年雷池江外滩统计,4-6月暴露群达28429次,涨水季节,防汛群接 触疫水多,据1995年9月份统计,全县暴露群达138420

  4 分析与讨论

  十年监测结果统计分析提示:①经过 十年的化疗和健康教育等措施,居民粪检阳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1992年开始按世行贷款项 目要求分层进行化疗,效果明显,1997年居民感染率已降至1.15%。低年龄组居民感染率更 低, 新发生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显著减少,现有晚血多为高年龄组的“历史病〔1〕。 但各年居民感染率仍有浮动,其 中1994年高达10.37%,特别是15-19岁年龄组及农民、学生的感染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每年 仍有急血发生,在“江洪初涨”的影响下,每2-3年有一次局部暴发流行。在群感染率 趋 于下降时,家畜保虫宿主的感染仍较严重,特别是耕牛感染率持高不下,并成为主要传染源 。②在病情减轻的同时,钉螺面积逐年增加。其主要原因是:ⅰ.随着江、洲滩地的自然增 长〔2〕,钉螺面积也逐年扩大;ⅱ.近年重点易感地带的药物灭螺力度,未能达到 压缩钉螺面积、密度和降低钉螺感染率的目的。实践证明,单纯的易感地带药物灭螺,只能 在一段 时间内降低一定范围内的钉螺密度,减少急性感染,但很难达到根治目的。③当前,耕牛仍 是主要传染源〔3,4〕。我县“三滩”面积大,水草充足,是沿江沿湖居民的天然牧 场 ,沿江(湖)居民习惯将家畜散放于滩地,据对家畜保虫宿主的调查及野粪调查,耕牛平均感 染率在5%左右,最高达14.5%。滩地牛粪占野粪的96.15%。提示耕牛是滩地的主要污染源 。④“三滩”地区是我县血防工作的重点。“三滩”地区,水位不定,多呈“冬陆夏水”状 况 ,地形复杂,植被多样化,有草滩、柳林,有方宕芦苇,气候湿润,是钉螺孳生的理想场所 ;家畜散放,滩地污染严重,沿线居民生产、生活接触疫水频繁,感染和重复感染机会多; 我县三滩有螺面积占全县有螺面积的99.45%,其中易感地带面积占“三滩”有螺面积的35 .89%。396例急性感染,均发生在“三滩”地区,可见,今后加强“三滩”地区血防工作 是我县血防工作的关键。

  本文承蒙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宋 主任医师审阅,谨致谢忱。

  参考文献

  1 胡鲜清,等.588例晚期血吸虫病8年追访分析. 中国血吸虫 病防治杂志 1998;10(6)∶356.

  2 孙乐平,等.江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江滩冲淤变化的定量研究. 中国血吸虫病 防治杂志 1998;10(4)∶212.

  3 袁鸿昌,等.江湖洲滩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和流行规律的研究.中国血吸虫病 防治杂志 1990;2(2)∶14.

  4 吕大兵,等.洲滩地区耕牛血吸虫病防治的制约因素.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1998;10(2)∶95.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晚期血吸虫病早期肝性脑病患者的护理
焦点新闻
·血吸虫病并发肝癌的B超诊断
·安全用水的方法
·血吸虫生活史
·血吸虫的一生
·血吸虫
·什么人最容易得血吸虫病
·什么季节最容易得血吸虫病
·什么地方最容易得血吸虫病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