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例狂犬病临床暨流行病学分析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0年第16卷第3期
靳凤鸣 姚绍荣 靳程
关键词:狂犬病 临床 流行病学
狂犬病是人畜共患的疾病,病死率100%。目前降低发病率唯一办法就是对受伤者实施疫苗(RV)注射,但有部分受伤者对预防狂犬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发生严重后果,现将1991~1995年我站门诊部诊断的15例狂犬病作临床与流行病学分析。
1 病例
15例中,男10例,占66.7%,女5例,占33.3%,男女之比为3∶1。年龄分布:年龄最小14岁,最大61岁,平均36.8岁。
2 发病区域与季节性分布 15例狂犬病均为省内部分市、县散发病例,其中,呼兰县3例,兰西县、哈尔滨市郊区、海伦市各2例,阿城、双城、北安市,延寿、庆安、木兰县各1例。
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以3~4月份为多。4月份4例,3月份3例,7月份2例,1、5、8、9、10、11月份各1例。1993年发生6例,1991年4例,1992年3例,1994、1995年各1例。自1996年以后未见病例。
3 传染源与发病关系 家犬伤害发病者11例,占73.3%,可疑狂犬伤害者2例,占13.3%,狂犬伤害者和野猫伤害者各1例,各占6.7%。
4 伤害部位 头部者3例,占20%;手部者7例,占46.7%;下肢者2例,占13.3%,多部位咬伤3例,占20%。
5 潜伏期与受伤部位关系 潜伏期最短24天,最长为8个月,平均90.2天。受伤部位在头面部及多部位受伤者潜伏期短(38.2天),伤口轻微及下肢受伤潜伏期长(125.9天)。
6 预防接种与发病关系 受伤未预防接种者5例,受伤后及时全程接种(RV)5支1例,4支者2例,1支和2支者各3例,全程接种(RV)10支并与抗狂犬病血清(RES)联合应用者1例。
病例1:病例号930830,马××,女,56岁,狂犬咬伤多处后只注射RV5支,免疫失败,伤后36天发病。例2:病案号940283,吴××,男,14岁,狂犬咬伤头部、手部,注射RV10支(1.3u/支),同时给抗狂犬血清足量注射,但伤口周围没作血清注射,而是将RES全部注射在臀大肌处,病者于伤后8个月发病。
7 发病症状与体征 狂犬病主要症状以恐水、怕风、怕光即“三怕”为主要表现,其中恐水15例,占100%,怕风10例,占66.6%,怕光7例,占46.6%;此外,精神高度紧张,表情恐惧者8例,占53.3%;伤口刺痛(灼痛)、蚁走感8例,占53.3%;呼吸急促5例,占33.3%;流涎3例,占20%;肺底部可听水泡音4例,占26.7%;大汗2例,占13.3%;毛发竖立、肌紧张各1例,各占6.7%;反复呕吐、目光呆滞(双眼发直)各3例,各占20%。神经系统检查:颈强7例,占46.7%;跖反射阳性7例,占46.7%;Babinski氏征阳性3例,占20%;KePHNT氏征阳性2例,占13.3%;Gordon氏征阳性1例,占6.7%。
化验检测 应用IFA法检测测狂犬病抗体4例,4例IgG抗体均为阳性,IgM抗体阳性3例。
8 分型与转归 15例狂犬病,其中14例发病时有典型的“三怕”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定为狂燥型。只有1例就诊时仅以犬咬伤处灼痛为主,无其它明显症状与体征,临危期才出现恐水症状,是否可定为麻痹型狂犬病有待探讨。
15例狂犬病程长者发病后7天死亡,最短发病后1天死亡,病死率为100%。
9 讨论 本文狂犬病为散发病例,家犬伤致病11例,占73.3%,揭示“健康家犬”伤人应引起足够重视。发病年限集中在1991~1995年。自1996年后未再发现病例。全年四季均有病例发生,潜伏期与暴露部位、暴露伤口严重程度有显示相关性,头面部、手、上肢、多部暴露、伤势严重者潜伏期短,暴露伤口轻微或发生在下肢潜伏期长,发病年龄无明显差异;受伤后预防注射疫苗(RV)与否是发病的重要原因,错误地认为注射1支、2支或3支就可以预防狂犬病是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狂动物咬伤只注射疫苗忽视抗狂犬病血清联合使用,本文中马××因狂犬咬伤多部位只注射RV5支,而未同时抗狂犬病血清联合使用,致使免疫失败;另一例吴××因没有将血清注射在伤口周围,同样免疫失败,教训是深刻的。
自1996年以后,我省对狂犬病防制措施已全面得到落实,未再发生病例这一成果是可喜的,今后应巩固这一成果。
靳凤鸣(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 哈尔滨,150036)
姚绍荣(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 哈尔滨,150036)
靳程(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 哈尔滨,150036)
参考文献
1,洗焕初.清远市狂犬病131例及流行因素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94,10(4):52.
2,郭绶衔.湖南省1951~1996人间狂犬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8,14(1):78.
3,王龙海.15例狂犬病流行学分析及防制[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9,15(4):107.
4,朱维正.狂犬病防制中的几点建议[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9,15(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