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卓活老中医治疗小儿夏季热临床经验
新中医 1999年第12期第31卷 老中医经验
作者:杨 苗
单位:广东省番禺市人民医院中医科,番禺市市桥镇桥东路93号(511400)
关键词:发热;中药疗法;癬夏;中药疗法;儿童;@苏卓活
苏卓活是广东省封开县的名老中医,笔者曾有幸得到苏老前辈的多方指导,获益良多。苏老对于儿科疾病的诊治,可谓得心应手,对小儿夏季热的治疗尤具特色。认为本病的产生是由于小儿脏腑柔弱,稚阴未充,稚阳未长,骨气未成,致使腠理闭塞而热邪蕴郁,所以病情往往缠绵反复。常见症状:患儿消瘦,入夏反复发热,无汗或少汗,烦渴多饮多尿。苏老认为此虽是热病但不可疏散发表,以免气随汗脱;更不可清利泻下,否则正气更虚。用药切忌大辛大热,大苦大寒,对攻伐有毒的药物尽可能不用,以免损伤小儿清灵的脏腑,有必用者当中病即止。并主张:“补虚者不应腻滞,消导者不能太过,清热者不要过凉,祛湿者适可而止”。苏老十分赞同运用王氏清暑益气汤,却不用黄连、知母苦寒之药;喜用鲜荷叶及鲜西瓜皮,认为其清暑生津之效更妙。常用药:西洋参(清水另炖服)、麦冬、石斛、茯苓、淡竹叶、石膏、山药、甘草、鲜荷叶、鲜西瓜皮。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治疗小儿夏季热多采用上述方药随症加减,用之疗效甚佳。现举验案如下。
黄某,男,1岁半,1997年8月10日来诊。其母代诉:患儿2个月来反复发热,咳嗽气促,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支气管肺炎,经中西医治疗,咳嗽气促症状逐渐好转,但发热持续不退。随后又到某医院住院治疗,曾使用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凯福隆等抗生素,并加小儿百服宁片等,药后热稍退旋即复热,体温在37.5℃~39.5℃之间,遂延余诊治。诊见:患儿体质消瘦,目大无神,面色苍白,毛发干枯,触之皮肤干涩无汗,高热(T 39.3℃),喜渴多饮,夜卧不宁,纳呆,便溏,小便清长,指纹青紫直透气关,舌质红、苔白干,脉细数无力。诊断为小儿夏季热,用苏老清暑益气退热之法。处方:西洋参(另炖分服)、山楂各6 g,麦冬、茯苓、山药各12 g,石斛9 g,竹叶、象牙丝各10 g,石膏、鲜荷叶各15 g,鲜西瓜皮30 g,甘草5 g。水煎服,每天1剂。服2剂后,体温降至37.6℃,仍见口渴,但饮水量明显减少,精神稍好转,夜间能安睡3~4个小时,纳食稍增。续服3剂后,热退神安。因小儿体质瘦弱且胃纳差,遂改用参苓白术散加太子参15 g,调理月余诸症悉除。
(修回日期:1999-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