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唑治疗婴儿秋冬季腹泻115例疗效观察
广东医学 1999年第11期第20卷 短篇报道
作者:陈想英
单位:中山市南朗医院儿科(528451)
腹泻为婴幼儿常见病,而轮状病毒为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病原。笔者应用病毒唑治疗婴幼儿秋冬季腹泻115例,收到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8年11月~1999年1月,本地区发生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流行,其间本科共收治患儿400余例,并曾随机送检大便示轮状病毒感染。选择其中具备:①年龄≤2岁,②急性起病,腹泻病程于5
d内,③每天大便次数≥10次,粪便均为蛋花汤样,均有轻至中度脱水征,大便常规阴性或镜检有脂肪球,偶见白细胞(<5/HP),无红细胞,共200例作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分为病毒唑治疗组115例,对照组85例,进行系统治疗及随访。治疗组:男72例,女43例。年龄:~6个月28例,~1岁62例,~2岁25例。对照组:男50例,女35例。年龄:~6个月20例,~1岁45例,~2岁20例。两组临床资料见表1,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临床资料比较
组别 |
例数 |
入院病程(d) (±s) |
发热(例) |
呕吐(例) |
脱水程度(例) |
有 |
无 |
有 |
无 |
轻 |
中 |
治疗组 |
115 |
2.09±1.06 |
65 |
50 |
58 |
57 |
70 |
45 |
对照组 |
85 |
2.05±1.02 |
50 |
35 |
48 |
37 |
53 |
32 |
P值△ |
|
>0.05 |
>0.05 |
>0.05 |
>0.05 |
△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115例用病毒唑10~15
mg/(kg。d)静滴,对照组85例用庆大霉素4
000~5 000 u/(kg。d)静滴。两组均口服多酶片复合维生素B,予补液、纠正酸碱及电解质代谢紊乱以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1.3 疗效判定 参照第二届全国小儿腹泻会议制定标准:即经治疗后24~48
h,腹泻次数已减少至≤2次/d,大便性状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显效;经治疗后48~72
h,腹泻次数已减少至≤4次/d,且水分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为有效;经治疗72
h,腹泻无缓解,甚至加重为无效。
1.4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治疗组 |
115 |
85(73.9) |
26(22.6) |
4(3.5) |
96.5 |
对照组 |
85 |
50(58.8) |
25(29.4) |
10(11.8) |
88.2 |
与对照组对比,经χ2检验,P<0.05
2 讨论
婴儿秋冬季腹泻发病率高,易引起暴发流行,是危害婴幼儿健康的常见病,其主要病原体是轮状病毒。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坏死,其绒毛肿胀、不规则和变短;受累的肠粘膜上皮细胞脱落,遗瘤不规则的裸露病变;固有层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因此,小肠粘膜回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而腹泻。以往我们多加用抗菌药物治疗,疗效并不佳,有时反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霉菌感染。
病毒唑对DNA及R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其药用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肌苷酸5′-磷酸脱氢酶,阻断肌苷酸变为鸟苷酸,使鸟嘌呤三磷酸化受阻,从而干扰病毒蛋白转录,阻止病毒复制。本文治疗组应用病毒唑治疗后,在退热、止泻、止吐等方面所需时间,都较对照组短,经统计学处理,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因此,我们认为病毒唑不失为治疗病毒性腹泻的有效药物。
2001.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