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术后并发原发性肝癌二例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1999年第1期第0卷 短篇报道
作者:蔡涛 孙晓俊 杨庆钟
单位:蔡涛、杨庆钟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医院外科 100621;孙晓俊 泌尿外科
例1,女性,48岁。因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于1993年2月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手术顺利,肾功能恢复正常。术后长期服用环孢素A(3 mg·kg-1.d-1)、硫唑嘌呤(75 mg/d)及泼尼松(15 mg/d)。1995年12月CT示肝右叶大片低密度影,B型超声波示肝右叶有一14 cm×12 cm不规则回声区,后经肝脏穿刺证实为原发性肝癌。患者既往无肝炎病史,移植术前肝功能正常。
例2,男性,50岁。因糖尿病肾病、尿毒症于1996年11月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康复出院。术后免疫抑制治疗采用口服环孢素A(3 mg·kg-1.d-1)、硫唑嘌呤(100 mg/d)及泼尼松(20 mg/d),同时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1997年7月出现纳差、腹胀,CT示肝右叶多发性低密度灶,最大为4 cm×4 cm。剖腹探查,见肝脏肿瘤广泛分布,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无法切除。病理报告为原发性肝癌。患者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移植术前肝功能正常。
恶性肿瘤是肾移植术后的远期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5%~6%,是正常人群的100倍。目前普遍认为肾移植术后肿瘤的发生率随着移植人口存活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密切相关。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可使机体对肿瘤突变细胞的监视和清除能力降低,还可使致癌病毒得以长期存活。有人认为硫唑嘌呤可使人染色体分裂、核畸形。肾移植患者并发肿瘤以皮肤鳞状细胞癌高发,肝癌发生率较低。但对既往有病毒性肝炎病史者,术后应定期检查。
(收稿:1998-07-09 修回:1998-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