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肝癌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活血化瘀在抗肝癌中作用的探讨

活血化瘀在抗肝癌中作用的探讨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第1卷 临床研究与报道

作者:王小衔

单位:武汉市商业职工医院 430021

关键词:肝癌;中医药疗法;活血化瘀

  中国图书分类号 R575.2

  1995年以来,我科采用活血化瘀药治疗中晚期肝癌,临床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肝癌患者均符合1990年全国肝癌协作会议诊断标准。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瘀表现,如肿块、结聚、疼痛、面色晦暗、唇舌青紫、舌有瘀点、脉弦涩。经血液流变学检查全部为血液粘滞性明显增高。随机分为活血化瘀治疗组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35岁-72岁,平均年龄63岁。化疗对照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41岁-69岁,平均年龄58岁。

  2 治疗方法

  活血化瘀治疗组:药用当归25g,赤芍、柴胡、茯苓、白术、三棱、莪术、鳖甲、香附、首乌、玄胡各10g,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20g,生蒲黄、丹参、黄芪各15g。水煎取汁400ml,早晚各服1次。同时静滴岩舒注射液20ml/d。

  化疗对照组:采用MFP方案,行肝动脉插管介入化疗。

  3 疗效标准

  显效:经西药或中药治疗1月后,复查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正常,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病灶缩小。有效: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中有三项以上正常,临床症状稍有减轻,病灶稳定。无效:血液流变学检查无变化或高于治疗前,临床症状加重,病灶发展。

  4 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87.5%。

  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57.1%。

  两组相比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5)。

  5 讨论

  肝癌的形成与血瘀症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微循环障碍:任何部位的恶性肿瘤发展到一定阶段,均可出现外周围微循环障碍,这与癌组织释放某些活性产物及癌细胞脱落进入血液循环有关。临床研究和观察提示:肝癌患者多伴有血瘀征象,表现为肿块、疼痛、出血、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等。由于青紫舌是血瘀症的典型表现,肝癌患者如出现青紫舌,则表示血瘀引起的微循环障碍较重,肿瘤易发生转移,愈后不良。

  血液流变学改变:主要是出现高粘液血症,即血液处于浓粘聚状态。已有大量临床观察表明,高粘液血症的存在,对肿瘤转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中晚期肝癌病普遍存在着血液粘稠度高的现象,表现为红细胞压积、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含量、红细胞沉降率等六项血液流变指标的异常。

  血液凝固性异常:肝癌患者的另一个临床特点就是血液凝固性异常。表现为凝血机制被激活,血小板活化,抗凝功能减弱,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于血栓形成。

  基于肝癌与血瘀的关系,活血化瘀方药在肝癌治疗中已成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作用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直接抗肿瘤的增效作用:中药的药理研究及动物实验均证实,有许多中草药对肝癌细胞具有直接抑杀作用。如活血化瘀类药,三棱、莪术、当归、赤芍、丹参、玄胡、蒲黄等对实验动物模型的肿瘤细胞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单味中药白花蛇舌草、白术、半枝莲、鳖甲具有反突变作用。

  降低血液粘滞度:研究发现,肝癌患者所存在的高粘、高凝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是促进肿瘤转移形成的关键环节之一,而活血化瘀药具有降低肝癌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降低肿瘤细胞的表面活性,使其不易在血液中滞留、聚集、种植,对防止和减少癌栓形成和转移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活血化瘀药物对免疫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有免疫抑制作用,也有免疫增强作用。大多数传统中药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灵芝、当归、首乌等,均有免疫促进作用。临床实践表明,以活血化瘀为主的方剂能显著增加实验动物的巨噬细胞百分比。

  调整神经和内分泌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对体具有主宰和调节功能,且与肿瘤的生长有关。活血化瘀中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调节作用,可恢复内环境平衡,抑制肿瘤的生长,调整体内分泌的功能而发挥治疗作用。

收稿日期:1989-04-16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自拟健脾化积汤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36例
焦点新闻
·扶正解毒方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减毒作用的临床观察
·周霭祥治疗白血病经验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临床分期与中医证治研究
·人参皂甙对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凋亡基因的影响
·急性白血病缓解期的辨证施护
·雄黄抗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及其凋亡诱导关系的研究
·515抗瘤方剂诱导白血病HL-60细胞凋亡的研究
·灵芝复方诱导HL-60白血病细胞凋亡的研究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