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期胃癌患者中的抗活化蛋白C现象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9年第3期第22卷 论著摘要
作者:常志遂 邱红梅 吴继明 田劲梅
单位:常志遂、邱红梅、吴继明(100053 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检验科),田劲梅(肿瘤科)
1993年,Dahlback[1]首先发现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不因加入活化蛋白C(APC)而延长的现象,并称之为抗活化蛋白C现象(APCR)。APCR的主要分子生物学基础是FV基因点突变(FV Leiden),致PC作用位点消失,导致高凝状态[2],是迄今发现的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占40%~60%)[3]。对于有高凝状态及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应进一步作APCR和FV基因检测[4]。D-Ⅱ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是血栓形成的明确标志。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高凝状态和静脉血栓形成,我们进行APLR及D-Ⅱ聚体检测,以期探求其新的病理机制。
一、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均为本院住院胃癌患者,共50例;病理诊断明确,其中腺癌16例,低分化腺癌25例,粘液细胞癌9例;临床分期按TNM国际分期标准(DICC,1989),Ⅲb期28例,Ⅳ期22例。
2.治疗方法:化疗结合中药益气活血治疗;化疗采用CMF方案;疗程3个月。
3.标本采集:所有病人于疗前疗后清晨空腹状态下严格按要求抽取静脉血1.8 ml,枸橼酸的抗凝(1∶9),2 000转/秒离心20分钟。
4.APC敏感比值(APC-SR)测定:依据Dahlbick等做APC-APTT试验[1],使用APCK试剂盒。在ACL-200血凝纤溶仪上检测待测血浆标本常规做APTT;然后另取1管加含有APC的CaClk溶液测定APTT。
正常血浆APC-SR多在2.0以上,低于2.0为APCR阳性[2]。
5.血浆D-Ⅱ聚体测定:用血浆D-Ⅱ聚体GIA试剂盒(挪威);胶体全免疫渗透法,高于0.5 mg/L为阳性;该法最低检出量为0.5 mg/L。
二、结果
对所选做的50例中晚期胃癌患者测定疗前疗后的APC-SR及D-Dimer,结果发现10例APCR阳性患者测APCR在中晚期胃癌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0%(10/50);发现22例D-Ⅱ聚体阳性患者,测D-Ⅱ聚体均为阳性。但D-Ⅱ聚体是阳性的患者,其APCR并不一定是阳性,由此反映了APCR阳性与D-Ⅱ聚体阳性有一定相关性。治疗可使D-Ⅱ聚体下降,但不能消除APCR现象(表1)。
表1 APCR及D-Ⅱ聚体阳性
在中晚期胃癌中的发生及治疗的影响
APCR
(+)
病例 |
APCR-SR |
D-Dimar
(mg/L) |
疗前 |
疗后 |
疗前 |
疗后 |
1 |
1.79 |
1.83 |
64.0 |
8.0 |
2 |
1.10 |
1.41 |
4.0 |
1.5 |
3 |
1.91 |
1.87 |
1.0 |
<0.5 |
4 |
1.47 |
1.88 |
0.7 |
<0.5 |
5 |
1.22 |
1.55 |
8.0 |
<0.5 |
6 |
1.51 |
1.64 |
1.5 |
0.7 |
7 |
1.63 |
1.73 |
1.0 |
<0.5 |
8 |
1.72 |
1.69 |
0.7 |
<0.5 |
9 |
1.59 |
1.65 |
4.0 |
<0.5 |
10 |
1.80 |
1.76 |
0.7 |
<0.5 |
三、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APCR在中晚期胃癌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0%。而在人群中的流行率只有3%~5%。在遗传性血栓形成的患者中高达20%~60%[5]。说明APCR是导致中晚期胃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之一。APCR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高凝状态及静脉血栓形成是原发性的。多年研究表明,癌症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是继发性的。APCR在中晚期胃癌中的高发生率或许提示血液高凝状态与癌症的发生、发展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本研究表明,D-Ⅱ聚体在中晚期胃癌患者中的阳性率为44%。它的检出是血栓形成的明确标志,同时提示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由此可见,中晚期胃癌患者(Ⅲb及Ⅳ期),即正在发生远处转移或已有远处转移的胃癌患者体内血栓形成现象是普通的,血栓形成与肿瘤转移关系密切。
同时检测D-Ⅱ聚体阳性的患者APCR并不一定呈现阳性,说明APCR可以使D-Ⅱ聚体下降,但并不能消除APCR现象。APCR是FV基因点突变所致,一般的治疗难以对其产生影响,这或许是癌症患者的血凝纤溶系统发生进行性紊乱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 Dahiback B. Familiar thrombophilia obne to a previomhy unrecognired mechmmin chanactemized by poor antieaayntant respont. to actimled. protein e: predidron aq a cotactor to achonted. protein C: Droc Natl. Acad Sc USA, 1993,90:1004-1007.
2 Voorbeg J. Associahson of idiopathic. thromboempolism with smgle. point-mutohion at Agr506 aq tactor V. Lancet, 1994,343:1535-1539.
3 Bertin a RM. Mutation in blood cougnlatron tactor V associcted with resistancl to activated. protein C Natant 1994,369:64-65.
4 Dublbǎck B. Resistance to actianled. protein C, the Ang506 to Gun mulation in the tachor V gene, and venons thronbosis. Thromb a Haenof, 1995, 73157:739-742.
5 Dahiback B. Inhemtal thamonbophilih; resistanea to astivated. protein C a pathogenic tactor aq venone thnomboembolish Blood, 1995,85:607-700.
(收稿:1998-05-01 修回:1998-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