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怎样认识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病因病机的?
中医学中无“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这一病名,但贫血及黄疸的症状和体征在历代中医文献中皆有论述,多属于“血虚”、“虚劳”、“黄疸”范畴。
本病起因多由素体亏虚,复感湿热外邪,或由脾脉虚损,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相搏,伤及气血,而出现黄疸及气血两虚之证。
(1)湿热内蕴
素体亏虚,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日久化为湿热,或复感湿热外邪,湿热交蒸,伤及营血而致血败。湿热败血阻于中焦,肝属木,脾属土,“土反侮木”伤及肝胆,肝不能疏泄,湿热交蒸,伤及营血致血败。湿热败血阻于中焦,肝属木,脾属土,“土反侮木”伤及肝胆,肝不能疏泄,湿热败血随胆汁外溢发为黄疸,湿热败血下注膀胱而致尿色深重。
(2)脾肾两虚
肾藏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血为精所化。若肾精不足,髓海空虚无以化血,必致血虚。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故脾肾两虚终至精气血俱虚。可见贫血、乏力、头晕、心悸等。清代《医宗必读》曾说:“夫人之虚,不属于气,即属于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而独举脾肾者,水为万物之源,土为万物之母,两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可见脾肾两虚在虚劳中占有重要地位。
(3)气虚血瘀
因脾肾两虚,气血生化乏源,或久病伤及气血,均可致气血两虚。“气为血帅”,气虚则运血无力,血行迟涩而瘀滞。瘀血阻于胆道,胆液不能正常疏泄,外溢肌肤而发黄,正所谓“瘀血发黄”。瘀血阻络,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故见头晕,面色萎黄;气血两虚,不养四肢肌肉,故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