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综合征,简称“手足口病”,临床以手足肌肤、口咽部疱疹为主要症状。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而以5~9月份多见。本病主要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以5岁以下发病率最高。传染性强,患儿及带病毒者为主要传染源,可经呼吸道及接触传染。中医古籍对本病无专门记载,根据其发生具有暴发性、季节性及传染性的特点,中医认为是感受手足口病时邪引起的急性时行疾病,应属于中医温病、湿温、时疫等范畴。近年来,笔者诊治手足口病患儿众多,根据患儿症状、体征情况,运用中医中医药辨证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手足口病之病因,主要为湿热邪毒之类。小儿发育未全,脏腑娇嫩,脾化湿功能不足,肺卫外机能偏弱,易受湿热邪毒所侵。邪犯肺脾,肺气失宣,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证见发热、咳嗽、流涕、咽痛、纳差、呕吐、泄泻等症;邪毒蕴郁,气化失司,水湿内停,与毒相搏,外透肌表,而发疱疹。感邪轻者,疱疹仅现于手足肌肤及口咽部,分布稀疏,全身症状轻浅;若邪毒炽盛,则疱疹分布稠密,红晕显著;脾不化湿,热毒化湿为痰,壅阻于肺,则咳嗽咯痰,色稠痰黄,喉间痰鸣,甚则胸闷喘促。
笔者临床将证型分为常症三型(湿毒)犯肺脾、湿热壅盛、痰热闭肺三型。此三证若得及时辨证施治,病症均易化解。若患儿热势极高,神昏抽搐,或邪毒犯心,气阴耗损,阴损及阳,亦分邪陷心包、心阳衰微两类变证。出现后两种证型的病例,近年已十分少见。
邪犯肺脾
证见咳嗽流涕、发热轻或不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疼痛流涎,不欲饮食。手足掌心部出现米粒至豌豆大斑丘疹,迅速转为疱疹,分布稀疏,疹色红润,根盘红晕不著,疱液清亮。舌红苔薄黄腻,脉浮数。
治宜清热宣肺,解表化湿。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
湿热壅盛
治宜清热凉营,解毒祛湿。方用清瘟败毒饮加减。
痰热闭肺
证见高热,鼻翼煽动,手足、口部及四肢、臀部疱疹分布稠密,色泽紫黯,根盘红晕,疱液混浊,或咽痛拒食。咳嗽咯痰,色稠痰黄,喉间痰鸣,甚则胸闷喘促,或口唇青紫,舌红,苔黄厚,脉滑数或指纹青紫。
治宜清热涤痰,宣肺开闭。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清气化痰丸加减。
邪陷心包
口足口病期间证见壮热神昏,烦躁谵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舌红绛,苔黄,脉数。
治宜清热利湿、泻火解毒、平肝息风。方用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味。
壮热不退,加生石膏清热泻火;高热神昏,合紫雪丹清热开窍;神昏痰多,加胆南星、竹沥、天竺黄清热化痰开窍;大便干结,加大黄或合一捻金清热通腑。
心阳虚衰
口足口病期间证见神情疲惫或烦躁不安,汗出形寒,四肢不温,甚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发绀,呼吸急促或微弱,指趾青紫,舌淡紫苔白,或唇舌红赤苔少,脉细数,或脉微欲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