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王韶康 杨晓轶 殷世鹏 整理
王道坤,男, 1941年生,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甘肃省名中医,第三、第五、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特聘专家。王道坤教授深入研究伤寒、易水、温补等学派,临证衷中参西,既善攻邪,又娴扶正,活用“风火痰瘀”理论辨治疑难病症,临床诊疗涉及内、外、妇、儿科,尤对脾胃疾病见解独到。
组成:柴胡12~24克,麸炒白芍12~30克,麸炒枳实15克,陈皮12克,姜半夏12克,茯苓15~30克,川芎12克,醋香附12克,紫苏梗15克,姜厚朴15克,旋覆花30克(包煎),代赭石30克(先煎),三七粉3~6克(冲服),炙甘草6克。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化痰、化瘀消痞。
主治:因肝气郁结、横逆犯胃、痰凝血瘀所致的胃痞病。症见胃脘胀满或胀痛,呃逆嗳气、泛酸烧心、恶心呕吐、口苦咽干、胸胁苦满、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舌下静脉迂曲怒张,脉弦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后1小时温服。
方解:《景岳全书·痞满》曰:“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脾胃气机升降失司,发为痞满。王道坤认为:“百病生于郁”。气郁日久,可使血行不畅而成血郁;气血瘀滞,湿聚成痰,留而不去,必致痰郁。对于气郁、痰郁、血郁杂至而成的胃痞病,王道坤遵循“木郁达之”的原则,重在疏肝理气,气行则血行,气行则痰郁自解,辅以和胃化痰、化瘀消痞,已达到标本兼顾的目的。疏肝和胃汤是由四逆散、二陈汤、旋覆代赭汤等诸方化裁而来,方中柴胡入肝胆经,疏肝解郁,升发阳气,枳实行气破滞,与柴胡相伍,升降相因,白芍养血柔肝,配合甘草,补肝体,缓肝急,四药合用,疏肝解郁,调和气血;加用川芎、醋香附以增强疏肝理气之力;陈皮、姜半夏、茯苓、紫苏梗燥湿行气、和胃化痰;旋覆花、代赭石、姜厚朴降逆化痰、下气消痞;三七粉活血、化瘀、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和胃化痰、化瘀消痞之功。
临证加减:若见身热烦躁属气郁化火者,可将柴胡加量,并酌加焦栀子、淡豆豉、黄连、淡竹叶;若见泛酸烧心甚者,可加海螵蛸、浙贝母、煅瓦楞子;若见胃脘痞满甚者,加木香、砂仁;若见口干、口渴欲冷饮、大便秘结属热盛伤阴者,可将白芍加量,并酌加北沙参、麦冬、槟榔;若虚烦不寐者,将茯苓易为茯神,酌加酸枣仁(胃酸明显者勿用)、柏子仁、制远志;若见气短乏力、大便溏薄属脾虚者,可将枳实易为枳壳、并酌加红参(另煎兑服)、干姜、麸炒白术、炮姜;若见胃脘刺痛、舌质紫黯、舌下静脉迂曲怒张中度或重度属血瘀胃络者,并酌加三棱、莪术。
临证备要:
1.本方所主治之胃痞病,近似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此类疾病病情顽固,病程较长,王教授认为在本病治疗上,3个月为1疗程,治疗过程中应劝告患者树立信心,坚持治疗。
2.王道坤强调,情志失调是胃痞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人体情志活动是正常生理表现,若情志刺激超过人体自身所能调控的范围,则会使人体气机逆乱,导致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正如《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故特别嘱咐患者舒畅情志,保持平和的心态,勿忧愁恼怒。
3.服用该方治疗期间,患者饮食宜规律,切忌饥饱无度,应选择易消化无刺激性食物,进食宜细嚼慢咽,忌浓茶、烟酒、咖啡等。 (甘肃中医药大学王道坤名医工作室 王韶康 杨晓轶 殷世鹏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