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重要病因。临床研究数据显示,中国Hp感染相关性胃炎发病率占慢性胃炎发病率的50%~75%[1]。目前14d含铋剂四联疗法是根除幽门螺杆菌的首选治疗方式[2]。研究证实,采用四联疗法联合中药治疗Hp感染,不仅可以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还有助于缓解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缩短抗生素疗程[4,5]。
李慧臻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主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导师,第3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李慧臻教授从医多年,学验俱丰,尤其对消化系统该病的诊疗有独到见解。本文探讨李慧臻教授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Hp感染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经验。
1 病因病机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提示胃病的病因病机为“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李慧臻教授认为Hp属中医“邪气”范畴,Hp感染相关性胃炎病因为外邪入侵,病机为机体感染外邪,脾虚失运,本虚标实,互为因果,导致湿热中阻、寒热错杂而发病。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扶正祛邪,调和脾胃”是治疗Hp感染相关性胃炎的基本治则,治疗时应以调和脾胃、平调寒热为主。李慧臻教授常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此病。
2 临诊经验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第149条,为治疗“心下痞”的主要代表方,也是治疗胃痞的代表方[7]。半夏泻心汤所主在胃肠,主要治疗胃肠炎症与胃肠功能紊乱,对应证型为寒热错杂证。李慧臻教授临床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Hp感染相关性胃炎,除有寒热错杂型痞满症状外,若出现纳差者,加焦三仙;反酸嗳气者,加海螵蛸、浙贝母;嗳气频作者,加旋覆花、代赭石;腹胀较甚者,加厚朴、木香、枳壳;湿浊甚、舌苔厚腻者,加藿香、佩兰以化湿醒脾;有针刺样疼痛者,加三七粉。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不仅能调和脾胃,且对Hp有一定的抑杀作用[7],可明显改善寒热错杂型Hp感染相关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胃黏膜炎症改变程度,对Hp感染有较好的根除作用[8]。须注意的是,本方虽有辛开苦降的作用,但方中有党参、大枣等补益滞脾之物,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者,不宜使用。
3 验案举隅
患者,男,52岁,2018年10月15日就诊。主诉:胃脘胀满隐痛、反复发作1年余。现病史:胃脘痞满胀痛,纳食过多或情绪不佳时尤甚,未进行系统治疗。嗳气、呃逆频作,反酸,纳食量少,不知饥饿,大便稀软,形体消瘦,舌尖红,苔腻略黄,脉弦滑。辅助检查:13 C试验阳性。胃镜示:慢性胃炎。西医诊断:Hp感染相关性慢性胃炎。中医诊断:寒热错杂型胃痞。患者拒绝服用四联疗法药物治疗,意愿先服中药汤剂,调理后视病情决定治疗方案。治法:健脾消胀,平调寒热。处方:半夏泻心汤加减。方药组成:法半夏12g,黄连片9g,干姜10g,黄芩片10g,党参片10g,炙甘草6g,白术9g,焦山楂15g,炒麦芽15g,焦神曲15g,海螵蛸10g,浙贝母10g,旋覆花10g,麸炒枳壳6g,佩兰10g,大枣6枚。7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用。2017年10月22日二诊:患者一般状态好转,服药后自觉诸症明显减轻,腹部隐痛未作,恶心减轻,腹胀嗳气时作,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滑。处方:原方将黄连片减至6g,加厚朴10g,7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用。2017年10月29日三诊:效不更方,再服7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用。2017年11月5日四诊:诸症消失,未再服药。随访2个月,患者病情稳定,无不适症状。2个月后复查胃镜示:慢性胃炎,13 C试验阴性。
按语:回顾患者的治疗过程,患者主诉胃脘胀满隐痛反复发作1年余,初诊时胃镜检查示:慢性胃炎,13 C试验阳性。李慧臻教授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方调理,四诊后患者诸症消失。随访2个月,期间患者病情稳定,无任何不适,未再服药。2个月后复查胃镜示:慢性胃炎。13 C试验阴性。通过前后症状及检查结果对比,可知半夏泻心汤可改善胃内部环境,根除Hp。
此方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半夏为君药,和胃降逆止呕,合干姜之辛温,温中散寒,消痞结;黄连、黄芩苦寒降泄,清热和胃,泄其满;白术益气健脾,燥湿利水;焦山楂、炒麦芽、焦神曲消食和胃;海螵蛸、浙贝母、旋覆花抑酸止呃;枳壳破气消积,行气消胀;佩兰化湿和胃;党参、甘草、大枣甘温调补,补脾胃之虚以复其升降之职,为佐药。全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攻补兼施,寒热并调。
4 小结
如何客观、有效地治疗Hp感染相关性胃炎,解决治疗中Hp耐药性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停药后复发等问题,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课题。根据多年临床实践,李慧臻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寒热错杂型Hp感染相关性胃炎,临床效果良好,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中药根除幽门螺杆菌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马德斌 李慧臻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