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科门诊副主任寇吉友介绍,感冒是感受风邪所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其特征。此病不仅与咳嗽的发生、发展及慢性咳喘的急性发作密切相关,而且与心悸、胸痹心痛、水肿、痹病等多种疾病的病情进展与恶化有关。所以,有感冒症状的人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切莫自己乱用药。
感冒初期切忌随意“抗病毒”
寇吉友指出,中医药对普通感冒与流行感冒均有良好疗效,对已有流行趋势或有流行可能的地区、单位,选用相应中药给予防治,可收到显著疗效。但随着“抗病毒”“消炎”观念逐渐占据主导,无形中使人们走入了感冒的诊治误区。近年来,清热解毒、清肺泻火、清瘟泻火等功效的中成药在感冒初期的滥用,尤其是年轻的家长,一见到孩子刚流鼻涕,就动辄喂服双黄连、莲花清瘟、芩连口服液、肺力咳之类的药物,往往致使病邪深入,导致患儿转为慢性咳喘的现象越来越多。
感冒的发生主要由于体虚,抗病能力减弱导致。寇吉友解释,当天气变化之时,人体卫外功能不能适应,邪气乘虚由皮毛、口鼻而入,引起一系列肺卫症状。或外界天气骤变,超出了人体的承受能力。或者当人体素有痰热、伏火、痰湿内蕴,肺卫失于调节,也易感受外邪。中医认为,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均可侵袭人体,引起感冒的发生,风邪为六淫之首,故以风邪为多见。《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痛、恶寒。”风邪很少单独伤人,往往与其他邪气相合致病。如果偏寒者,则表现寒邪束表、肺气不宣、阳气郁阻、毛窍闭塞;偏热者,则表现热邪灼肺、腠理疏泄、肺失清肃。感冒虽以风邪多见,但随季节不同,多夹时气或非时之气,如夹湿、夹暑等。如果非时之气夹时行病毒伤人,更易引起发病,且不限季节,病情多重,往往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温病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
感冒初起一般多见鼻塞、流涕、喷嚏、声重、恶风,继则发热、咳嗽、咽痒或痛、头痛、全身不适等。病程约五至七天左右。一般伤风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常突然恶寒,甚则寒战、高热,周身疼痛,全身症状明显,且可化热入里,变生他病。由于感邪有轻有重,正气强弱不同,四时六气有别,故症状有微甚,脉证亦各有差异。寇吉友提醒说,感冒还应当注意与某些温病早期相鉴别,因温病早期尤其是肺系温病,常表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风温初起即极似风热感冒之证。一般而言,感冒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温热病必有发热甚至高热,感冒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身凉脉静,温热病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且见传变入里的证候。
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证、风热证、暑湿证。为了让大家更能清晰地认识常见感冒,寇吉友在这里列举了常见分型的临床表现:一是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无汗,头痛,肢节疼痛,鼻塞声重,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喉痒,痰吐清稀色白,口不渴,薄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二是风热证:发热较重,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咳痰稠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苔薄白微黄、边尖红,脉浮数;三是暑湿证:身热,微恶风,肢体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中医对感冒有明确的治疗原则
寇吉友指出,中医对感冒有明确的治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应解除表证,祛除表邪,宣通肺气,照顾兼症。解表,即采取解表和营卫之法,发汗祛邪,振奋卫阳,调和营卫。由于感邪的轻重程度不同,性质有寒、热、暑湿的差异,故在上述疏表微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选用辛温、辛凉、清暑解表法。宣肺,使用宣通肺气之药物,使肺的宣肃功能恢复正常,相对又能协助解表。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协同。如临床上风寒证常采用发汗解表法,方用麻黄汤、桂枝汤、小柴胡汤、荆防败毒散等治疗;风热证则采用辛凉解表法,方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桑菊饮治疗;如果肺热素盛,风寒外袭可采用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等治疗;如果热毒雍盛,或表寒入里化热方可采用清肺泻肺解毒之法,药用双花、连翘、黄芩、黄连、公英、地丁、石膏、知母之类。由此可见,现在市面上常用的清热解毒、清肺泻肺之类成药此时方宜,如果失时而用或一味滥用往往伤及阳气,引邪内陷,正虚邪恋,致使体质下降,反复感冒,或咳嗽久治不愈,或变生他证;暑湿证宜采用清暑祛湿解表法,方用新加香薷饮之类。
寇吉友强调,人有体质强弱之异,素体有阴阳盛衰,又有痰热、伏火、痰湿、气机郁滞之先,感冒在病程中还可以见到寒与热的转化及错杂,又有失治误治之变。因此,感冒在治疗上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变化迅速也给治疗增加了难度。他认为中医治疗感冒应辨证论治,强调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感冒的中成药的治疗,也要强调辨证论治,切记见感冒就吃所谓抗病毒的中药,以及清热解毒药、抗生素或所谓的泻火药,而应及时就诊,按医嘱吃药治疗。(衣晓峰 王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