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疏忽的感冒原因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4-04
被疏忽的感冒原因
 
人一生究竟会患多少回感冒是没有人能记得清楚的。就人的疾病来说,感冒应该算是我们最多碰见的。正因为太多见了,所以对于感冒的病因,人们也就习以为常地和平行地接受了中外古今不同的病因学理论,而对存在于其间的差异以及蕴涵在其差异间的那些“东西"就很少探究了。
 
我没有去考查感冒病毒是什么时候发现的,但我知道,自从发现感冒发生的微生物学病因之后,感冒就更多地被医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了。而在此之前,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也无论是在医学家的眼里,还是就个人的切身体验,人们都是将感冒和自然的“风寒"联系在一起的。
 
中西方的感冒病因认识差异
 
在中国,人们之所以将具有“振寒、汗出或汗不出、头痛、鼻塞流涕、身重恶寒"等症状的疾病称为感冒,就是指这种疾病是和感受触冒风寒有关的,很形象。而在西方,人们将具有这些症状的疾病称为"cold" 同样也很形象。中国人说:“我感冒了",是指自己感受触冒了风寒。
 
而西方人讲:"I have a cold",也是说自己"have an illness,esp of the nose and/or throat,Which is common In Winter and may cause headache, coughing,slight fever and general discomfort",两者的意指大致是相同的然而,西方人从"have a cold"出发,依靠“实验"和“分析"的思维模式发现了感冒病毒,建立了关于感冒的生物性病因病机理论,而中国人却在“感受触冒风寒"的基础上,利用“临床观察"和“隐喻"的思维模式,早在很远古的时代就建立了关于感冒是感受触冒风寒的病因病机理论,甚至汉代医圣张仲景还系统地观察了风寒与机体经络相互作用和传变的病机规律,并由此写成了至今都被医家奉为经典的《伤寒论》。对于感冒病因的认识,在中西方人的认识中又显现出很大的差异。
 
那么,在“风寒" "cold"和“病毒”这些因素之间究竟隐藏着一些什么?哪些是需要我们探究的东西呢?
 
戴上“眼镜”看感冒
 
如果我们不只是戴着中医药学的“眼镜"看中医药学,也不只是用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思考中医药学,那么,我们只要深人分析一下中医药学关于“伤风寒"的病因学说就可以发现,中医药学对“风寒”邪气的认识虽然主要是从“风寒"的气象属性出发的(比如说正常的六气之变,如春为风令,多有风邪,冬为寒水司令,朔风凛冽,风寒相合等,六气失常之变,如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等),但也隐含了“风寒"的某些生物属性(比如说风为阳邪,性轻扬而善行数变,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凝滞等),更包括了 “风寒"的气象属性与生物属性间及其和机体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受此启发,我们能够在这一方面的认识中导人生态学的理论及其不断取得的最新成果。
 
生态学的发展,能够给我们戴上一副与以往已经固有的很不相同的“眼镜",能够给我们提供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以便让我们在中医药学有关“伤风寒"的病因学说和生态学理论之间的交互区域建立一个关于感冒病因的全新认知,而这正是多少年来被公众甚至是生物医学家们一直疏忽的领域。
 
 
感冒的根本原因
 
如是,我们就可以将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有关感冒病因的“风寒"  或"cold" “病毒"和“人体"这三种不同的因素在生态学的思维框架中联系起来:风寒,作为一种环境因子,“病毒"和“人体"作为两个生物种群,其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具有生物医学意义的小生态系统,而这一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状态才是构成感冒发生的根本原因。这就是我们基于中医药学理论能够提出来的关于感冒的生态病因学理论。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中医药学早在几千年前就发现了“风寒"作为感冒病因的认识及其理论是很具有生态学思想的。
 
感冒的未来之路
 
以前曾提出过关于生态病因学的讨论,在这里我们从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间的文化和科学差异中再次说到感冒的生态病因学,主要是想进一步唤起生物医学家们对这一新的病因学理论的重视。抛砖之见,希望能引出更为深人的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对于人们认识和控制病毒或细菌性疾病的努力可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为人们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路径。这样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路径告诉我们,对于病毒或细菌性疾病的治疗,只是针对病毒或细菌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是有缺陷的,而着眼于病毒/细菌一气象因子一人体小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状态的调整,也许能使人们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而中医药学的相关理论和经验将在生物医学这一未来努力中作出独特的贡献。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