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与伤寒的不同之处论述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6-16
  温病与伤寒均为外感病,但因感受邪气的性质不同,二者又有很大区别。因此,搞清伤寒与温病之间的关系,对于学习、掌握温病学是非常必要的。
 
  伤寒,在中医历代文献中有广义与狭义两个概念。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他包括了外感寒邪而发病的伤寒,也包括外感热邪而发病的温病。因此,温病与广义伤寒是隶属关系,即温病隶属于伤寒。如《素问·热论》所说的:“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显然是将温病包括在伤寒之中。《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一句中的“伤寒有五”,其伤寒是指广义伤寒,是一切外热病的总称。而“有伤寒”之伤寒,是与中风、湿温、热病、温病平列的狭义伤寒。他只是外感热病中的一个种类。这句话中“有温病”所指的温病,虽与今天所讲的温病的概念有所不同,但从文中可以明显看出,狭义伤寒与温病是平列关系。
 
  对温病与伤寒的不同之处论述最为深刻的古代学者,当推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他以高度概括性的语言,精辟地分析了温病与伤寒病因、病机、发生发展规律、对人体损伤的机制、发展趋势的不同,从而奠定了温病学的理论基础,将温病从伤寒的范畴分化出来,形成了独立的温病学体系。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对温病与伤寒的不同进行分析。
 
  温病与伤寒病因病机及发生发展规律不同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1条》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文中不仅论述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更重点论述了温病与伤寒的鉴别。
 
  “温邪”二字,明确指出了温病的致病因素是温热邪气,这就把温病与外感寒邪所导致的伤寒从病因上严格区分开,明确了二者性质的不同。
 
  “上受”二字指出了温热邪气侵入人体的途径。其“上”字含义有二:一是指口、鼻,温热邪气袭人,自口、鼻而入,口鼻在人体上部,故曰“上”;一是指肺,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故曰“上”。肺开窍于鼻,肺气通于口、鼻,且肺合皮毛,主表,温热邪气袭表,自口、鼻、皮毛而入,导致肺的卫外功能失常,而发生表证,故曰病自“上受”。
 
  “首先犯肺”一句,指出了温病初起的病变部位。其“犯肺”,不是单纯指肺脏,而是指肺系而言。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出发,五脏不是孤立的脏腑,而是以脏为中心,通过经络与其相表里之腑及体表的组织器官相联系的功能系统。肺系,即以肺脏为中心,通过手太阴肺经,与体表的口鼻、皮毛相联系的一个系统。温热邪气侵袭人体,首先导致肺系病变,故称“首先犯肺”。
 
  “逆传心包”一句,指出了温病的发展规律。“逆传”,是与“顺传”相对而言。也就是说,如果温热邪气既不从肺系外解,又不顺传胃肠,则往往出现逆传心包的险证。因肺与心包同居胸中,故肺系温热邪气最易传入心包。若人体心气、心阴素亏;或温热邪气猖獗;或误用辛温发散药而耗伤心气、心阴,则可导致邪气由肺系径传心包。其传变形式有两种:一是太阴卫分温热邪气不经太阴气分而径传心包,由卫分直接传入营分;一是太阴气分温热邪气不顺传阳明气分,而径传心包营分。因二者皆来势迅猛,病情凶险,故日“逆传”,因其内逼心包,直犯心主,故又称为“热陷心包”。
 
  综上所述,温病是外感温热邪气而发病,温热为阳邪,主升散开泄,其性上行,故其袭人,始从上受,由口、鼻、皮毛而入,先侵袭手太阴肺系,进而深入发展,或顺传阳明胃肠,或逆传心包,终至肝肾,损伤真阴。
 
  伤寒是外感寒邪而发病,寒为阴邪,主收引凝滞,其性下行,故其袭人,始从下受,先犯皮毛,袭于足太阳膀胱经,进而深入发展,传入阳明胃肠,终至三阴脾肝肾阳气损伤。因寒邪重在伤人阳气,故无灼液聚痰,逆传心包之变。
 
  温病与伤寒,病因上有温热邪气与寒邪之分,发病初起上有温邪上受(手经)与寒邪下受(足经)之别,在传变规律上温病有顺传阳明胃肠或逆传心包,终至三阴而伤阴,而伤寒是三阳传变终至三阴而伤阳。故叶天士在本条最后强调指出:“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