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某,女,42岁。2013年6月16日初诊。患者主诉面部皮肤麻木1年伴头晕1周。曾晕倒2次,测血压:160/100mmHg ,化验甘油三酯7.0mol/L。脑部CT显示脑基底动脉硬化。纤维胃镜检查:慢性胃炎伴糜烂。服药降压药后症状缓解。
患者刻下双眼皮跳动,面部皮肤紧张麻木,头昏头晕,恶心欲呕,胃脘不适,口干口苦,劳累后胸闷心慌气短。舌质红,舌下脉络曲张紫滞,苔薄黄,脉弦滑。
西医诊断:高血压动脉硬化。
中医诊断:眩晕,属肝阳上亢,肝风内扰,瘀血阻络。
处方:复方建瓴汤加减:生龟板15克,生龙牡各15克,生白芍15克,代赭石15克,怀牛膝60克,生地12克,山萸肉10克,半夏6克,黄芩10克,黄连6克,干姜6克,党参10克,甘草6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红花6克,降香10克 ,丹参20克,汉三七粉3克,水蛭粉6克(冲服),羚羊角粉0.6克(冲服)。7剂。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先煎介石类药入龟板、鳖甲、生龙牡、代赭石等半小时,在下其他药煎40分钟,取汁200毫升,再煎二遍30分钟,取汁200毫升,共400毫升,分2次服用。
二诊:服药后血压下降,140/90mmHg。头晕恶心减轻,面部皮肤麻木,眼皮跳动稍好,加全蝎3克,僵蚕10克,蜈蚣1条,钩藤20克息风通络。再进10剂,血压下降至正常范围,面部皮肤麻木、眼皮跳动均好转,继以此方加减治疗月余病告治愈。
按: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有多种原因导致的动脉压升高为特征的血管病变,并伴有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全身性疾病,临床有原发和继发之分,当血压持续升高将会引起动脉硬化、脑中风、冠心病或肾功能衰竭等疾患。
高血压属于中医之“眩晕”“头痛”等范畴。其主要病机为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热极生风,风火相煽,气血逆乱;久病入络,气滞血瘀,痰湿阻络等。实证多见,虚实相兼,症候转化瞬息万变。吾师国家级名中医甘肃省肿瘤医院裴正学教授提出平肝潜阳、引血下行,兼清热泄火、活血化瘀的治疗法则。常以张锡纯建瓴汤合冠心二号加减组成复方建瓴汤,治疗高血压获得满意疗效。
该患者情志郁结则肝阳上亢,头痛头晕;房事不节,肾阴亏虚,阴虚阳亢,水不涵木,则头晕头昏,腰膝酸软,潮热出汗;阴损及阳,肾阳亏虚,怕冷自汗,头晕腰酸,阳痿早泄;饮食不节,痰湿上泛,则头晕恶心呕吐;劳倦伤脾,劳心过度,心脾受损,痰浊蒙蔽清窍,则眩晕心悸气短。
方中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代赭石、生白芍诸石重镇下沉,降逆平冲,镇肝息风,滋阴降压;怀牛膝活血化瘀,引血下行,达到降压目的;生地,山萸肉滋阴补肾以期滋水涵木,肝肾同治;赤芍、川芎、红花、降香、丹参活血化瘀,改善心脑供血;汉三七、水蛭逐瘀破血,增强冠心二号化瘀之力;羚羊角粉清心肝之邪热,平肝潜阳;全蝎、僵蚕、蜈蚣、钩藤息风止惊;半夏、干姜和胃降逆,黄芩、黄连苦寒燥湿泻火,辛开苦降。党参、甘草健脾益气。共同调节胃肠功能,防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口服中药制剂改善胃肠环境开辟了新的途径,同时也增强了降压效果。
裴正学教授在使用此方时尤其注重患者胃肠功能之好坏,他指出植物神经功能最敏感的部位在胃肠。若患者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恶心呕吐,胃脘不适,头晕头昏,脾胃湿热蕴结,伴有慢性胃炎者,在复方建瓴汤方中加入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燥湿和胃;若舌质红,苔黄腻,头晕头昏,面赤身热,烦渴口干,胃肠功能无功能性病变者,纯属阳热生风,复方建瓴汤方中加入黄连解毒汤以清心泄火,火泄风息,阴液得复,达到降压之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