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药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6-12-21
风药是指具有祛风散邪作用的一类药物,具有风性升、散、透、通、窜、动的特点,其善于调节气机,引药直上,临床上多用于风邪所致疾病的治疗。
 
随着中医药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风药被证明具有降压作用,如升麻、羌活、独活、柴胡、桑叶、葛根、菊花、川芎等,在脑血管病的运用中均有不同程度地改善脑代谢、抗氧化、抑制钙离子超载等作用,其降压作用往往影响多个环节。
 
1
中医理论探讨
邪中经络,风药散之
风药质轻味辛,以升散宣泄之功见长,既能使外邪从表而解,又能宣通脏腑经络之气,调节气血运行。医家以祛风散邪类中药治疗头痛、眩晕、中风类病症在唐宋以前颇为广泛,如侯氏黑散、小续命汤、续命煮散等方。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诸风》就把小续命汤置于治风剂之首,并列有续命汤类方数首,足见风药在当时的重要地位。明清以后,对于该类疾病认识逐渐完备,外风学说地位下降,风药因其辛燥之性被广为诟病,鲜少用及。近现代诸多医家通过对侯氏黑散、小续命汤等方的研究,认为该类中药复方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病及其引起的脑血管病变,不仅能降血压、降血脂,而且具有扩张血管、抗凝、保护缺血性脑损伤等作用,这为祛风剂防治脑血管病变提供了依据,使外风学说重新引起了中医界的关注。
 
郁火内结,风药发之
大多数高血压病患者初病时并无明显火热之象,病深日久,气血逆乱,不循常道,化火生风,遂成郁火,火热炎上,风盛则动,充溢神明之腑,发为眩晕、头痛、中风诸端,其脉多沉数、沉滑。医者欲清脏腑火热,又恐寒凉之剂损伤正气,而变生他证。对于“郁火”的治疗,《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火郁发之”的治则。明代张介宾曰: “发,发越也。凡火郁之病,为阳为热之属也,……凡火所居,其有结聚敛伏者,不宜蔽遏,故当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非独止于汗也。”风药用于治疗高血压病患者,其升散之力可宣通郁闭,调畅气机,方如升降散、丹栀逍遥散之类,若患者郁火得清,再用养阴潜阳、平肝熄风之药,使脏腑调和,对本病治疗将大有裨益。
 
瘀血停阻,风药行之
高血压病患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气血阴阳不足,易为邪侵,风伤可致血气郁闭,寒伤可使血气凝滞,热盛可使血气干涸,忧怒可使肝气郁结,痰湿可使血气壅滞,此皆可化为瘀血,而风药具有走窜升散之性,善于疏通经络,促使血液运行,既可增强活血化瘀药的作用,又能引药上行,二者相辅相成,方如身痛逐瘀汤、血府逐瘀汤之类,寓风药于活血药中,宣畅气血之功不可低估。
 
痰湿内蕴,风药胜之
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主运化水湿,素体脾虚及肥胖喜食膏粱厚味之人,体内津液输布失常,痰湿内停,壅遏气机,上蒙清窍,发为眩晕、头痛,从而导致血压升高。《素问·至真要大论》有“湿伤肉,风胜湿”的记载,后世加以引申,取“风能胜湿”之意,常用风药治疗头痛、眩晕等。另《丹溪心法》云: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而风药多具辛香流窜之性,可使气顺痰消,有助于体内痰湿的运化,清除了高血压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内虚生风,风药佐之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化,涵养真阳,肝肾精血亏虚,阳亢风动,失于制约,常见眩晕头痛,目胀耳鸣,甚至卒中。近代医家多用养阴潜阳之法治疗高血压病,方如三甲复脉汤、镇肝熄风汤之类,亦收到很好疗效。但高血压病病机复杂,执其一端,难见全效,或挟痰,或挟风,或挟瘀,养阴潜阳之剂多滋腻之品,久用滞碍脾胃,难尽其功,而适量风药的加入,辛香走动,生机勃勃,既能治病之本,又可防药之弊。
 
2
现代药理研究
 
风药降血压作用涉及多个环节:
 
葛根所含的主要成分葛根素不仅能使外周血管扩张,还具有广泛的β 受体阻滞剂作用,从而降低血压。
 
羌活的有效成分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增加心脑循环血流量,保护心脑功能。
 
独活可调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α-肾上腺素能受体及拮抗钙通道阻滞剂受体,降低血压。
 
川芎的有效成分川芎嗪具有降低动脉血压,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3
当代名医经验
史大卓认为,高血压病的根本病机是人体阴阳失调、气血失和,而并非阴虚阳亢,因此,在临床施治的过程中需详辨虚实,使阴阳调和,气机调畅,升降有节,诸症自可痊愈。强调即使患者有头痛、眩晕、烦躁、面红等典型肝阳上亢症状者,在治疗上亦不可过用牡蛎、龙骨、珍珠母等镇肝潜阳之品,此类重镇之剂不仅有碍肝气条达,甚者容易伤脾碍胃,常佐麦芽、柴胡、桑叶等药,取欲降先升之意,待诸症悉减,再行调和气血之法。在临证治疗有脾不升清或肝气郁滞症状的高血压病患者时,常用升阳散风的羌活、防风、蔓荆子、柴胡之品,调畅气机,升清降浊,逐渐使头痛、眩晕等症状消失,血压恢复正常。
 
陈亦人则认为,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上,正确使用葛根、桑叶、薄荷、防风、紫菀等药,常可收到较好的疗效。认为高血压病并不等同于肝阳上亢,将升散风药列为禁忌之品的做法过于片面,其发病与肺气失宣关系密切。肺主一身之气,宣降失常,易致气机郁滞,肝气郁结,发为肝阳上亢。在治疗上加用紫菀、杏仁、旋覆花、桑叶等疏风宣肺之药,可使肺气宣降复常,肝气疏达,气血冲和,病情常可迅速缓解。
 
国医大师李士懋在高血压病治疗方面以平脉辨证、擅用风药著称,尊崇“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其对于患者脉沉而躁数,火热郁伏之象,常以升降散配以淡豆豉、连翘、桑叶、菊花、全蝎、蜈蚣等辛散清降,发散郁热; 对于脉象弦滑、痰蕴化风者,常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用蔓荆子、全蝎、蜈蚣等药,以风胜湿,引药上行; 对于患者脉象寸弦涩滞,瘀阻经络者,以身痛逐瘀汤配桑枝、桂枝、蜈蚣等药祛邪散风,通经活血; 对于患者脉沉弦而滞,邪客经腧者,以川芎茶调散配以蔓荆子、蒺藜、全蝎、蜈蚣等药疏风解痉而收效; 对于患者脉弦硬尺弱,肾虚风动者,以地黄引子配以全蝎、蜈蚣等药通利脑窍,双补阴阳。临证时提倡“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在治疗高血压病时常于方中加入全蝎10 g、蜈蚣10 条,直走巅顶,祛邪利窍。其不拘于一方一法的用药方法,开阔了临床治疗高血压病的思路。
 
与高血压病相关的中医病证繁多,其往往相互关联、虚实夹杂,常难用某一病、某一型概括,而风药具有一药多效的特点,对风、痰、湿、瘀、热、虚等相互影响的复杂病因病机能从多环节、多角度、多靶点入手,而取得降血压、改善症状的目的。
 
风药多为温燥之品,多用久用必伤津液,临证处方当灵活选用,对于阴虚阳盛者可配以桑叶、蝉蜕、僵蚕、菊花等疏散外风,对于风药为主的处方需适当配伍石斛、麦冬、玉竹等养阴之品,以防津液亏损,从而发挥风药的最大作用。
 
在高血压病的辨病、辨证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病证结合,圆机活法,数法同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为治疗高血压病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