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枫针灸治疗颈性眩晕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9-08-16
陈枫“颅底七穴”组方可改善椎基底动脉血供,缓解眩晕症状,此外还可缓解局部肌肉痉挛、调整颈椎失稳状态和椎间关节的紊乱,减少复发。通过对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观察,“颅底七穴”组方治疗效果远远优于西药治疗,且具有价廉、无毒副作用、标本兼治的特点。
 
陈枫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针灸科主任、神经内科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临床学系副主任。从医数十年,在脑血管病、妇科病、帕金森病、糖尿病、痛证、脾胃病等病的治疗方面,已形成完整的治疗体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针灸治疗,颇有建树。荣膺“首都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人民好医生”等称号。创造性地提“颅底七穴”组方,在业内极具影响力。本人有幸师从陈枫,略有心得。在此介绍一下陈枫教授的学术思想及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经验。
 
陈枫学术思想
 
注重治神:陈枫尊崇《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师古而不泥古,对许多疾病形成完整的治疗体系,应用于临床疗效颇佳。在针灸治疗中,陈枫首先强调“治神”。《灵枢·本神》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即指凡刺法的施治,都必须首先以病人的神为根本,即是“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治病当首重治神。治神包括医者治神和患者治神两方面。“粗守形,上守神”说的就是医者治病时应全神贯注,将意念集中于针下,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患者治神,当处于安静环境下,心平气和以候气至。医患共同配合以治神,方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取穴精简、手法精妙:用针如用兵,兵不在多,而在于精。陈枫认为针刺治疗的关键,不在于穴位的多寡,在于选穴得当与否。其次在于手法得当与否,使穴位得气,且气至病所。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故陈枫针刺时,取穴少而精,通过行针手法,使针刺穴位产生得气效应。陈枫善用摇法,行针时惯用操作的手心放在针柄上方,做小幅度高频率的抖动使针身摇动以刺激穴位,以针刺部位得到放射感为度。每行此手法,患者速感气至,产生放电样针感,借助此手法迅速达到气至病所,事半功倍。
 
针药并用:针药并用早在《汤液醪醴论篇》就有记载:“齐毒药攻其中,鑱石针艾治其外也。”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提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不针灸,亦非良医也……知针知药,固是良医。”陈枫教授认为,针灸和方药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虽然作用形式不同,但都可以通过作用于人体,调节阴阳,使人体达到一个平衡状态,从而充分调动患者的自愈力,来抗御外邪,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常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将针灸和方药相伍而用,提高临床疗效。下面将以颈性眩晕的治疗为例,举要简述。
 
陈枫治疗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病及颈项软组织劳损引起其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眩晕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50岁以上眩晕患者中,约50%为颈性眩晕。随着生活工作方式的转变,该病发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据统计,我国颈性眩晕发病率为3.8%~17.6%,且复发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发作的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头痛、视物模糊等,使很多患者饱受困扰。
 
颈性眩晕属于祖国医学眩晕的范畴,历代医家多有论述,治疗方法各具特色。在此基础上,陈枫提出眩晕病位在脑,病机为本虚标实,其根本以正虚为主。“上实下虚,故足不任地”故治疗以头针调畅局部经络之气血,以下肢穴位补益不足。
 
颈性眩晕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颈椎的创伤、退变、炎症、机械性因素等功能性、器质性改变,可以导致颈性眩晕的发生。这些原因可以造成颈椎的失稳,对颈部的软组织,骨关节,椎动脉、交感神经等造成刺激和压迫,进而引起椎动脉的扭曲,最终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而发病。临床上西医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及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高风险、高成本,药物治疗疗效不显,陈枫的针灸治疗方法,为治疗该病提出了一条新的途径,尤显重要。
 
选穴用方
 
陈枫教授早在1996年就提出了“颅底七穴”的概念及组方,“颅底七穴”组方为哑门、双侧风池、完骨、天柱,共7个穴位。针刺头部穴位,以调畅局部经络之气血;同时配合足三里、太溪、三阴交等下肢穴位,以补肝肾之亏。
 
完骨进针1寸,针尖向鼻尖;风池进针1.2寸,针尖向对侧目睛;天柱垂直进针1寸,捻转平补平泻,以120次/分钟的速度,捻转2分钟;由于哑门穴位置特殊,浅刺不易得气,影响治疗效果,深刺则易出现危险,因此需要严格控制针刺深度与角度。嘱患者头部不得前后俯仰,垂直进针,针尖略向下,进针1.5寸后,使用摇法,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予小幅度高频率的持续性刺激,以针感放射至巅顶为度;足三里、太溪、三阴交等穴位常规针刺。以上穴位操作后,均留针30分钟。
 
临床验案
 
王某,女,52岁,2019年3月28日初诊。诉头晕反复发作2年加重1周,与颈部体位改变有关,曾于外院就诊,行头CT检查,自述未见明显异常。后于我院脊柱科就诊,行颈椎X线示“颈椎退行性变”,后行颈椎核磁检查,示“C3-4、C5-7椎间盘突出”,曾于外院行针灸治疗,症状未见明显改善,为求进一步诊治,于陈枫教授门诊就诊,行经颅多普勒(简称TCD)检查。示“左侧颞窗透声不良,经眼窗探测:左侧大脑总动脉、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及频谱未见明显异常;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较对侧偏快,频谱正常,未闻及明显涡流杂音;余血管血流速度及频谱未见明显异常。”予针灸对症治疗,针刺穴位为“颅底七穴”配合足三里、太溪、三阴交等穴位,留针30分钟后起针,患者眩晕症状当即已诉好转大半,此后予1周3次针灸治疗,3周后患者眩晕症状已基本消失,生活质量显著提升。随访4个月未复发。
 
小结
 
颈性眩晕是由于椎动脉受压血流不畅,脑供血不足所致。陈枫 “颅底七穴”组方可改善椎基底动脉血供,缓解眩晕症状,此外还可缓解局部肌肉痉挛、调整颈椎失稳状态和椎间关节的紊乱,减少复发。并且组方遵从WHO西太地区《针灸临床研究规范》针灸选穴四大依据之穴位处方学要求。通过对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观察,陈枫“颅底七穴”组方治疗效果远远优于西药治疗,且具有价廉、无毒副作用、标本兼治的特点,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在侍诊过程中,陈枫经常教导:针灸这门技术知易行难,在治病过程中必须重视治神,达到“针神合一”。其次针刺时当“正指直刺,手如卧虎”,再通过精妙的行针手法促使得气,才能使气至病所。跟随恩师侍诊已2年有余,获益颇丰,深感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性。(王旋 陈东晓)
Tag标签: 眩晕(76)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