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保守中医针灸治疗方法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8-10-27
针刺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30例

颈源性眩晕, 是指椎动脉外段受到各种颈源性病变(颈部 软组织异常解剖结构改变及继发性骨质增生等)因素的影响导 致其供血障碍从而引起的以眩晕和平衡失调为主的临床综合 征, 同时可见头痛、 颈部僵硬疼痛、 上肢乏力等症状, 严重者可导 致昏厥、 猝倒等发生 [1 ] 。目前, 国内外的学者大多数认为, 颈源 性眩晕可能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神经、 体液以及血管本 身的病变具有密切关系, 其具体发病原因仍然没有完全清楚。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按摩推拿、 针刺治疗、 神经阻滞治疗、 药物、 理 疗及外科手术等, 但是以保守治疗手段为主, 而且疗效都不十 分肯定 [2 ] 。笔者于 2016 年 10 月 ~ 2017 年 3 月针灸配合手法 治疗颈源性眩晕 30 例, 取得理想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 年10 月 ~2017 年3 月就诊于骨科门者的颈源性 眩晕患者共计 60 例, 其中男 25 例, 女 35 例;年龄在 21 岁 ~ 62 岁之间,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 30 例, 平均年龄(44. 50 ±9. 78)岁;平均病程(10. 13 ±6. 83)个月。 对照组 30 例, 平均年龄(40. 70 ± 11. 58)岁;平均病程(9. 77 ± 6. 66)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 性别和病程等因素均无明显差 异性(P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标准

以第 2 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中确定的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的 诊断标准 [3 ] 作为参照标准制定。眩晕同时伴有颈椎病表现, 可 有猝倒史;引颈试验阳性;X 线片有异常表现:颈椎关节增生、 颈 椎体前后缘增生、 颈椎生理弧度改变、 寰枢关节半脱位等;多伴 有交感神经症状。

1. 3 排除标准

①有较为严重的骨质疏松或者骨折患者;②排除耳源性、 眼 源性眩晕高血压、 颈部肿瘤、 五官科疾病等相关疾病引起的眩 晕;③较为严重的心、 脑血管病及高血压病、 心律不齐、 肾功能衰 竭等疾病;④排除颈动脉明显斑块及颈动脉狭窄引起的慢性头 晕;⑤由头部外伤后引起的眩晕, 如脑震荡等;⑥从心理上不能 接受针灸治疗、 手法治疗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 1 治疗组

分两步治疗, 第一步行针刺治疗:基本取穴有双侧颈椎夹脊 穴和风池、 风府、 百会、 四神聪, 然后每次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酌情 配穴。①痰浊中阻型:主要表现为头重如裹、 头晕目眩、 食少寐 多, 胸闷脘痞, 舌淡, 苔白腻, 脉滑, 增加三阴交、 内关、 丰隆、 脾俞 等穴位;②肾精亏虚型:表现为神疲健忘、 耳鸣眩晕及腰膝酸 软、 夜尿清长, 严重者小便失禁、 遗精频作, 舌淡苔少、 脉沉细等, 增加关元、 命门、 腰阳关、 太溪及三阴交穴位;③气血亏虚型:常 于活动后加重症状, 具有面色苍白、 气短懒言、 唇甲不华、 心悸失 眠、 食欲不佳等症状, 舌质淡、 脉细弱, 增加血海、 脾俞、 胃俞及足 三里等穴位;④肝阳上亢型:主要具有易怒急躁、 眩晕, 且头胀痛 等症状, 在急躁恼怒、 烦劳后症状加重, 少寐多梦, 心悸健忘, 失 眠多梦, 口苦咽干, 可见舌质红、 苔黄、 脉弦, 加太冲、 合谷、 曲池、 行间与侠溪穴。第二步行手法治疗:患者取坐位。医者沿头夹 肌、 竖脊肌、 斜方肌、 肩胛提肌, 自上而下地施以揉法、 拿法、 拨法 等放松头部、 颈、 肩部软组织, 并重点推拿风池、 完骨、 颈部夹脊 穴及肩井等穴位, 放松颈肩部及背部肌肉, 再根据患者情况实施 手法复位。推拿 10 min ~ 15 min/次。如有颈椎错位则结合 X 线片、 触诊确定错位节段, 以仰头摇正法、 俯卧冲压法等整脊手 法纠正偏歪错位的颈椎节段。一般能听到复位弹响声, 触摸患 者偏歪棘突已平复, 即复位成功。如果 1 次复位不完全, 不宜强 求再次复位, 可下次再行复位。针灸与手法治疗 1 次/d, 2 周为 1 疗程。

2. 2 对照组

予患者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 限公司, 国药准字 H20067316)10 mg, 2 次/d, 1 粒/次, 于早餐和 晚餐后半小时服用。

3 疗效分析

3. 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 准》 [4 ] 判定。痊愈:患者的眩晕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显效:患 者的大部分症状和体征消失, 且部分症状较以前具有明显的减 轻;有效:患者的小部分症状得到改善;无效:患者的症状在治疗 后较治疗前未见明显改善。总有效率 = (痊愈 + 显效) /总例数 ×100 %。

3. 2 治疗结果(见表 1)

表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n 痊愈 显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30 16 13 1 96. 67 1)
对照组 30 10 13 7 76. 67
注:1)与对照组比较, P <0. 05。

4 讨 论

随着当今社会的工作强度及疲劳度的剧增, 导致颈椎病发 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 这其中颈源性眩晕的患者具有较 高的比例 [5 ] 。祖国医学对于眩晕的论述最早见于 《内经 》 “诸风 掉眩, 皆属于肝” 。认为肝体阴而用阳, 藏血, 主升主动;脾主运 化, 统血, 为生痰之源;肾为气之根, 藏精, 为先天之本, 故其病变 脏腑主要为肝脾肾。且 《素问》 云 :“诸痉项强, 皆属于湿 ” “湿淫 所胜, 病冲头痛, 目似脱, 项似拔。 ” 认为项中湿邪, 可发为眩晕。 西医学认为, 本病的发生机理主要是由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 致, 与交感神经激惹、 颈椎失稳、 骨质增生、 颈椎退变等可引起椎 动脉痉挛, 导致血供减少而产生眩晕, 可能是眩晕发生的主要 原因 [6 ~8 ] 。针刺双侧风池穴、 风府穴、 百会穴、 四神聪等头部的 穴位可使头部气机疏通;针刺颈椎夹脊穴能条畅颈部气血。以 上诸穴可舒筋活络, 清利头目, 气血通畅, 髓海得以充养, 从而达 到止眩晕的目的。相关研究表明, 针对颈部夹脊穴予针刺治疗, 可有效改善脑部血液供应 [9 ] , 与手法治疗相配合, 能使椎体失 稳得到改善, 从而有效解除影响交感神经及致使椎动脉痉挛的 直接因素, 使得交感神经减少刺激, 肌张力得到缓解, 从而颈椎 动力平衡失调状况得到改善, 使得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供得 到增加, 间接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从而使颈部肌肉和骨骼能恢 复动态和静态平衡稳定, 最终使机体恢复整体平衡。本研究表 明, 针刺结合手法治疗针对颈源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但本次 临床收集样本较小, 研究有待于深化, 需要更全面、 更精准的研 究。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 作者:魏向博 王欢欢 冯其金
Tag标签: 眩晕(74)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