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郁的治疗 从升散郁火入手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5-01-09
    郁火有三辨,有平素内热,外感风寒,腠理闭塞而为郁热者。有恚怒不发,谋虑不遂,肝风屈曲而为郁者。有脾虚食冷,抑遏阳气于脾胃之中,四肢发热,扪之烙手而为火郁症者,前两者好理解与辨别,外感者清之散之则郁,肝郁化火者则清舒并用,唯脾胃之郁火,病机难明,治疗迥异,自李东垣创脾胃“郁火”一说,对于郁火的解释,各执一词。观仝小林教授治疗疑难杂病,常见虚而不补,见寒而不温,见火而不清。究其原因,此虚非彼虚,此寒非彼寒,此火非彼火,盖都是“郁火”作祟,使阳气不得生发,机体功能失常而表现出一种异常状态,此即李东垣的脾胃“郁火”。弄清“郁火”要从其产生的基本机制开始。
 
    郁火和实火从八纲上讲都是实火,实火是指火性炎上为主要特征的病证;郁火是指有气郁的过程而化火的病证,所以其产生的机制在根本上是不同的。火郁之火,阳气也,机体代谢产生之热能也。阳气,随脾胃气机升降,向外发散。主要靠皮肤、头部、呼吸、大小便,将体内之热,散发和排泄出去,但最主要的器官是皮肤和头部。当散发或排泄阳气的脾胃之气机壅塞,或阳气不足无力散发阳气时,就会出现火郁证。
 
    换句话说,散热,靠的是中焦脾胃的气机升降。那么,什么原因使阳气发散不出去呢?具体而言,一个是虚,气虚鼓动无力,能量散不出去,郁于体表或上焦、顶焦;一个是不通,何为不通,是各种病理因素,导致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受阻,阳气不能外达。两种因素或单一存在,或同时存在,使火散之通道被堵。所以从病因来看有两点:1.脾胃虚弱,阳气无力散发(阳气绝对不足),郁于体表或上焦;2.脾胃壅滞,阳气被遏(阳气相对不足),郁于体表或上焦。故可将火郁证分为两大类:阳气虚火郁证和阳气遏火郁证。
 
    所以,火郁发之的郁证,与实火、虚火证之因机证治不同,前者治以清热降火,后者以滋阴降火,脾胃之郁火则应发散郁火。
 
    仝小林强调,火郁常由脾胃气虚或阳气被遏所致,故其火郁辨证要点为:1.烫(自觉)而不热(他觉);2.炎而不(舌色)红; 3.反复长期;4.百治不效,按实火治不效,按虚火治也不效,百治不效,是火郁的重要辨治要点。
 
    弄清楚了“郁”的基本病机,应之临床,则要关注“郁”的外在表现,郁在外,则四肢、背、胸、腹等发热;郁在上,或为咽炎、唇炎、舌炎、口腔炎,或为喉炎,鼻炎、耳炎、结膜炎,或为甲状腺炎、淋巴结炎等是都可以治疗。
 
    仝小林经过反复的临床观察,认为火郁的治疗,关键在于一个“散”字,治疗上也要从升散郁火入手。
 
    代表方: 1.阳气遏火郁证:升阳散火汤
 
    2.阳气虚火郁证:补中益气汤
 
    3.介于两者之间:升阳益胃汤
 
    升阳散火汤偏于不通,补中益气汤偏于虚。视脾胃壅滞相关病理因素,如湿困、食积、气滞、痰阻、血瘀之轻重,圆机活法,随证加减。
 
    辨证治疗口诀如下:
 
    火郁非实又非虚,体热散发出问题。舌不真红肤不热,皮似火燎痒疮起。炎上咽喉甲七窍,反复出现久不愈。气遏外周开鬼门,枢纽因除自奋蹄。升阳散火为通治,气虚火郁补中气。识得治火个中昧,别赏一番新天地。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