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简单运动 定期做眼科检查 认识误区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5-11-16
据美国“健康日”网站11月9日报道,当日召开的美国心脏协会奥兰多年会上宣布的澳大利亚一项新研究发现,每天简单的几分钟锻炼就可以帮助体重超标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降低血压。
 
新研究中,澳大利亚墨尔本贝克心血管与糖尿病研究所代谢与血管生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布朗温·金威尔博士及其同事对24名体重超标和肥胖的成年参试者坐立8小时期间的血压水平进行了检测。参试者平均年龄为62岁,都患有2型糖尿病。坐立过程中,参试患者进行简短休息,每半小时起身慢走3分钟或做3分钟简单的抗阻训练。研究人员再次测量参试患者血压。结果发现,与持续久坐相比,慢走运动可使收缩压平均降低10个点(毫米/汞柱)。,简单抗阻训练使收缩压平均降低12个点。
 
金威尔博士表示,新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是简单的身体运动也能使肥胖或超重糖尿病患者显著降低血压。新研究表明,强调轻度运动的好处并非要取代常规有目的锻炼。轻度运动是减少久坐时间(特别是长期伏案工作人群)的有效方式。
 
误区一 用血糖仪测的血糖不准
 
如今,许多糖尿病患者家里都备有血糖仪,可是许多患者发现,血糖仪检测的数据与静脉抽血检测的数据有一定差异。于是,许多人认为血糖仪测出的血糖值不准。
 
其实,大部分血糖仪在上市前均做过大批量临床对照,用血糖仪进行自我血糖监测是值得提倡的。为什么两者的血糖值有差异呢?首先,两者所采集的血样本不一样。其次,餐后采集的末梢全血是动静脉混合血,由于餐后血糖升高,葡萄糖在由动脉向静脉循环流动的过程中不断被利用,血糖浓度也是逐渐降低的,此时所测血糖值要比单纯静脉血糖略高。另外,血糖仪使用不当也会造成误差。还有,患者的血糖也受饮食、运动、情绪及药物等的影响。所以,在进行血糖值比较时,如不是在同一时间,其结果也就缺乏可比性。为了使测得数据更准确,病友们还要有一台好的血糖仪。总之,只要能正确掌握有关知识,血糖仪就能成为控制病情的好帮手。
 
误区二 用胰岛素会成瘾而不能打
 
持这种观点的人对糖尿病知识了解得太少。
 
糖尿病的发生是因为胰岛素不足,是否需要胰岛素治疗取决于患者自身胰岛素分泌水平能否满足人体需要。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β细胞受到攻击而遭到破坏,单靠自身的胰岛素分泌不能满足物质代谢需要,不补充胰岛素就不能正常生活,这与“成瘾”完全不是一个概念。2型糖尿病患者也不是绝对不能打胰岛素,如果经过较长时间治疗后,一方面由于口服药物的继发性失效,另一方面由于胰岛β细胞的进行性衰竭,其分泌的胰岛素不能维持人体需要时,也必须给予外源性胰岛素治疗,才能控制病情。另外,注射胰岛素也不是病情恶化的象征。尽早使用胰岛素有利于使自身胰岛β细胞得到“休养”,对病情的长远控制有利。
 
误区三 主食吃得越少越好
 
这种观点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研究证明,糖尿病患者的主食量不能限制得过低。其一,葡萄糖为体内能量主要来源,如果摄入碳水化合物过少,葡萄糖来源缺乏,就要动用脂肪和蛋白质。体内脂肪分解过多则酮体产生增多,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体内蛋白质分解过多,时间久了,会日益消瘦、乏力、抗病力低下,极易继发各种感染如结核病等。其二,在饥饿状态下,会引起低血糖后的反应性高血糖,以补充血液中葡萄糖的不足。所以有些糖尿病患者虽然没吃饭,血糖仍然很高。所以,对糖尿病病友而言,并不是主食吃得越少越好,必须根据身体状况及活动强度等,进食适量的主食(淀粉类食物)。 (王国梅)
 
67岁的王先生已有糖尿病史十余年,应用口服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近一年来出现腰痛、双下肢无力,活动后症状加重,并伴有间断双下肢疼痛,双足发亮怕冷。到骨科检查后诊断为腰椎间盘膨出症,行腰椎间盘CT检查后支持本诊断,但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无改善,且患者症状逐渐加重。
 
后来这位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到市二院就诊时,查体发现双足背动脉搏动极弱,考虑有严重的下肢血管病变。住院后查双下肢动脉多普勒显示:双下肢血管有多处斑块形成,部分血管因斑块已极其狭窄。住院期间,除了控制血糖外,给予改善循环、疏通血管、稳定斑块等综合治疗后,患者腰痛、下肢无力症状明显改善。
 
下肢血管严重病变主要是指下肢动脉的病变,表现为下肢动脉的狭窄或蔽塞,虽不是糖尿病的特异病发症,但糖尿病患者的发生风险要明显增加。早期大多无症状,后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以及下肢发凉、疼痛等症状。这种病在糖尿病患者中知晓率更低,下肢血管彩超是发现本病的有效方法。
 
这位患者有吸烟史,考虑动脉斑块的形成与血压、血脂以及吸烟等多种因素相关。除药物治疗外,嘱咐其戒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但下肢血管严重病变已经形成,现在的治疗只能适度减轻症状,而不能根除。通过这个病例提示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戒烟戒酒,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此外还应定期体检,以尽早发现相关并发症并及早治疗。
 
接诊过程中,发现有相当多的糖尿病患者对用药方面存有疑问。总结起来,主要有这么两个方面:只想快速降糖。很多患者经常问我:“我吃什么药才能快速把血糖降下来呢?”“是不是降糖越快的药就越好?”很多患者判断用药好坏的标准就是吃了药,血糖能否马上降下来。
 
其实,这种治病速战速决的想法是错误的。凡是降糖快的药,都有两个特点:一是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以降低血糖。但糖尿病人胰腺是病态的,所能分泌的胰岛素相对不足,如果长期这样从胰腺中强行提取胰岛素,终有一天,胰腺会丧失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二是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对老人来说更加危险,因为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就足以毁掉一生控制血糖的努力。目前这类药物,如格列本脲在城市中已很少使用。
 
治疗糖尿病,必须要懂得平稳降糖这个概念。其实人体自身调节血糖的功能是很强大的,通过长期服用一些药物,能使胰腺及β细胞恢复正常分泌胰岛素的功能。
 
“一种药不能长期吃,要经常调换,否则就不起作用了。”糖尿病人必须在专科医师指导下,有计划地用药、停药及调药。那些“一种药不能长期吃,要经常调换”的认识是片面的。那么应该怎么调药呢?
 
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剂量 血糖偏高时,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用药剂量会增大;在血糖水平下降后,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就要及时减少胰岛素的剂量。要记住,除非有急性并发症,否则应该缓慢地增加胰岛素剂量,而在多次出现低血糖时,应较快地减少胰岛素剂量,因为低血糖比高血糖危害更大、更急,后果更严重。
 
及时更换已继发性失效的药物 如磺脲类、双胍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
 
不应以药物价格高低作为换药标准 药物的疗效不与价格平行。
 
出现药物副作用,必要时换药 如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要及时查肝功能,如果药物引起转氨酶升高,必须换药。
 
及时了解最新的药物治疗信息 根据科学研究的进展,选择前沿的、对患者有利的药物。(侯凤英)
 
糖尿病患者视线模糊与糖尿病的发病年限有关,发病时间越长,造成的眼部损害越重。血糖控制稳定,可以减缓眼病的发生。血糖控制不好,会使眼病提早发生。同时控制血压和血黏度也很重要。1型糖尿病眼部并发症多发而且情况较为严重。
 
糖尿病患者说自己看东西有时清楚,有时模糊。这是由于晶状体调节造成的。晶状体的营养来源于眼睛里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房水。当血糖升高时,房水中葡萄糖浓度升高,扩散入晶状体,晶状体渗透压升高,晶状体纤维吸水肿胀,发生近视;当血糖突然降低时引起相反的渗透压变化,晶状体水分减少,发生远视。这种视力变化提醒您应注意血糖变化,但不必马上配镜,应在血糖稳定后再次验光。
 
糖尿病患者如无眼部症状也需要看眼科医生。因为患者只根据自己的视力来判断眼睛是否有问题,这是片面的。眼底分为中心区和周边区,中心区指的是黄斑区,如果黄斑区没有出血或渗出,患者可能不易察觉,但周边网膜可能已经出现了损害,应开始治疗。 (张华)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