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在中风病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常用的有承气类、柴胡类、抵当类、四逆类及《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的风引汤、侯氏黑散和大续命汤三方。侯氏黑散用于心脾不足,风痰阻络证;风引汤用于热盛动风证;大续命汤用于气血不足,卒感风寒之邪,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痰浊瘀阻之证。笔者跟随全国名老中医和经方大家毛德西、李发枝、唐宋教授侍诊学习多年,现将其应用经方辨治中风的经验和自己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侯氏黑散
药物组成:菊花四十分(120克),白术十分(30克),细辛三分(9克),茯苓三分(9克),牡蛎三分(9克),桔梗八分(24克),防风十分 (30克),人参三分(9克),矾石三分(9克),黄芩五分(15克) ,当归三分(9克),干姜三分(9克),川芎三分(9克),桂枝三分(9克)。温酒调服。
功能主治:此方具有补益心脾,化痰息风之功,临床多用于风邪直中脏腑,心脾不足,风痰阻络之证。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中风卒倒,四肢烦重,半身不遂,心中恶寒,胸闷短气。或魂梦颠倒,精神恍惚,心悸,心烦,身体燥热,倦怠乏力,呕吐痰涎,面色萎黄,舌淡红,脉细弱。
用药分析:方中用菊花祛风平肝,除致病之邪,为主药。白术健脾安中,使气血生化有源,气血充则风邪易祛;防风辅助主药以祛其风,二者共为臣药。人参、茯苓健脾益气;干姜温中补气,辅助白术健脾之功;川芎、当归养血为助,即血行风自灭之意;矾石化痰除湿;牡蛎滋阴潜阳;桔梗升提气机,而使风邪得转,风邪得祛;黄芩专清风化之热;细辛祛风而通心肾之气,共为方中之佐药。桂枝引导诸药以温通经络,酒引诸药至周身经络,共为方中之使药。黄竹斋说:“昔贤有言,治风先养血,血行风自灭。此方用补气血药于驱逐风寒湿热剂中,俾脏腑坚实,荣卫调和,则风自外散也。君以菊花之轻升,清头部之风热;佐以防风祛风,白术除湿,归芎补血,参苓益气,桂、牡行痹,姜、辛驱寒,桔梗涤痰开胸,黄芩泻火解郁,矾石解毒善排血中之瘀浊,且能护心俾邪无内凌;酒运药力,直达经络,以散旧风”。诸药配合,温、清、补、消四法共施,标本兼治,配伍精妙。临床运用可以原方为纲,配专药画龙点睛,每用于中风、头痛或痹证患者,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之法。
辨治体会:本方以头晕头痛,中风卒倒,四肢烦重,半身不遂,心中恶寒为辨证要点。现常用本方加减辨治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和角膜云翳等,尤适用于中风病心脾不足,风痰化热的患者。陈修园说:“此方为逐风填窍之神剂。凡中风证初患,未经变热者宜之。病后尤赖以收功,免致再患为终身之废疾。”《赵锡武医疗经验·中风的证治》曰:“半身不遂善后方,选用侯氏黑散,宜冷服……病愈后还可用侯氏黑散加六味地黄丸以巩固疗效。”赵氏治疗中风每用风药,认为风药可以调节血管。南京中医药大学丁光迪认为,侯氏黑散对中风病有很好的疗效,关键在于组方之巧妙,集祛风、搜风、熄风于一炉,使其发挥协同作用。侯氏黑散用大量的祛风药以达到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目的。君药菊花、臣药防风均为祛风药,配伍祛风之川芎、细辛、桂枝、当归,《神农本草经》谓川芎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细辛善治喑风卒倒,不省人事;桂枝祛风更为仲景所推崇;当归补血活血,以达到血行风自灭之目的。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侯氏黑散具有降压降脂的双重作用。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罗陆一对侯氏黑散进行了抗脂质过氧化的研究,结果发现本方可降低大耳白兔组织匀浆液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表明本方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降低脂质过氧化物水平。高血压、高血脂是中风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侯氏黑散是通过降压降脂,还是通过降低脂质过氧化物水平而实现其治疗中风的效果的,对此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侯氏黑散作为张仲景治疗中风之首方,而《金匮要略选读》已经把它贬入附录,实际上侯氏黑散对于中风后遗症有着明显的疗效,历代医家多有报道。例如甘肃名医权依经报道用侯氏黑散治疗中风后遗症,连续给药60天,患者不需人搀扶即能步行。只是近年来多从气虚血瘀来对中风后遗症进行治疗,加之张仲景对此条叙证简略,故而影响了侯氏黑散的临床运用及其机理的深入研究。此外,侯氏黑散还具有缓解血管痉挛、扩张外周血管等作用。应当注意的是,本方除热作用较弱,热象明显及阴虚阳亢者慎用。
病案举例:王某,男,66岁,2008年11月20日初诊。患者自述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懵,左侧面部麻木,左上肢麻木,四肢酸沉,背部恶寒,晨起较重,活动后稍减。饮食睡眠可,小便正常,大便溏,日一行。舌淡红,舌下脉络紫黯,舌苔薄白腻,脉弦滑。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查体:伸舌左歪,左上肢肌力5-级,左下肢肌力正常,左上肢感觉减退。CT检查示:右侧基底节及放射冠区腔隙性梗塞。诊为中风(中经络),证属心脾不足,风痰阻络。予侯氏黑散加减。
处方:菊花30克,白术12克,细辛3克 ,茯苓12克,牡蛎30克,桔梗10克,防风12克,人参10克,矾石15克,黄芩10克,酒当归15克,干姜10克,川芎10克,桂枝12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复诊:大便干结,头懵大减,左侧面部及左上肢麻木也减轻,原方生白术加至30克,并加火麻仁30克,继进14剂。
三诊:服上方后大便通畅,每日一次,头懵、脸麻、肢麻等症明显减轻,精神状态良好,故予上方加葛根30克,续服14剂以巩固疗效。
按:此案患者内虚邪中是中风发病的基本原因,风邪趁虚入中经络,与痰湿黏结,痹阻络脉,故出现脸麻、肢麻,四肢烦重;风邪直达于里,阳气郁而不宣,则见背部恶寒。证属心脾两虚,气血不足,风痰阻络,治宜补益心脾,化痰息风。方选侯氏黑散原方治疗。侯氏黑散被认为是仲景治疗脑卒中的“第一方”,且对中风中经络的疗效较佳。复诊中生白术加量至30克,既保留白术健脾祛湿之功,又可润肠通便,加火麻仁以助通便之力,再加葛根以解肌祛风、疏通经络,起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风引汤
药物组成:大黄四两(12克),干姜四两(12克),龙骨四两(12克),桂枝三两(9克),甘草二两(6克),牡蛎二两(6克),寒水石六两(18克),滑石六两(18克),赤石脂六两(18克),白石脂六两(18),紫石英六两(18克),石膏六两(18克)。
临证加减:高热抽搐者,加羚羊角、僵蚕、蝉蜕,或紫雪丹;神昏谵语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或安宫牛黄丸;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者,加磁石、龟板、鳖甲、生铁落;痰气郁结者,加胆星,鲜竹沥、清半夏;神志不宁者,加辰砂、琥珀粉;瘀阻脑脉脑络者,可加三七粉、水蛭。
用药分析:方中大黄泻热息风;石膏、寒水石清热凉肝息风;龙骨、牡蛎潜阳息风;滑石利湿浊;赤白石脂固涩收敛息风;紫石英重镇息风,潜阳安神;桂枝、干姜反佐,辛散温通,防止大寒药伤正;甘草益气缓急,调和诸药。清代医家徐忠可说:“风邪内并,则火热内生,五脏亢甚迸归入心,故以桂、甘、龙、牡通阳气、安心肾为君。然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居,火发必风生,风生必挟木势侮其脾土,故脾气不行聚液成痰,流注四末,因成瘫痪。故用大黄以荡涤风火湿热之邪为臣。随用干姜之止而不行者以补之,为反佐。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厚土以除其湿,寒水石以助肾水之阴,紫石英以补心神之虚,为使。故大人小儿风引惊痫皆主之。”
辨治体会:风引汤主“除热瘫痫”,以方测证属于太阳阳明合病症。本方具有镇降清热之功,适宜于中风半身不遂,病机以热盛者较为适宜。风引汤虽是辨治肝热动风证的重要代表方剂,但从方中用药用量及配伍分析得知,风引汤的应用并不局限于中风,还可用于辨治诸多杂病,如精神、神经、内分泌及代谢系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方中用石膏、寒水石、滑石,为有名的三石汤,其性寒凉以清火,辛凉以散风热。《神农本草经》谓石膏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配伍大黄,则泻火通腑,协同三石,可以直折风火之势。龙骨、牡蛎,重镇潜阳。《神农本草经》谓龙骨治“小儿热气惊痫”,牡蛎治“惊恚怒气”,赤白石脂除烦、疗惊悸,壮筋骨。《名医别录》谓紫石英“补心气不足,定惊悸,安魂魄,填下焦”。诸石配合,共起“重以镇怯”,“涩以固脱”之功。能使风阳不再僭逆,而真气亦不至于随风邪以浮越。桂枝祛风,合于三石,能够祛风火。干姜温中,合于三石大黄,则是寓热于寒,使寒不伤胃。
古人用风引汤主治大人风引(风痫掣引)瘫痪,小儿惊痫、瘈疭,日数十发者。如《外台秘要》说:“永嘉二年,大人小儿频行风痫之病,得发例不能言;或发热半身掣缩,或五六日,或七八日死。张恩唯合此散,所疗皆愈。此本仲景《伤寒论》除热镇心紫石汤方。”焦树德教授曾用此方治疗高血压、体盛便秘、头昏欲作中风者,可以起到预防中风的作用。临床上此方对肝阳亢盛、肝火痰热、横窜经络、络脉不通所致的眩晕、头痛、中风、癫痫等病,均有着较好的疗效。
病案举例:邓某,男,25岁,农民。1986年春患中风,经住院治疗20天后病情好转。但遗有舌謇语涩,右半身偏瘫后遗症,又时吐痰涎,心烦,口渴喜热饮,不欲食,大便如常,小便时见黄浊,手足阵作痉挛,浑身有麻木感,时时自汗,舌质红,有黄白相兼之厚苔,左脉滑数有力,右脉较左脉略细。数月以来,针药并用,诸症未见明显好转,且表现心烦、口渴、自汗、小便黄、苔黄、脉滑数等热象。辨为热瘫,试以风引汤加僵蚕、全蝎、竹沥治之。
复诊:服药10剂后,患者自觉舌赛语涩有所好转,心烦、口渴、自汗等症明显减轻,四肢痉挛及全身麻木感亦见缓解,唯大便稀溏,每天2~3次,舌红,舌苔薄,脉滑略数。药已见效,继进原方干姜增量至15克,并加大枣5枚,20剂。
共服上药一个月,患者自觉诸症渐渐平息,右侧肌力明显增加,说话语音也日趋正常,大便每日1~2次,遂将原方服至40剂,其病基本告愈。
按:本例起因不明,用风引汤治疗之所以能取效,是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苔与风引汤合拍,表现为一派热象,热甚则生风。名曰风引,谓风邪因热而引起,攻治不必用风药,清热即所以熄风。寒水石、石膏、滑石清三焦之燥热;以大黄泻火,釜底抽薪;白芍、甘草缓急以舒筋;全蝎、僵蚕祛风止痉,竹沥清热化痰;少量桂枝、干姜在大量的寒凉药中以反佐、温通经络;龙骨、牡蛎、紫石英、赤白石脂重镇安神使诸脏百脉之气不受外风牵引而已;复诊时干姜加量至15克,并加大枣5枚,以防止久服过寒药伤及脾胃、引起腹泻。另本方用大量的矿石类药物,矿石类药中含有大量的钙、铁、镁等物质,有增钙镇风之妙。
大续命汤
附:小续命汤:此方来源于《备急千金要方》,药物组成为麻黄9克,防己9克,人参9克,黄芩9克,桂枝9克,甘草9克,白芍9克,川芎9克,杏仁9克,附子6克,防风9克,生姜6克。即大续命汤去当归、石膏,加附子、防己、黄芩、白芍组成。具有祛风散寒,益气温阳通脉之功。适用于素休阳气不足,复感外邪,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痰浊瘀阻之证。症见:卒然口眼㖞斜,筋脉拘急,半身不遂,舌强不能语,或神情闷乱。也可用于风湿痹痛。
功能主治:此方即《古今录验》续命汤,具有祛风清热,益气活血之功,适宜于素体气血不足,突然感受风寒之邪,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痰浊瘀阻之证。症见卒然口眼㖞斜,身体不能自收持,或半身不遂,舌强不能语,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用药分析:方中人参、甘草补中益气;当归、川芎养血调营;麻黄、桂枝疏风散邪;石膏、杏仁清热宣肺;干姜和胃温中。若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是肺卫气郁,逆而上攻,故宣畅气机之本方亦能治之。清代医家魏念庭说:“为中风正治也。以桂枝治卫风,以麻黄治荣风,兼治寒邪者。以当归、芎䓖补血,以人参、甘草补气,以干姜开郁化痰,杏仁降气豁痰,石膏清热生津。风寒外因,痰火气内因,一方俱兼理者也。”
辨治体会: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中风主要用大、小、西州续命诸汤,绵延数百年。如南宋医家许叔微云:“凡中风,用续命、排风、风引、竹沥诸汤及神精丹、茵芋酒之类,更加以灸,无不愈者。”《千金要方·诸风》云:“大续命汤治肝厉风,卒热喑废。通治五脏偏枯贼风。又治大风经脏,奄忽不能言,四肢垂曳,皮肉痛痒不自知。”说明续命汤为五脏偏枯中风之通治方。可宋代之后多以内风立论,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各持一家之说,视心火、气虚、痰热等为中风的主因。李时珍也说,小续命汤今人多用,不能随证加减,遂至危殆。其他医家相随者众,其原因在于江浙医生有畏用麻黄的习俗,因江浙医家近几百年来影响巨大,所以形成全国之势。而沪上名医陈耀堂治中风偏瘫每赖麻桂(《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程门雪在言及中风时,建议适当加入羌活、独活、防风之类祛风药,疗效较好。麻黄具有兴奋大脑,开窍醒神的作用,如古方还魂丹中应用麻黄大续命汤可看做麻黄汤加味而成,既可祛外风,又可治内风。笔者认为不应该视本方仅仅是一张祛外风的方子,它还是一个治疗本虚之体发生外感、中风的方子,此方标本兼治,不可拘泥于外风还是内风,只要是气虚中风,皆可使用。
病案举例:患者张某,男性,70岁,以左侧肢体麻木无力2天为主诉,于2017年3月29日初诊。患者2天前因外出受凉后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肢体麻木,于是急诊收入院,CT示:右侧基底节脑梗塞。现症见:左侧肢体麻木无力,咳嗽咯痰,胸闷气急,发热恶寒,头痛头晕,乏力纳差,二便失禁,舌体左歪,舌淡苔白腻,脉浮紧。西医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给予对症常规治疗。中医诊为中风(气虚受寒,瘀血阻络),治宜宣肺散寒,养血活血,健脾益气,方用大续命汤。
三诊:服上方7剂后,发热恶寒已止,左侧肢体麻木无力减轻,咳嗽咯痰明显好转,略感乏力,无头痛头晕,舌淡舌白腻。中药守一诊方,加水蛭6克,全蝎6克以活血熄风通络,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服用10剂后随访,左侧肢体无力好转,肢体麻木减轻,咳嗽咯痰消失,乏力减轻,二便已能控制。
按:本例患者卒感风寒,邪气在肌表,正邪交争,则发热恶寒;风寒犯肺,水液失于输布,肺气失宣,则咳嗽咳痰;寒邪入里,直中脑脉、脑络,气血痹阻,肌肉筋脉失于濡养则见头痛头晕,左侧肢体麻木、无力和舌体歪斜等症;舌淡苔白腻,脉浮紧,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之征。故证属气虚受寒,瘀血阻络。根据扶正祛邪的治则,予大续命汤加减治疗,方中以麻黄汤发散表邪,石膏退热,人参、干姜健脾益气,当归、川芍养血通络,此外麻黄还可破癥瘕积聚,故可活血行气,为治中风良药。后期治疗过程中,酌情加入全蝎、水蛭等虫类药破血活血、息风之品,随证加减,故获良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