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泉教授擅长从湿热瘀阻论治风湿性疾病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6-12-01
姜泉,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姜泉教授从事风湿病临床多年,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等疑难病症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从湿热瘀阻论治风湿性疾病,特访谈如下。
 
成长与治学
 
问:在您从医过程中,对您影响较大的著作有哪些?
 
答:《黄帝内经》《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
 
问:在您的成长过程中,对您影响较大的老师有哪些?
 
答:路志正教授和谢海洲教授。路志正教授崇尚脾胃学说和温病学说,发展了痹病理论,提出“燥痹”“产后痹”等病名和辨证论治内容,推动风湿病学科建设。谢海洲教授提出了治痹要扶正培本、祛湿健脾、利咽解毒,寒痹宜温肾、热痹宜养阴、寒热错杂宜通、久病入络宜活血搜剔的学术思想,强调祛湿健脾法,得到临床广泛应用。
 
问:结合个人成长经历,您认为怎样才能学好中医?
 
答: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对于阴阳五行、气血经络这些中医理论,可谓是一无所知,为了使自己能够跟得上课,我就背诵医学典籍上的内容,背得滚瓜烂熟。在大学里,对中医未必有多懂,也谈不上融会贯通,但是基础一定要打好,要熟读经典,铭记于心,这样对以后的临床应用多有裨益。
 
1983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当时的内科研究室以研究痹证为主,我跟随科室名老中医学习深造,有幸受到许多中医名家的熏陶,使自己受益匪浅。路志正教授重视湿邪为患,在痹证的治疗中强调调理脾胃,配合食疗。焦树德教授提出尪痹病名,强调治疗大法以补肾祛寒为主,辅以化湿散风、养肝荣筋、祛瘀通络。谢海洲教授强调在治痹上,扶正固本占相当重要地位。治痹注重养阴,尤其治疗热痹,他常用苍术白虎汤加生地、玄参、麦冬等养阴清热之品。朱良春教授强调顽痹久治不愈,既有正虚的一面,又有邪实的一面,故益肾壮督以治其本,蠲痹通络以治其标,他擅用虫类药以加强疗效。
 
我们科室承担了很多研究项目,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就开始参与科室的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在2005 年开始作为课题主要负责人承担课题,还建立了类风湿性关节炎门诊。临床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医者要善于思考,比如风湿科常用的雷公藤,是目前治疗风湿免疫病的理想中药,但是因为它的肝肾毒性等问题,在临床应用上受到限制。我在临床实践中转变思路,探索从中医外治方法入手,把雷公藤复方药改为外治药,并随后在医院内部开展了复方雷公藤外敷的相关研究,收到了可喜的成效。我又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种新药复方雷公藤凝胶剂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这种药剂并未对性腺产生明显抑制作用。
 
我的体会是,学习中医要树立把中医作为主导治疗方法的思想,在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水平,在临床研究和实践中体会中医治疗的优势和疗效所在。
 
理论与临床
 
问:您临床擅从湿热瘀阻论治风湿性疾病,您常用哪些方剂?如何加减?
 
答:藿朴夏苓汤主治湿热病邪在气分而湿偏重者,此方可宣通气机、燥湿利水。我临床经常使用藿朴夏苓汤,方中药物能宣透、化湿、健脾、利湿。风湿病很多疾病可以造成心脏损害,病人多有胸闷、心慌,甚至胸痛等,常有湿浊痰阻的表现。有胸闷者我用此方,且藿苏梗同用,路志正教授说梗可通络,胸闷较重者常加炒枳实、石菖蒲、郁金,既对心脏有好处,对风湿病的治疗又有增效作用。我用此方时主辨湿浊、胸闷、形体偏胖、四肢沉重、舌苔厚腻者用。风湿病肢体症状较多,要加通络等药物。
 
问:在用藿朴夏苓汤时如何兼顾润燥?
 
答:我主要从舌苔来看,湿浊较重的病人一般舌苔比较厚腻,但还要看有无口干、舌苔有无偏燥及有无伤津的症状,如有口干、舌苔偏燥,常加入沙参15克、麦冬12克。如方药过于利湿伤及阴液,我还常合用山药30克,山药既健脾又不伤阴。干燥综合征从脾论治,眼干可以很快得到缓解,口干较难缓解。
 
问:您跟师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如何理解其调理脾胃治胸痹思想?
 
答:调理脾胃治胸痹,落实在路志正教授对病机的理解上。胸痹患者痰浊中阻,舌边有齿痕,舌苔厚腻,进食后加重,四肢沉重乏力,造成胸阳不振,这个情况只化瘀效果不佳,化瘀药容易破气,气虚也可导致血瘀。路志正教授对于胸痹的治疗思路是健脾利湿通阳,既能化湿祛浊,又能化瘀,即所谓的“持中央,运四旁”。
 
问:路志正教授治疗胸痹应用藿朴夏苓汤,您怎么理解?
 
答:因为现代疾病谱有很多改变,如过食肥甘厚味,造成湿浊内生,所以路志正教授提出“北方亦多湿”论。内湿能痹阻胸阳,导致胸阳不振,所以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治疗胸痹应用此方。藿朴夏苓汤主要应用于清气不升、浊阴上逆之胸痹,此方既可利湿,又有芳香开(心)窍的作用。方药应用的前提是证候,路志正教授十分强调辨证论治,主张谨守病机,因证而施,这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问:您临床怎样运用活血药?
 
答:先判断瘀血造成的原因,是因为气虚、气滞还是血虚等造成?分别采用益气活血、行气活血、养血活血的药物。我一般加活血药不多,3味左右。如病人舌质暗加丹参、桃仁、红花。对于干燥综合征引起的胸痹,用药一个月症状即可完全消失。很多疾病湿热瘀同在,我用清热凉血的药物,如赤芍。我应用活血药时常配伍橘皮、鸡内金、炒扁豆健脾和胃,减轻活血药的副作用,把顾护脾胃贯穿始终。
 
问:路志正教授治疗痛风时加用太子参,您怎么理解?您临床如何辨治痛风?
 
答:路志正教授治疗慢性痛风时善用太子参,因慢性痛风主要病机为脾虚湿热。温补助湿热,而太子参性平,不助热、不燥,所以路志正教授在脾虚湿重时常用太子参。病人有气虚表现,乏力、出汗、脉沉细时用。太子参常用12克,要把握气虚的度,动则喘、出汗、疲劳则用,因为没有客观指标,所以把握较难。
 
路志正教授喜用金雀根,他不喜用川乌、草乌,认为川、草乌辛温太燥。他认为现代人的体质已经改变了,以湿和热为主,而非寒为主,现在饮食不节、肥甘厚味多了,痛风成了发病率逐渐上升的疾病。防治痛风,一是要干预痛风患者的生活方式,防止复发;二是治疗上应以清热活血利湿为法。
 
对于痛风的治疗,我主要是分期论治。急性痛风病因主要是湿热,慢性痛风病因主要是痰湿。高尿酸血症的病人痰湿都比较重,舌苔厚腻的人比较多,脉象多为滑脉。
 
治痛风,我临床多用生黄芪,补气而不燥,还有利水祛湿的作用,一般用30克;健脾用茯苓、山药20~30克;用生白术不会太温燥,用炒白术则温燥;用生薏米30克,利湿用土茯苓30克,加通络止痛药物,用忍冬藤、络石藤30克;血瘀时加用活血化瘀药,如丹参、川芎、桃仁,这和我的专病专方有关。
 
慢性痛风合并高血压时,我不用生黄芪,可用黄精12~15克,重者用30克。慢性痛风的复发,急性期应清利湿热,慢性期应清热利湿化痰,可减少复发。
 
问:路志正教授喜用茶饮方,您有怎样的运用体会?
 
答:路志正教授在临床上经常用茶饮方,是以药煎代茶,频频饮服,可以使药物不拘时服用,缓和而持久地发挥作用。比如治疗干燥综合征,用沙参、麦冬、绿萼梅。路志正教授喜用花类,还常用佛手花、玫瑰花、代代花等。路志正教授用药轻灵活泼,他认为气机一定要通畅,他喜用花类药物调理气机。他把握燥和润时也喜用这些药。路志正教授认为,润燥的搭配主要落实在脾阴、胃阴上,他用药如调兵遣将,有哲学思维在,既不能太过,又不能不及。比如治疗湿痹,临床常用大量健脾利湿的药,过一阵子便出现伤阴的情况,比如舌苔薄了,甚至出现剥苔,所以用药既要健脾益气,又要养胃阴。临床治疗干燥综合征,既有阴虚,又有湿热,我多用知柏地黄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
 
问:您如何理解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治未病思想?
 
答:路志正教授非常重视治未病,强调调理脾胃。他非常推崇张仲景 “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说法,落实到天人相应、四季的变化,通过调理脾胃来调理生活状态。所谓治未病,不只是治疗,要从生活方式、状态、饮食方面调整,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比如代谢性疾病,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缓解。他曾说过,心情好,病就好了一半。在跟师路志正教授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从他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状态中,学习他的养生之道,预防疾病之道。(荆鲁)
Tag标签: 风湿病(5)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