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颈椎正骨推拿手法是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林应强教授所创,后经其弟子吴山教授不断完善总结而成。这是在运用整体发力原则及独特的矫正技巧下,运用林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疗颈椎及颈椎相关疾病的一项技术。其中包括一系列手法,如微屈位提拉旋转扳颈手法(适用于寰枕部及C1-2节段)、颈椎定点旋转手法(适用于C3-5节段)、前屈位提拉旋转扳颈手法(适用于 C6-T2节段)。
治疗椅选择:一般选择治疗椅的座高为45cm左右,宽度为40~50cm不等,椅背高度为60~90cm不等。
施术部位选择:根据病情进行辨筋骨论治:辨别颈椎及颈椎相关疾病筋骨力学失衡及“骨错缝、筋出槽”情况,确定手法操作时是运用快扳技术还是缓扳技术。
体位选择:患者选择坐位。医者根据触诊及影像学资料确定不同的颈椎病变节段,选择不同的颈椎前屈角度。
整体发力原则:气沉丹田,蓄力下沉,手足相随,脊柱为轴,力透足底,贯于掌指,爆发力出。
矫正技巧:初始以蓄力下沉为主,发力以爆发力为要,快扳技术结合缓扳技术。
操作方法:①基础手法:弹拨手法和拔伸手法是治疗颈椎及颈椎相关疾病的基础手法。首先运用弹拨手法对患者颈部存在“筋结”“条索”的相关肌群进行软组织松解,然后采用拔伸法治疗前后错缝。拔伸手法借鉴“欲合先离”的理论,将病变间隙充分牵开,符合旋转手法全程是在牵引下操作的安全理念。
②微屈位提拉旋转扳颈法:治疗上段颈椎“骨错缝、筋出槽”。颈椎屈曲约5O,并向左侧旋转45O~60O。以颈椎上段病变(C1-2)为例:患者端坐于治疗椅上,目光向前平视,双臂自然放松下垂,并拉住治疗椅下部。医者站立于患者后背偏左,右手拇指压住患者右侧颈椎第一、二间隙旁,其余四指环扣颈椎,固定患处;左手手臂环过患者下颌,手指略撑开,环抱患者枕后部并固定,使患者左侧颞部贴近施术者胸前,借助医者自身脊柱的旋转带动患者颈椎向上拔伸并由左向后旋转,蓄力并逐渐增大角度,感觉有阻力感时,给予一个快速稳重的力,此时可听到“咯哒”的声响,或手下有关节移动感。手法操作时,采用快扳结合慢扳技术。
③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中段颈椎“骨错缝、筋出槽”。以颈椎中段病变(C4-5)为例: 颈椎屈曲10O~20O,并向左侧旋转45O~60O。患者端坐于治疗椅上,目光向前平视,双臂自然放松下垂,并拉住治疗椅下部。医者站立于患者后背偏左,右手拇指压住患者右侧颈椎第四、五间隙旁,其余四指环扣颈椎,固定患处;左手手臂环过患者下颌,手指略撑开,环抱患者枕后部并固定,使患者左侧颞部贴近施术者胸前,借助医者自身脊柱的旋转带动患者颈椎向左、向后旋转,蓄力并逐渐增大角度,当有阻力感时,给予一个快速稳重的力,此时可听到“咯哒”的声响,或手下有关节移动感。手法操作时,采用快扳结合慢扳技术。
④ 前屈位提拉旋转扳颈法:治疗下段颈椎“骨错缝、筋出槽”。颈椎屈曲30O~45O( 此为最大应力位置),并向左侧旋转 45O~60O。以颈椎下段病变(C6-7)为例:患者端坐于治疗椅上,目光向前平视,双臂自然放松下垂,并拉住治疗椅下部。医者站立于患者后背偏左,右手拇指压住患者右侧颈椎第六七间隙旁,其余四指环扣颈椎,固定患处;左手手臂环过患者下颌,手指略撑开,环抱患者枕后部并固定,使患者左侧颞部贴近医者胸前,借助医者自身脊柱的旋转带动患者颈椎向上拔伸并向左向后旋转,蓄力并逐渐增大角度,感觉有阻力感时(此为病变关节的锁定位),给予一个快速稳重的力,此时可听到“咯哒”的声响,或手下有关节移动感,手法结束。手法操作时,采用快扳结合慢扳技术。
禁忌证:①结核性疾病、骨肿瘤、出凝血疾病、脏器功能障碍者禁用。②精神失常、癫痫者禁用。③脑血管意外史,如脑出血、脑梗死病史者慎用。④颈椎骨折、脱位、有颈椎手术病史、有内固定者禁用。⑤严重骨质疏松、滑脱超过Ⅱ°者慎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