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治脾胃病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20-05-29
“自古医家出经典,从来创新源继承。”余学医临证四十余载,尤长于六经辨治脾胃病,以“吐、利、痞、痛、秘”概括脾胃病证候病机,用经方治之,注重内外治结合,达事半功倍之效。
 
六经辨治脾胃病溯源
 
六经之名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太阴者脾土也。阳明者,胃土也。胃纳水谷,借脾气运行,充于脏腑,而经脉以和,四肢以荣,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故为太阴阳明论”“胃行气于三阳,为六腑之本;脾行气于三阴,为五脏之本”。六经中包含脾胃,同时脾胃又是六经基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胃行气于三阳,为六腑之本;脾行气于三阴,为五脏之本。人体体表之营卫、体内五脏六腑阴阳,均得益于脾胃后天生化补充。
 
张仲景继承《内经》脾胃学术理论,在《伤寒论》中注重脾胃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作用,处处“顾护胃气”。《伤寒论》第16条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六经辨证不仅为伤寒所设,同样是诊治百病的辨证纲领。清代著名医家柯韵伯曰:“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
 
余以仲景六经辨治为纲,在脾胃病中探寻证治规律,验诸临床,得出“六经之中有脾胃,脾胃之中有六经”的学术见解和“六经辨治脾胃病”的临床思路。
 
六经辨治脾胃病实践
 
六经代表脏腑、经脉、阴阳、六气等诸多含义。六经病证体现了脏腑组织病理在时间和空间上传变特征。症随机转,应用六经辨证能及时、动态的全面分析、综合归纳疾病发生发展、病位、证候性质以及邪正消长等诸多因素,提升中医临床辨治水平。
 
余在辨治脾胃诸病时,以六经为纲,分辨各证,治用经方,辅以中医外治,疗效显著。
 
理法探微
 
以六经辨治泄泻,认为本病传变与六经传变理论“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相符,故将泄泻病分为“三阳热利证”“少阳太阴寒热利证”“太阴少阴寒利证”“厥阴热利证”“厥阴久利证”等分五个证型论治。
 
从六经论治便秘,可由“阳明热结”到“少阳阳微结”,再由“太阴阴结”到“少阴纯阴结”,体现出阳气由盛至弱再至衰的全过程。可见,六经辨证较固定不变之脏腑辨证,更能精准地反映人体正气情况与邪气犯人深浅的变化。“腹满而吐、时腹自痛”同时出现,可辨为太阴病,此时腹满为主症,腹痛仅为次症。若腹痛上升为主症,则应考虑是否已转为少阴病,病机已从太阴脾虚转为少阴阳虚。病机变主症亦变,症随机转。脾胃诸疾应用六经辨证较能适时、动态辨析疾病传变、邪正盛衰。
 
方药析要
 
治疗泄泻“三阳热利证”可用黄芩汤合葛根汤;“少阳太阴寒热利”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太阴少阴寒利”用附子理中汤;“厥阴热利”用白头翁汤;“厥阴久利”用乌梅丸。诸证辨治用药,既不能过于繁杂,避免相互掣肘,扰乱胃气,又不能过用苦寒或燥热之品徒伤脾胃。
 
治疗便秘,“阳明热结”用小承气汤;“少阳阳微结”用小柴胡汤;“太阴阴结”用枳术理中汤;“少阴纯阴结”用四逆汤。
 
“胃者,五脏六腑之海,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盛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临证用药不过用寒凉,注意配伍,始终注意顾护脾阳,并重视调节饮食,以利脾胃功能之恢复。
 
在中药辨治同时,余尤其重视中医外治的优势,诚如《针灸大成·诸家疗法》所言:“疾在肠胃,非药饵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刺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熨炳不能以达,是针灸药者,医家不可缺一者也。”将内科辨治用药与针灸、推拿、穴位贴敷、指针疗法、中药熏蒸等外治方法相结合,特别是在脾胃病六经各证中,强调配合督脉灸、雷火灸等特色外治宣通经络、脏腑气机,温补不足之阳气,以达调节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对于人体至关重要,脾胃又为后天之本,故无论内、外治疗脾胃病,均需以“保胃气”“顾阳气”为宗旨。(章浩军)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

栏目推荐

中药常识 保健验方 中药方剂 药膳食疗 穴道疗法 中医百科 穴位图解 疾病自诊 中医保健 医学图谱 医学书籍 药物手册 药酒秘方 自然疗法 性爱秘籍 运动健身 男人健康 饮食健康 求医问药 疾病专题 本草纲目 增高秘方 美容秘籍 减肥秘籍 奇方验方 疾病大全 中药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