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阳和汤临床新用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2-05-12
药物组成:熟地30克,白芥子(炒研)6克,鹿角胶9克 (烊化),肉桂3克,炮姜2 克,麻黄2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痈疽阴证、贴骨疽、流注、鹤膝风等。症见局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不热,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

本方是王洪绪编著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中刊载的专治一切阴疽的名方。

阴疽多由人体阳气不足,气血虚损,邪气侵袭从寒化所致,或寒邪乘虚内侵附于肌肉、筋骨、血脉之中壅滞而生。局部皮色不变或呈灰色,全身呈虚寒证候表现。治宜大补气血,散寒通滞。方中重用熟地,温补营血为主药i鹿角胶生精补髓,养血助阳,强筋壮骨,二药配伍是治其本。炮姜炭、肉桂、麻黄、白芥子均为温热之品,其中姜炭、肉桂散寒温经,可发越阳气,以祛散寒邪;白芥子去皮里膜外之痰治其标,四药合用,能使血气宣通,且又使熟地、鹿角胶补而不腻,于补养之中,寓温通之义。甘草解毒,协合诸药,合奏湍阳补血,散寒祛痰之效,用于阴疽之证,犹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化阴凝而使阳和,故名“阳和汤”。

临床新用:除贴骨疽、流注、鹤膝风外还可用于脱疽(【fⅡ 栓闭塞性脉管炎)、淋巴结核、瘰疬、骨疽、久治不愈肺脓肿、滑膜肉瘤、坐骨神经痛、痹证、腋窝淋巴结核、胸壁结核、胸前疽、腋疽、四肢麻木、寒性腰痛、关节冷痛等及一切表面皮肤不变,肿硬聚结的阴寒证

运用特点:阳和汤证为素体阳虚,阴寒内盛,痰凝血滞,着于筋骨肌肤所致,除局部不红不热,漫肿酸痛之主症外,应以舌淡脉细,小便清长为使用要点。阴虚寒甚可加入附片温阳;寒湿凝滞较甚,可加细辛散寒通滞;肾虚寒斑腰痛,酸胀已久,动则稍减,夜尿较多,苔少质淡脉沉细,四肢逆冷,可加小茴、牛膝、续断、寄生等加强止痛通经之功。

使用注意:阳证或半阴半阳证不可使用;阴虚有热,红肿发热或破溃日久者禁用;方中麻黄、肉桂、炮姜起发越阳气作用而设,用量切不可过量;肝阳上亢(高血压)者忌用。

用于寒性疽瘤者,应坚持服用10~20剂,属恶性肿瘤久治不愈者,应连续服用1~2 年。久冶难愈的疽瘤属寒痰凝滞,迁延日久,气血渐衰,阴寒气血凝结,毒邪深伏,瘀血内阻投以阳和汤通滞温补以开腠里,温阳补虚以扶正祛邪消坚而收大效。

疽瘤日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虚之处,即是受邪之处,病因于血分者,仍必从血分而求之。阳和汤配伍精良,临床新用,疗效显著。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