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的内容
腧穴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它们分别是经穴、奇穴和阿是穴。
一、经 穴
凡归属于经脉的腧穴就是“经穴”。“经穴”指的是人体的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上的腧穴,所以又称为“十四经穴”。这些腧穴,是分布在十四经流注的路线上,是十四经脉经气汇聚、转输的部位,也包括各经脉、络脉之气互相交会、输注、分流的地方。这些腧穴,不仅可以反映本经脉及所属脏腑之病证,也可以反映本经脉所联络的其他经脉、脏腑之病证,同时又是针灸施治的部位。不仅具有治疗本经本脏病证的作用,也可以治疗与本经相关经络脏腑的病证。经穴是腧穴的主要部分,现有的361个经穴中,绝大部分是在晋代以前发现的,其中很多腧穴的归属经脉是在经络形成之后,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发现,逐渐补充起来的。这些经穴自发现以后,都是经过定位、定名,逐步由散在而形成系统。
二、奇 穴
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些腧穴,对某些病证有其特殊的治疗作用,以前称作“经外奇穴”。现在称作“经外穴”。例如头部的太阳穴可以治疗头痛,腰部的腰眼穴可以治疗腰痛等。奇穴的分布虽然比较分散,但与经络系统仍有密切的关系。如印堂穴与督脉,太阳穴与三焦经等即是。从历代有关针灸文献中可以看出,有好多经穴都是从经外奇穴纳人十四经的。例如《铜人针灸腧穴图经》增加了阳关、灵台、膏盲俞、青灵;《针灸资生经》增加了眉冲、督俞、气海俞、关元俞、风市;《医宗金鉴》增加了中枢、急脉等。
三、阿 是 穴
阿是穴又叫“压痛点”、“天应穴”,古代叫做“以痛为输”。它既无具体的名称,又无固定的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腧穴的。在开始的医疗实践中,因为还没有经络腧穴,治疗疾病时就是找压痛点。在寻找的当中,一旦找到了痛点,患者就会情不自禁地喊出“啊是”,于是人们就把这样找到的腧穴叫做“阿是穴”。
腧穴的命名
各类腧穴,除了阿是穴以外,每个腧穴都有自己的位置和名称。先人对腧穴的命名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方法的,并且也有一定的理论根据。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通过实践观察对身体的各个部位的腧穴进行归纳总结,再根据各个腧穴的客观存在的特异性,用各种方法加以命名,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5种命名方法:
一、比 拟 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把人和自然看成统一的整体,把人体看成是大自然的具体体现。当代学者把这种方法叫做取类比象的方法,对腧穴的命名广泛应用了这种方法。根据各个腧穴所在人体的部位、功能、作用、主治病症及施治反应等方面突出的特异性,用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等各种事物的特征,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性质和现象,进行类似的比较,依其相近似而命名腧穴。例如:昆仑、日月、伏兔、鹤顶、缺盆等。
二、象 形 法
这种命名法也属于取类比象的范畴。它是按照腧穴所在部位的突出特征,以及腧穴功能主治的突出特点,借助事物的外在形象来作腧穴命名的。此法多是借助于动物、植物、建筑物的外在形象来命名腧穴的。例如:鸠尾、鱼腰、耳门、内庭等等。
三、会 意 法
这种方法是以人的意识,即人的理解能力来认识事物的方法。用会意的方法,形象地代表腧穴的部位特征及其突出作用,来对腧穴命名。如用音律、神志、意、听、灵、鬼、魂、魄等。例如:少商、本神、魄户、听宫等等。
四、写 实 法
这种方法是以直接实录的方式,将腧穴的所在位置、功能作用、主治特点用作腧穴的命名的。它给人们的印象深刻,可以直截了当地掌握腧穴的位置、治疗特点。依此法命名的腧穴不在少数。例如:腕骨、膝阳关、肩贞、玉枕等等。
五、度 量 法
这种方法是以腧穴的位置的骨度、脉度以及特殊量取方法的数字来命名腧穴的。按实际操作方法看应属于写实法。此法多用于特殊奇穴的命名上,故单列此法。例如:四神聪、三角灸、三里、五里等等。
以上5种方法可以单独应用,也可见合并应用,它们是互相有联系的,不能以单一的概念来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