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配伍是指导针灸临床操作的医治策略, 是针 灸治疗的关键环节, 是影响针灸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气血经气相通的 8 个穴位, 针一穴可治疗两经以上疾病, 故治疗范围广, 疗效显著 , 《针灸指南 》 《针灸大全》 《针灸大成》 分别 记载八穴可治 213 症、 224 症、 244 症, 每穴单用就可治 疗多种病症, 通过腧穴配伍更可提高疗效和治疗范围。 在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中, 最常见的配穴方法是上 下两穴固定相配, 组成 4 对穴, 即内关配公孙, 外关配 足临泣, 后溪配申脉, 列缺配照海, 所治疾病涉及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骨伤科、 五官科、 急诊等多个学科, 为 历代医家所重视。文章重点将对八脉交会穴 4 组对穴 的配伍机制及临床应用情况加以论述总结。 1 八脉交会穴配伍机制进展 1. 1 内关 - 公孙配伍机制 文献研究发现, 目前对内 关 - 公孙配伍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治疗胃部疾病方 面: 电针内关、 公孙穴可提高胃溃疡大鼠血清 SOD 的 活性并促进胃窦前壁黏膜的修复 [1 ] , 发挥抗溃疡作用; 电针足三里配合内关 - 公孙配伍使用较单独电针足三 里能明显提高胃黏膜 EGF 含量和血清、 胃黏膜 NO 含 量 [2 ] , 起到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针刺公孙、 内关穴可 使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浆 NO 含量增加、 血浆 ET 含量降 低 [3 -4 ] 。此外还有研究学者发现沿皮浅刺内关、 公孙 穴可下调血浆 NOS、 ET -1、 Bax 蛋白的表达和上调 Bcl -2 蛋白的表达, 抑制细胞凋亡, 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从而改善脑梗塞大鼠的神经缺损体征 [5 -6 ] ; 从神经解 剖学角度, 内关、 公孙配伍应用, 可在数量上增多和节 段性分布上扩大相应的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阳性 标记细胞, 实现对胃等内脏调节作用 [7 ] 。 1. 2 外关 - 足临泣配伍机制 现有对外关、 足临泣配 伍治疗疾病的机制研究较少, 有学者研究发现针刺外 关、 足临泣等穴治疗偏头痛的机制可能与调节血中 PAF、 TXB2、 6 - 酮 - PGF1a 和血清镁含量有关 [8 -9 ] ; 此 外, 运用经颅多谱勒( TCD) 可以明确观测到针刺外关、 足临泣穴过程中可使大脑前动脉( ACA) 的血流速度加 快 [10 ] , 为解释针刺穴位产生治疗作用的机制提供依据。 1. 3 后溪 - 申脉配伍机制 现有文献资料对后溪、 申 脉配伍机制的研究亦很少, 且多与脑部功能活动有关。 研究表明后溪 - 申脉配伍的机制主要与增强脑内某些 中枢介质的代谢 [11 ] 、 激活某些脑区 [12 ] 、 改善大脑中动 脉血流速度及血管痉挛状态 [13 -14 ] 有关。1. 4 列缺 - 照海配伍机制 总结现有研究发现, 列缺 - 照海配伍机制主要局限于治疗咽喉部疾病方面。列 缺、 照海穴治疗慢性咽炎可能通过降低炎症因子 TNF - α 和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 ( VCAM - 1) 的水 平 [15 -16 ] , 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的调节, 从而发挥 抗炎作用。此外还有学者发现针刺列缺 - 照海对穴可 改变人体咽喉部温度, 为列缺 - 照海配伍治疗咽喉部 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17 ] 。 2 八脉交会穴配伍应用进展 2. 1 内关 - 公孙配伍应用 内关和公孙配伍源于 《席弘赋 》 : “肚疼须是公孙妙, 内关相应必然瘳” , 《杂 病穴法歌 》 : “腹痛公孙内关尔” 。内关、 公孙在针灸治 疗学上属于典型的对穴, 两穴配伍在临床应用上可起 到协同增效的作用。查阅中国知网、 万方、 维普数据库 发现, 公孙 - 内关常配伍应用治疗消化系统、 心脑血管 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疾病, 并且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方面应用最为广泛( 见表 1) 。如洪枫 [18 ] 电针双侧公 孙、 内关穴, 与对照组相比, 发现电针公孙、 内关穴能改 善患者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 调整胃肠节律; 张 玉红 [19 ] 针刺内关、 公孙为主治疗呃逆, 总有效率达 96. 5% 。此外, 针刺公孙、 内关为主腧穴在治疗糖尿病 性胃轻瘫、 不稳定性心绞痛等其他系统疾病亦有显著 疗效 [20 -21 ] 。 表 1 公外 - 内关配伍治疗疾病情况 系统 疾病 篇数 病种数 消化系统 呃逆 6 12 功能性消化不良 5 消化性溃疡 5 胃痛 3 术后胃瘫 3 慢性胃炎 1 神经性呕吐 1 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6 循环系统 心肌缺血 1 6 心率失常 1 原发性低血压 1 中风后吞咽障碍 1 中风语言不利 1 颈性眩晕 1 内分泌系统 糖尿病胃轻瘫 4 2 妊娠剧吐 1 生殖系统疾病 更年期综合征 3 2 痛经 2 其他系统 失眠 5 4 舌纵不收 2 其他 2 2. 2 外关 - 足临泣配伍应用 外关、 足临泣穴组的配 伍最早见于 《针灸聚英》 窦氏八法一节中, 至今仍是许 多疾病的主要用穴, 检索三大数据库发现, 外关 - 足临 泣常配伍使用治疗带状疱疹和各种痛证, 如头痛、 三叉 神经痛和坐骨神经痛等( 见表 2) 。如张焱等 [22 ] 针刺 外关、 足临泣等穴位, 并配合梅花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 疱疹; 余正辉 [23 ] 针刺足临泣、 外关, 并配合太阳、 角孙 穴治疗偏头痛; 张秀花等 [24 ] 针刺足临泣、 外关等穴治 疗三叉神经痛; 均取得确切疗效。 表 2 外关 - 足临泣配伍治疗疾病情况 系统 疾病 篇数 病种数 神经系统 偏头痛 5 4 三叉神经痛 2 带状疱疹 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1 循环系统 颈性眩晕 1 1 其他系统 痛证 1 3 口苦 1 耳聋 1 2. 3 后溪 - 申脉配伍应用 临床中, 后溪穴与申脉穴 作为对穴配合使用的情况十分常见 , 《八脉交会八穴 歌》 中 “后溪督脉内眦颈, 申脉阳跷络亦通” 一句提到 两穴联系, 两者临床中共同会合于目内眦、 颈, 故常配 伍应用治疗眼、 颈项、 腰、 肩等疾病( 见表 3) 。陈倚天 等 [25 ] 在传统选穴的基础上加用后溪、 申脉穴治疗颈型 颈椎病,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症状积分, 提高治疗疗效; 赵秀敏等 [26 ] 针刺后溪、 申脉为主治疗痉挛性斜颈, 总 有效率达 100% , 疗效显著。 表 3 后溪 - 申脉配伍治疗疾病情况 部位 疾病 篇数 病种数 眼 眶上神经痛 1 2 斜视 1 颈项 颈型颈椎病 1 4 颈性眩晕 1 痉挛性斜颈 1 落枕 1 脑、 脊髓、 脑血管 中风后遗症 3 3 急性脊髓损伤 2 痉挛型小儿脑瘫 1 腰 急性腰扭伤 2 1 其他 痛证 1 2 阳痿 1 2. 4 列缺 - 照海配伍应用 列缺为手太阴肺经之络 穴、 八脉交会穴, 通任脉; 照海为足少阴肾经腧穴, 八脉 交会穴, 通阴跷脉。列缺归于肺经、 照海归于肾经, 肺 属金, 肾属水, 金水相生, 二穴合用, 相辅相成, 共奏滋 阴降火、 补益肺肾之阴之功, 为五行相生关系理论在指 导针灸临床方面的具体应用。两者临床中共同会合于 胸、 肺、 膈、 喉咙, 故常配伍应用治疗咽炎、 声音嘶哑、 咳 嗽等疾病( 见表 4) 。孙远征等 [27 ] 观察针刺列缺、 照海 并配合药物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 结果总有效率 达 96. 7% ; 朱博畅等 [28 ] 针刺列缺、 照海为主治疗癔病 性失语、 声带麻痹和舌咽神经痛, 疗效确切。 表 4 列缺 - 照海配伍治疗疾病情况 部位 疾病 篇数 病种数 咽喉 慢性咽炎 5 3 声音嘶哑 4 舌咽神经痛 1 肺 咳嗽 1 3 肺炎 1 阻塞性睡眠呼吸综合征 1 脑血管、 脊髓 中风后遗症 2 2 小儿麻痹 1 颈 颈性眩晕 1 1 其他部位 更年期综合征 3 4 焦虑性神经症 1 痛证 1 戒烟 1 3 总结与讨论 八脉交会穴与八脉相会通, 此八穴既能治本经病, 又能治奇经病, 针一穴而可治两经病症, 临床上常上下 两穴配合应用, 更加扩大了治疗范围。中国知网 ( CNKI) 及 pubmed 数据库检索发现, 在现代临床应用 中, 内关、 公孙常配伍治疗多个系统疾病, 涉及 26 个病 种, 其中以呃逆、 功能性消化不良、 消化性溃疡等消化 系统疾病最为多见; 外关、 足临泣配伍则以治疗神经系 统疾病为主, 如偏头痛、 三叉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 经痛等; 后溪、 申脉临床中常配伍应用治疗眼、 颈项等 疾病, 如颈型颈椎病、 落枕、 痉挛性斜颈、 眶上神经痛 等; 列缺、 照海配伍则可治疗以咽喉、 肺部疾病等为主 的 13 种疾病, 慢性咽炎、 声音嘶哑是其最常见的临床 适应症。纵观古今, 八脉交会穴两两配伍可治疗多学 科、 多系统疾病, 治疗病种多样, 充分体现了中医针灸 “异病同治” 的特色。近年来, 八脉交会穴配伍机制的 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绝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 对某些物质、 某些部位和某些路径的研究层面, 多以传 统的实验研究手段从单一通路或“靶点” 的层面进行 探索, 这与针灸多途径、 多环节、 多层次、 多靶点的整体 性调节作用并不吻合, 尚不能阐明腧穴配伍“异病同 治” 的科学基础, 因此, 积极探索符合腧穴配伍复杂特 征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近 20 多年来以复杂适 应系统理论为代表的复杂性系统科学的蓬勃发展, 为 中医针灸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研究方法。有学者将复杂 网络方法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29 ] , 分析中医学基本规 律、 方药 - 证候 - 治法间关系、 中药复方药物的配伍规 律、 机制等, 取得重要突破。针灸学的辨证论治、 腧穴 配伍和天、 地、 人信息的综合利用和考虑都具有复杂科 学的特性, 借鉴复杂网络在中医药的应用经验, 将其用 于针灸领域, 或许是研究腧穴配伍机制的极具开创性 的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 1] 马杭琨, 李天娇, 崔良慧, 等. 电针公孙和内关穴对胃溃疡大鼠血 清 SOD 及胃窦前壁黏膜影响的实验研究[J] . 针灸临床杂志, 2012, 28( 5) : 53 -55. [ 2] 王灵, 彭楚湘, 周国平, 等. 电针足三里与内关公孙不同配伍对胃 黏膜损伤大鼠 NO、 EGF 的影响[J] . 中医药学刊, 2006, 24( 11) : 2051 -2052. [ 3] 罗海鸥, 唐勇, 蒲艺, 等. 不同穴位配伍针刺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血 浆一氧化氮的影响[ J] .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2003, 15( 1) : 16 -17. [ 4] 罗海鸥, 唐勇, 蒲艺, 等. 不同穴位配伍针刺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血 浆内皮素的影响[ J] . 新中医, 2003, 35( 5) : 51 -52. [ 5] 范郁山, 赵彩娇, 黄尉, 等. 沿皮浅刺内关公孙穴对脑梗塞大鼠 Bcl -2、 Bax 的影响[ J] . 辽宁中医杂志, 2010, 37( 7) : 1390 -1393. [ 6] 范郁山, 赵彩娇, 黄尉, 等. 浅刺针法对脑梗塞大鼠血浆 NOS、 ET -1 的影响[ J] . 陕西中医, 2010, 31( 4) : 498 -500. [ 7] 林锓武, 陈以国, 蔡定芳. 内关、 公孙配伍相关性的神经解剖学研 究[ J] . 上海针灸杂志, 1999, 18( 6) : 25 -28. [ 8] 孙忠人, 吴燕璟, 王薇.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生化学机制研究 [ J] . 上海针灸杂志, 2002, 21( 1) : 16 -17. [ 9] 陈邦国. 针刺治疗偏头痛对血清镁的影响[J] . 江西中医药, 1999, 30( 1) : 41. 【作者】 邹金芯; 潘兴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