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天的种植时间于清明至谷雨间种植。 田间管理: 种植巴戟一般较粗放,管理多结合间种作物进行。无沦是根头繁殖还是扦插繁殖,均需经常保持田间湿润,以利成活,待成活后可少浇水,但雨后注意排水。早春时勤除杂草。巴戟天喜肥,种后次年春天每亩施土杂肥1500公斤,开沟施于行间。 也可施用硫酸铵10公斤~5公斤与混以过磷酸钙20公斤。若枝条过多过旺,可剪去一部分,只留3条~5条主蔓即可。因为枝条多了,开花结果消耗养分,影响根块生长。冬季宜培土过冬,来年则茎生长多而茂盛。并须禁止放牧,防止牲畜为害。 扩展资料 巴戟天肉质根不定位肠状缢缩,根肉略紫红色,干后紫蓝色;嫩枝被长短不一粗毛,后脱落变粗糙,老枝无毛,具棱,棕色或蓝黑色。叶薄或稍厚,纸质,干后棕色,长圆形,卵状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6~13厘米,宽3~6厘米,顶端急尖或具小短尖,基部纯、圆或楔形,边全缘。 有时具稀疏短缘毛,上面初时被稀疏、紧贴长粗毛,后变无毛,中脉线状隆起,多少被刺状硬毛或弯毛,下面无毛或中脉处被疏短粗毛;侧脉每边(4~)5~7条,弯拱向上,在边缘或近边缘处相联接,网脉明显或不明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巴戟天 巴戟天有哪些特性?形态特征 巴戟天是缠绕藤本。叶对生,膜质,长圆形,先端尖,背脉及叶柄被短粗毛;托叶干膜质。花序头状,有花2~10朵,生于小枝端或排成伞形花序,花梗被毛;萼管半球形,先端不规则齿裂;花冠白色,喉部收缩,4裂;雄蕊4,花丝短;子房下位,4室,花柱细短,2深裂。聚花果常单个,近球形,每室一种子。花期4~6月,果期7~11月。 生于山谷、溪边或林下。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也有栽培。 性状特点 本种为扁圆柱形,略弯曲,长短不等,直径0.5~2厘米。表面灰黄色或暗灰色,具纵纹及横裂纹,有的皮部横向断离露出木部;质韧,断面皮部厚,紫色或淡紫色,易与木部剥离;木部坚硬,黄棕色或黄白色,直径1~5毫米。无臭,味甘而微涩。 叶绿素 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是一类含脂的色素家族,位于类囊体膜。叶绿素吸收大部分的红光和紫光但反射绿光,所以叶绿素呈现绿色,它在光合作用的光吸收中起核心作用。叶绿素为镁卟啉化合物,包括叶绿素a、b、c、d、f以及原叶绿素和细菌叶绿素等。叶绿素不很稳定,光、酸、碱、氧、氧化剂等都会使其分解。酸性条件下,叶绿素分子很容易失去卟啉环中的镁成为去镁叶绿素。叶绿素有造血、提供维生素、解毒、抗病等多种用途。 巴戟三蒸三晒要蒸几分钟?约半小时。 巴戟天又名巴戟、鸡肠风。载《神农本草经》。系茜革科植物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的干燥根。全年均可采挖,洗净泥土,除去须根,晒至六七成干,捶扁,干燥;或先蒸约半小时后,再捶扁,干燥。 【炮制方法】1.巴戟天(巴戟肉):《肘后备急方》:“去心。”《本草经集注》:“捶破。”《太平圣惠方》:“去苗。”《局方》:“锉。”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置蒸制容器内蒸透,趁热除去木心,或用水润透后除去木心,切段,干燥。2.制巴戟天:《仁术便览》:“甘草汤浸去心。”《景岳全书》:“甘草汤炒。”《先醒斋广笔记》:“甘草汁煮,去骨。”现行,取净甘草捣碎,加水(约1:5量)煎汤两次,去渣,合并两次煎液。取甘草煎液与净巴戟天,同置锅内,用文火煮透并使甘草液基本煮干为度,取出,趁热抽去木心,切段,干燥。巴戟天每100kg,用甘草6kg,煎汤约50kg。3.酒巴戟天:《博济方》:“去心,用无灰酒煮五七沸以来,却晒。”《圣济总录》:“先去心,以酒浸一夜,锉焙干。”《瑞竹堂经验方》:“剥肉,酒浸,妙干。”《普济方》:“酒浸一宿去皮心。”《医宗说约》:“去骨,酒洗。”《玉楸药解》:“去梗,酒浸,蒸晒。现行,将巴戟天段与黄酒拌匀,闷润至酒尽时,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呈黄色为度,取出,放凉。巴戟天段每100kg,用黄酒12kg。4.盐巴戟天:《局方》:“盐汤浸,打去心。”《医学入门》:“盐水煮,去心。”《寿世保元》:“盐水泡,去心。”现行,取净巴戟段,用盐水拌匀,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干。或取净巴戟,用盐水拌匀,蒸软,除去木心,切段,干燥。巴戟天每100kg,用食盐2k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