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周岱翰,当代中医肿瘤学家。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肿瘤研究所长,首席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导师,全国名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担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名誉主任委员。2010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并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1年获全国百名“郭春园式好医师”称号。
周岱翰教授是中医肿瘤学科构建者
教授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从事中医药防治癌症的学者,他出身医学世家,1960年考入广州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前身),1966年毕业后在基层用中草药治疗恶性肿瘤颇有心得。1976年调入广州中医药学院任教并总结名老中医经验,有机会接触、总结古代医籍及全国各地中医治癌资料。1978年开始筹建广州中医学院肿瘤研究室。1987年创建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医科研并举,2013年由四个临床科室、一个教研室、一个实验室组成的肿瘤中心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13年成立广州中医药大学肿瘤研究所任所长,引进世界遗传药理学权威周宏灏院士团队设立院士工作站,并与药物研发企业开展产学研科技转化创新工作。终身执着于教学工作,1982年在本省和大学自编教材开办中医肿瘤专科班及选修课,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乐。2005年在开全国高等院校之先河、率先开办中医肿瘤本科教育,相继设立独立的中医肿瘤博士点、博士后工作站。2008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设立“周岱翰优秀博士论文奖”,激励贫困学生完成学业。2014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创立“中医肿瘤卓越班”为中医肿瘤学培养后备人才。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博士后和博士生30名;基于其学术造诣和临床经验,连续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第三、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6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在五十年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对中医肿瘤学科发展颇有建树,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从事中医药治癌、中西医结合抗肿瘤临床探讨和开设中医肿瘤学课程的学者之一,构建中医肿瘤学科。平素勤于耕耘,学识衷中参西,提出肿瘤辨证施治规范的形成始于《伤寒杂病论》,其六经、八法为临床的绳墨,治学师古不泥,首倡肿瘤放疗后的“放射病”按“热毒”论,拓展了温病学说的内涵,在国内提出了中医治癌“带瘤生存”的理念,以利于延长生存时间,促进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合理化与人性化治疗。擅长治疗肝癌、肺癌、肠癌等晚期恶性肿瘤,并研制鹤蟾片、清金得生片等治疗肺癌。在上世纪70年代起发表中医治癌文章,80年代后出版学术专著,包括《肿瘤治验集要》、《中医肿瘤食疗学》、《临床中医肿瘤学》、《中医肿瘤学》等12部,连续担任国家教育部“十一五” 规划教材《中医肿瘤学》主编、“十二五”本科规划教材《中医肿瘤学》主编。担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新中医》、《中医杂志》、《中国肿瘤临床》、《癌症》等多家杂志的编委。从1986年主持 “鹤蟾片治疗肺癌的研究”获全国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等奖后,承担国家“八五”、“十五”、“十一五”各项科技攻关课题,开展前瞻、随机、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明中医治肺癌能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多次荣获大学、省中医局、中华中医药学会等多项奖励。由于治疗肺癌的突出成就,2010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第一作者),教育部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并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1年获全国百名“郭春园式好医师”称号。周教授弘扬中医学术不遗余力,1979年成为国内首批赴香港讲学的中医师。多次应邀外出访问或讲学,遍及港澳台、东南亚、欧洲、澳洲、日韩及美加等国,如以主办方在夏威夷召开“中西医肿瘤学协同作用”国际研讨会;任大会主席在香港医管局召开“第一届粤港澳肿瘤大会(2003)”;邀请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替代医学办公室主任访华,促成2006年NCI邀请国内学者赴美讲学,为中医肿瘤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周岱翰教授是岭南肿瘤学术流派的创立者
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根植于岭南医学的土壤,是岭南医学流派的重要分支。受广东省名老中医周子容、关济民影响学术,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源于上世纪70年代周岱翰教授对抗癌中草药的研究,此后经过40年的发展,涉及中医肿瘤基础理论、四诊、病因病机、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中药制剂、中西医结合抗癌机理、姑息治疗、精准治疗、疗效评价等研究,逐步形成具有中医药学特色与优势、岭南医学人文特点、以“带瘤生存”为治疗新理念的,具有代表性人物、观点著作的中医肿瘤学术流,是当代中医学术流派在岭南地区的创新成果。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发展遵循岭南地域、气候、体质及岭南药物的特点,是岭南医学流派在实践中对《黄帝内经》“三因制宜”理论继承与发展的生动实例,其中对鼻咽癌、原性性肝癌、肺癌、大肠癌等肿瘤的认识与诊疗颇具代表性,在理论与临床经验中凝炼出独具岭南中医特色的学术思想,师古不泥,继承创新,经反复验证升华为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通过推广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诊疗技术,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形成了重视“先天与后天”,即重健脾补肾寓攻于补、治晚期癌瘤虚中求实的治疗特色,善用南药并研发系列方剂, “中西汇通”,为晚期癌瘤的治疗开拓了一条新路。现有1名国家级学术传承指导老师,2名省级学术传承指导老师,1名杏林英才培养对象指导老师;3名国家级学术继承人,4名省级学术继承人,3名杏林英才培养对象。建立了一支岭南学术底蕴深厚,诊治技术岭南特色鲜明,中医肿瘤学术影响广泛的岭南中医肿瘤流派学术团队,肿瘤中心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肝癌协作组组长单位。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倡导带瘤生存理念,拓展中医肿瘤学的四诊内涵,提出中医肿瘤学的辨证施治规范始于《伤寒杂病论》,提出肺癌辨证分型标准,确立益气除痰法为肺癌中医治法,拓展了“扶脾即所以保肺”学说。首倡放射反应和放射损害属“火邪”、“热毒”论,发展温病学说。引入肿瘤姑息治疗、精准医疗理念,促进了岭南地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发展,探索建立“实体瘤的中医肿瘤疗效评定标准”。挖掘岭南饮食文化,出版国内首部《中医肿瘤食疗学》。重视人才培养,主编教育部首部规划教材《中医肿瘤学》。科研成果获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丰富岭南中医药学、岭南中医学术流派做出一定贡献,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学术影响力、辐射力在同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
周岱翰作为大学首席教授、知名学者,“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他常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寄语后学。他淡泊名利,因材施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广东省、国内及港澳台、东南亚等地区培养了大量研究生、中医肿瘤学术骨干,是当代中医肿瘤学术领军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