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岱翰,当代中医肿瘤学家。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肿瘤研究所长,首席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导师,全国名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担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名誉主任委员。2010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并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1年获全国百名“郭春园式好医师”称号。
周教授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致力于将中医药治疗肿瘤作为毕生研究的方向。他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高度,医教研相互促近,始终坚持立足于临床开展科研工作,以科研促中医肿瘤学科发展。周教授在科研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研究方向从肺癌、原发性肝癌等攸关民生的重大疾病和重点病种入手,紧紧抓住临床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作为开展研究的突破点。他总结数十年临床经验,提出了“益气除痰法(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保肝抑瘤治疗原发性肝癌”等一系列临床验证有效的治则治法,并以此为研究方向开展科研工作,以科研促进临床经验总结与疗效提高。在科研项目申报上坚持“取法乎上”,瞄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支撑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重点项目进行科研布局,同时又“不废其下”,积极开展省部级以下课题研究以进行科研基础的积累。先后主持“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十一五”科技部支撑计划等项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展临床基础和实验基础研究,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基金资助。周教授及其团队研制的鹤蟾片获国家重大科技乙等奖。
参与主持的“八·五”攻关项目“中医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1998年获广东省中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国家 “十·五” 攻关课题“益气除痰法提高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中位生存期的治疗方案研究” 显示了中医药在生存期、生存质量以及体力状况、体重、免疫功能、成本一效果等方面,均有较好的临床受益。该项目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承担“十一·五”研究老年肺癌中医药治疗。研制的鹤蟾片已大批量投产,清金得生片获专利保护。以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脾虚痰湿型为研究突破点,通 过 构 建 脾 虚 痰 湿 型 肺 癌 肿 瘤 相关消减 cDNA文库及基因表达谱分析表明,该证型在基因表达及分布特征等方面具有相对特异性。从分子水平进一步深入探索肺癌证本质,乃至分子分型研究。周岱翰教授“益气除痰法延长非小细胞肺癌中位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的系列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2009年度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度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周教授及其团队研制的鹤蟾片获国家重大科技乙等奖。
周教授对《易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深有体会,指出中医肿瘤学术体系必须在继承中创新,20年前提出“带瘤生存”的观念,重视生存质量,建立中医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探索如何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中国模式。周教授依据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居民重视食疗养生等特点,特别提倡研究肿瘤食疗,提出“土健以灌四旁,论治不忘补中”的学术思想, 涉猎古籍,深入病家,博采众方,强调辨证配膳,出版了国内第一部中医肿瘤食疗专著《癌症的中医饮食调养》,开创了中医肿瘤食疗学的先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中医肿瘤学术体系。周教授从医数十年来,“精勤不倦,大医精诚”,对中医经典胸有成竹,对医学进展紧密追踪,与时俱进地汲取现代医学新技术、新观点为中医肿瘤学所用,注重现代医学实验与中医肿瘤临床结合进行研究。如与国内相关专家合作,率先对肺癌的证候实质进行研究,完成了脾虚痰湿型肺癌肿瘤相关消减cDNA文库的建立,此文库的成功构建,对中医肺癌证候的实质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肝癌肝移植是新的医学手段,中医古书无任何记载,器官移植后辨证论治面临免疫排斥这些新的问题。周教授通过总结器官移植后病人的舌脉证候和病机,提出供体器官植入受体在本质上等同“外邪入侵机体”,人体的“正气”驱邪功能就产生一系列的应答(排斥反应),机体正邪交争表现为湿浊、热毒乃至神昏的证候,西医使用抗排斥药后,抑制、扰乱了机体原有“正气”的驱邪功能,治疗思路是益气解毒来疏导、协调脏腑经络功能以逐渐“同化”、接受供体器官,即重建使用抗排斥药后人体机能,从低级平衡达到新的平衡(阴平阳秘)。对于移植后复发、转移患者,应用于临床亦不乏有长期生存患者,成为运用中医传统理论解决医学新问题的生动实例。
与时俱进,最近探索中医药治癌特色优势的表观遗传学基础,提出辨证论治选药可作为表观遗传调控剂治疗肿瘤的新观点。人类基因组学得研究逐渐揭开肿瘤的神秘面纱,肿瘤是机制复杂的全身性疾病,其发生由遗传变异和表观遗传调控共同作用。人类基因组早期研究着重遗传基因变异和功能解读,逐渐发现附着于基因上的化合物,它们能调控基因的活动,如基因的表达,称为表观遗传变化。DNA是生命诞生和维系的遗传基因代码,表观遗传学是指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通过化学修饰的作用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改变细胞乃至个体表型的可遗传性基因调节方式,其分子作用基础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甲基化或乙酰化、染色体重构蛋白结合、小分子RNA表达等多个层次。遗传变异和表观遗传调控共同决定肿瘤的异质性、可塑性、干细胞样机免疫逃逸等,是肿瘤耐药、转移和复发的重要原因。有感于2015年初英国《自然》杂志及其科学家联盟公布了第一张表观基因组综合图谱,思深悟彻中医经典,《内经·宝命全形论》谓:“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内经·上古天真论》:“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因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指出人生活在自然界(天地间)的外环境,人体本身受生活方式(作息、饮食等)的内环境,皆必须保持动态平衡才不会生病,2千年前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精辟论述,与当前人类表观遗传学对基因-环境-生活方式引起多种疾病的研究进展,起到相互印证的作用。表观基因组的研究随着检测技术的层层深入已进入提速阶段,相关标记物可用于诊断和疗效评估,表观遗传调控类似物如DNA去甲基化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逐渐应用于临床。所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及“十一五”可技支撑计划“老年非小细胞肺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的前瞻性对照临床研究发现,以益气除痰方为主的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可延长患者中位生存期,并改善症状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早期研究表明益气除痰方能明显减少Lewis肺癌小鼠模型的肺转移灶,下调小鼠肺癌组织18个蛋白质的表达,其中以GRP78和vimentin下降最明显,提示益气除痰方可能通过下降GRP78表达、抑制EMT过程从而抑制肿瘤的转移。中医治癌有悠久的历史和可靠的疗效为佐证,中医的阴阳学说、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等理论博大精深,蕴含复杂的生命密码,通过宏观辨证可以调控精细的微观世界,回首既往论文对肿瘤细胞层面和机体内在环境关联研究较少,有目的地设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随访和研究一批中医辨证论治后带瘤生存的病例,检测表观遗传变化,评估和总结用药特点,中药可以作为表观遗传调控剂治疗肿瘤的转移和复发,获得好的生活质量和长的生存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