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晓春 南京中医药大学
说起鲁迅,大家都不会陌生,他的文章曾出现在很多人的语文课本中。他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又把砖头抛到隔壁家的不羁顽童,也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族斗士。不过说起鲁迅对中医的态度,现代很多人给他贴上了“中医黑”的标签,这其中有误解,也有时代原因。今天我们就浅析一下其中原委。
鲁迅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病重,期间一直是找中医给调治的。先请来城里一位名医,诊金一元四角,隔日看一次病,这在鲁迅生活的年代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抛却这点不说,那大夫开的方子中药引也是很难寻的,诸如经霜三年的甘蔗、去河边现挖的芦根等,折腾来折腾去却毫无效验。于是这位大夫又将鲁迅的父亲推给一位叫陈莲河的中医诊治。这位名医的诊金同样奇贵,药引也更离奇,某次开方后竟然要取蟋蟀一对作引子,还要求是原配的。对于这件事,鲁迅曾调侃道:“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如此折腾一番之后,父亲的病毫无起色,陈莲河又说:“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怨愆……这也许是前世的事……”,最终父亲的病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医治。这段亲眼所见的“庸医误人”的经历,让鲁迅对中医好感全无,有点“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意思。
鲁迅后来曾说他对中医的不信,除却庸医耽误了父亲的病之外,也夹杂着切肤之痛的私怨,这私怨便是因他牙痛而起。鲁迅自称从小就是“牙痛党”之一,因那时没有西医,《验方新编》是唯一的救星,可惜验方不验,屡试不效。于是他放弃自疗,转而去看中医,结果吃了汤药无效,大夫也束手无策,只说此病难治。这时家里有一长辈斥责他“不自爱”才生这病,鲁迅当时不清楚长辈在说什么,后来看中医药书籍才知道,在中医看来牙齿属肾,牙损的原因是肾亏。鲁迅自己也说不清是被长辈诬陷了,还是被中医理论连累了,心里莫名不爽,开始憎恶中医。后来鲁迅去日本留学看牙医,只花两元的医药费,用了一个小时便治好了。
父亲生病遇昏庸中医,自己牙疼被长辈乱用中医理论加以污蔑,再加上西医牙科速治速效,让鲁迅对中医失去了信任,对西医却大有好感。除了上述个人原因外,鲁迅不信任中医也有时代大背景在推波助澜。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自认为身上肩负着废旧立新,与封建、愚昧、落后的一切作斗争的使命,通过不断呐喊,可以使中华民族迎来文化新方向。新旧文化互相冲击的时代,不只鲁迅表达过对中医的反对,胡适、郭沫若等人也曾公开发表过反中医言论,甚至梁启超早年在协和医院被西医手术割错了肾,还怕大家对初入中国的西医产生惧怕而发文替西医辩解。那个时代,甚至有人提出要废除汉字,鲁迅、陈独秀、瞿秋白等人均是废汉字的倡导者,这段历史让人后怕。
深究其中原因,他们反对的应该不是中医或者汉字,而是以中医、汉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只是在这个过程中犯了“一刀切”的错误,让中医、汉字等成了被抨击的靶子,差点因噎废食。所谓“不破不立”,知识分子要宣扬西方的“科学”与“民主”并没有错,但对于传统文化需要加以思辨。中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医疗实践探索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不光要继承,还要肩负起发扬光大的重任。(崔晓春)</div>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有不少关于养生方面的诗作,我们不妨细品其中之味。
白居易曾在《眼暗》一诗中写道:“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千药万方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因读书伤眼,他提倡闭目休息以保护眼睛。白居易《逸老》一诗云:“白日浸浸下,青天高浩浩。人生在其中,适时即为好。”白居易将一生中少壮与衰老,比作一天中的劳与逸,认为人累了就必须休息,既然衰老是不可避免的,那就顺应自然规律、注意保养。
白居易非常重视气功养生,在《负冬日》就提及气功养生法。他认为气功其实就是闭目静坐,用呼吸节奏来调养身体,以达到养生健身的目的。所以一到冬季,白居易就“负暄闭目坐”,结果便是“初似饮醇醪,又如蜇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
白居易在被贬作江州司马时,在庐山香炉峰下结茅舍,政务之余常来此栖居。那里岩石清流,松柏翠竹,风岚烟霞,鸟兽时聚,茅屋旁有飞泉溅玉,小院里有白莲净池,恰如“倦鸟得茂树,涸鱼返清源”。如此纵情于山水之间,实在是修养身心的好方法! (山东 赵永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