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气与针灸、气功及芳香疗法的相关性探讨 气一直是中医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 早在 《黄帝 内经》中就有百病皆生于气的说法, 可见气对于人体 的生命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气机理论是中医 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医学从动态角度出发, 对人体生命活动和脏腑功能特性的高度概括, 并有 效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用药 [1] 。 随着现代社会竞 争日益激烈, 人们受到的压力日益加重, 使很多人都 处在一种亚健康或疾病状态, 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针灸、 气功及芳香疗法在我国均有悠久的历史, 在治 未病及临床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越来越受到重 视。 本文在气机理论基础上, 就中医之气与三者之间 的相关性进行探讨。 气的运动及作用 从《素问·宝命全形论》之言, “人以天地之气 生, 四时之法成” , 可知气是人体生命的来源。 又从 《素问·六节藏象论》 之言 “天食人以五气, 地食人 以五味。 五气入鼻, 藏于心肺, 上使五色修明, 音声能 彰。 五味入口, 藏于肠胃, 味有所藏, 以养五气。 气和 而生, 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 , 可知气亦是维持人体生 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能量基础 [2] 。 气可分为先天之气 与后天之气。 先天之气指肾中精气——元气, 也称真 气; 后天之气有营气、 卫气、 宗气等。 1. 气的运动形式 升降出入, 是人体气机的基 本运动形式, 是脏腑经络、 阴阳气血运动的基本过 程。 人体气机升降出入最终形成一种圆运动, 其运转 之枢机在于后天脾胃的升降, 驱动枢机运转的源动 力在于先天心肾相交丛生 [3] 。 脾和胃同居中焦, 一阴 一阳, 一脏一腑, 互为表里。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主 运化, 主统血, 主肌肉四肢; 胃为水谷之海, 主受纳 腐熟水谷, 二者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 吸收与转输。 胃强脾健, 则水谷气盛, 气机畅和, 先天得养, 后天 得济, 故称之为 “后天之本” 。 正因为有脾的升清和 胃的降浊作用, 才维持了人体的生命活动。 因此, 在 全身气机升降中, 脾胃气机是其枢纽。 而先天心肾为 母, 后天脾胃为子, 先天心肾为后天脾胃之本, 先天 心肾少火之炫耀为后天脾胃正常运转的前提。 故先 天心肾相交是驱动人体圆运动的源动力。 2. 气的作用 气具有推动、 固摄、 气化、 防御及 营养等作用 [4] 。 气机运行失常是导致多种病症的基 本病理变化, 故有 “气机不利则变生百病” 之说。 气 机不利会导致脏腑关系失调、 功能失常, 引起病理障 碍, 产生一系列病症 [5] 。 气运动流通有序, 脏腑才能 维持正常的功能活动。 中医学认为每个脏腑都存在 气机的升降出入, 一旦气机不利, 则脏腑器官就要产 生病变。 正如《素问· 六微旨大论》 所云: “出入废则 神机化灭, 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 所以, 气机正常的 升降出入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所在 [6] 。 有学者认 为 [7] , 气与现代生命科学中的神经有相似之处, 能统 摄、 主持人整个机体的功能。 也有学者从现代分子生 物学的角度论述了气与基因的关系, 并初步认为, 二 者具有统一性 [8] 。 气与针灸疗法的相关性 针灸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范畴, 在我国有数 千年历史, 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是一种操作简 便、 费用低廉、 专病疗效显著的治疗手段。 针灸主要通过调理气血以达到扶正祛邪、 治疗 疾病的目的, 其关键在于是否得气 [9] 。 所谓得气是指 针刺穴位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即毫针刺入腧穴一定 深度后, 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 使针刺部位获 得经气感应, 古称 “气至” , 近称 “针感” [10] 。 当这种 得经气感产生时, 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 感觉; 同时, 患者也会在穴位下出现相应的酸、 麻、 胀、 重等感觉。 正如《标幽赋》中所说: “轻滑慢而 未来, 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 如鱼吞钩饵之浮 沉; 气未至也, 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 得气与否同针灸的临床疗效关系甚密。 《灵 枢 · 九针十二原》 中说: “刺之要, 气至而有效” 。 《标 幽赋》说: “气速至而效速, 气迟至而不治” 。 都说明 针灸必须得气, 得气与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11] 。 并且 得气的快慢同疗效及疾病的预后也有密切的关系。 《针灸大成》 总结这种针灸治疗规律为: “针若得气 速, 则病易痊而效亦速也; 若气来迟, 则病难愈而有 不治之忧” 。 从中医学的理论来认识, 针刺得气速是 人体内正气充沛的表现。 正气充足, 机体的生理功能 和抗病能力都比较强, 针刺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效应 也较大, 所以容易消除致病因素, 使疾病获得痊愈。 如果针刺得气迟, 表明人体内正气衰微, 机体生理功 能和抗病能力低下 , 针刺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效应则 较差, 所以疾病就难于痊愈, 预后也就不良。 气与气功疗法的相关性 气功就是在气具有自动升降出入这一根本运动 特性的基础上, 通过外力按摩、 意识引导、 肢体导引 和呼吸调节等形式影响气的升降出入, 从而起到治 病健身作用的一种方法 [12] 。 气功疗法作为传统中医 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缓解疼痛、 减少紧张、 增 加吞噬细胞活动、 改善心肺功能、 改善视力、 影响血 液生化指标等功能 [13] , 可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双 重作用。 《金丹四百字》中说: “炼气者, 炼元气, 非口鼻 呼吸之气” 。 《中华气功发展史》认为, 气功是人们通 过调息、 调心、 调身, 促使在人体内产生 “真气” , 从 而达到调节阴阳, 保持体内各个器官、 各种功能的 平衡, 发挥保健和祛病延年的作用。 《黄帝内经》将 元气也称为真气, 因此, 可认为气功修炼的主体为元 气。 气功学也非常重视调理气机, 对气进行导引和调 控, 所以又将导引行气称为气功 [14] 。 《千金要方 ·养 性》说道: “气息得理, 即百病不生” 。 对气的导引和 调控应遵循气在人体中的运行规律, 即升降出入。 导 引气的形式可归纳为3种, 以形引气、 以意引气和以音 引气 [15] 。 以形引气指通过形体动作引动人体内气的 流动, 即 “引体令柔, 导气令和” , 所谓 “气随庄动” 。 以意引气指运用意念主动地直接导引气机使之发生 变化, 正所谓 “意到则气到” 。 以音引气是通过发音 引动体内气机的变化, 不同的发音可引起人体气机 升降开合的不同变化。 气与气功的关系可总结为 “行 气做功” 。 气与芳香疗法的相关性 芳香疗法是指将气味芳香的药物制成适当的剂 型, 通过内服或外用, 将植物的芳香物质吸入体内, 发挥芳香物质所具有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作用, 用 于减轻、 预防或治疗人体某些疾病的治疗方法 [16] 。 研究发现, 具有改善记忆和情绪 [17-18] 、 缓解精神压 力 [19] 、 改善高血压 [20] 、 止痛 [21-22] 及抗菌消炎 [23] 等作 用, 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气机理论认为, 人的生理在于正常气化, 病理则 反映气机失常, 治则在于调气, 通过活跃气的运行、 疏通气机, 恢复阴阳二气的动态平衡, 从而消除脏腑 功能障碍, 修复因病症而受损的组织, 恢复和改善脏 腑组织的生理功能。 《黄帝内经》认为, 世间万物本 原于气, 气聚则有形。 药物亦为气聚合而成, 而这种 蕴含的内在之气, 是药食发挥作用的根本所在。 气味 作为药物的偏性, 其升降浮沉特性与人体内之气升 降出入的运动形式相应。 其治疗疾病的过程是以药 物之气味改善人体气化状态的过程, 从而实现纠正 偏盛偏衰的目的 [24] 。 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就有对香气治病的 论述: “香者, 气之正, 正气盛则除邪辟秽也” , 说明 芳香植物的清正之气, 可以起到匡扶正气、 祛除浊气 的作用 [25] 。 从中药中提取的挥发油气味芳香, 具有行 气活血、 化湿和中、 开窍醒神等功效。 可以利用挥发 油的阴阳偏性, “以偏纠偏” , 来纠正机体的阴阳失 调状态, 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 达到治 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而 挥发油大多具有芳香走窜、 疏理气机的作用, 可以辅 助经络系统运行气血、 营养全身、 抵御外邪等。 挥发 油中的芳香分子通过皮肤吸收进入经络系统后, 依 赖经络的传注输送, 以多种循行方式和路径, 通达 于各个脏腑器官, 传递给机体积极愉悦的能量信息, 调和心智, 从而借助自然之能量平衡身、 心、 灵、 气, 获得健康 [26] 。 脐疗是药物施于脐部, 药之气味随气 入血, 又由经穴传达于内脏, 由血脉运行而布散于全 身, 从而纠正五脏六腑的病理状态。 香敷法和芳香按 摩, 通过体表经络脑穴等途径作用于全身, 从而提高 人体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使人的生理与心理发生变 化, 产生迅速而良好的生理效应, 起到平衡气血、 防 治疾病的作用 [16] 。 针灸、气功及芳香疗法与气的相关性 根据前文所述, 针灸通过针刺得气而调经气, 从 而达到疏通气机、 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功通过调身、 调心、 调息等形式影响气的升降出入, 从而起到治病 健身的作用; 芳香疗法是以药物的芳香之气匡扶正 气、 疏理气机, 从而修复脏腑病变, 起到治疗疾病的 作用。 虽然3种疗法的治疗途径不同, 但其最终目的 相同, 都是以一定的方式影响人体气的升降出入, 改 善气机失常, 恢复阴阳二气的动态平衡。 本文在黄元 御气机升降图的基础上, 绘制了针灸、 气功及芳香疗 法与人体气机运动的关联示意图, 见图1。 调身、调心、调息 ![]() 图1 针灸、 气功及芳香疗法与人体气机运动关联示意图 小结 综上所述, 针灸、 气功及芳香疗法均与中医之气有一定的相关性, 并且针灸得气在现代临床中已 有广泛应用, 作为判断治疗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但如何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来评价气, 目前仍无统一 定论。 现代医学对针灸得气的评价方法主要有量表评 价及脑功能成像技术。 相较于量表评价, 脑功能成 像技术由于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相对成熟, 评价结 果更加直观可靠, 是目前主流的研究方法。 研究表 明, 在气功疗法中, 气功师发放外气的主要成分是一 种分布在太赫兹波段的电磁波, 根据气功师功能强 度不同, 所发之气的太赫兹波强度也不同 [27] , 其机 制可能是通过发放外气影响受功者的中枢神经系统 而达到治病目的 [28] 。 芳香疗法的作用机制是香气分 子吸入鼻腔后, 作用于鼻腔上部受体细胞组成的鼻 上皮, 作用至大脑的嗅觉, 促使神经化学物质的释 放, 再由大脑中枢神经发出指令, 去控制和平衡自主 神经系统, 从而产生放松、 镇定、 愉悦或者兴奋的效 果 [29] 。 针刺得气、 气功及芳香疗法在一定范围内均与 脑有一定关系。 并且有中医理论认为, 脑为气海, 统 领一身之气, 主平衡, 平衡则健, 失衡则病。 说明脑在 调节气的运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可尝试以脑功能评 价中医之气, 进行深入研究。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陈丽华 张建林 管咏梅 郑琴 朱卫丰 章文春 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