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利尿功效佳 减肥降血糖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3-07-22

  茯苓又名茯兔、云苓、松苓等,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以球形、扁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寄生于松树根部的土壤中,大小不一,重量从几两到数十斤以上。茯苓以云南产者为佳,故有云茯苓之称。茯苓现已可以人工栽培,多采取纯菌丝菌种新法生产。

  茯苓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认为“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本草经集注》记载,“治淋沥,水肿淋结”;《药品化义》认为茯苓“最为利水渗湿要药”。中医学认为,茯苓性味甘、平,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安神宁心的作用,治病范围相当广泛。茯苓与桂枝、白术、甘草配伍,可治两胁胀满、头晕。茯苓配伍半夏、生姜,可治胃部胀满、恶心呕吐、心慌头晕。茯苓配党参、白术、甘草、半夏、陈皮,为“六君子汤”,可治脾虚少食、乏力、腹胀诸症。茯苓与党参、白术、甘草、干姜、附子同用,为“附子理中丸”,可治慢性腹泻、腹部冷痛、四肢发凉。以茯苓配伍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生姜、大枣,即“补中益气汤”,可治疲劳、四肢无力、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以茯苓配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当归、枣仁、远志、龙眼肉、木香、生姜、大枣,即为“归脾汤”,可治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心慌头晕、失眠健忘。

  茯苓具有渗湿利水、补脾利水、通利小便的功效,中医认为,脾虚及水湿互为因果,所以,无论脾虚还是水湿泛滥,都当首选茯苓且效果极佳。茯苓与他药合用更显补脾化湿之功。所以又被历代医家称为除湿邪之圣药,至今在临床上普遍使用。临床上运用茯苓祛湿利水来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的方剂很多。医圣张仲景多用茯苓通利小便,如茯苓与猪苓、泽泻、白术、桂枝配伍的“五苓散”治疗湿热、小便不利、水肿;与半夏、生姜组成的“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心下痞满、膈间有水;与防己、黄芪、桂枝、甘草组成“防己茯苓汤”治疗水气在四肢、皮肤者;茯苓与椒目合用治疗水肿、尿涩,等等。

  茯苓不仅是良药,还是延年益寿、抗衰老的保健佳品,近年药理研究证明,茯苓中富含的茯苓多糖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可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起到防病、延缓衰老的作用。茯苓能使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释放更多的氧,以供给组织细胞;同时,还可使细胞组织(包括皮肤、黏膜、毛发等)活性增强,从而使肌肤、毛发显得更加滋润,达到美容的效果。茯苓所含卵磷脂和胆碱,能增强和改善大脑机能,不仅可“强记忆”、“益心智”,还能“防痴呆”。茯苓中的茯苓素利尿功效佳,有助降血糖和减肥。

  以茯苓冠名的常用古方

  桂枝茯苓丸:含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具有活血化瘀、缓癥消块的作用。用于妇女血瘀所致下腹宿有块(如子宫肌瘤),月经量多或漏下不止,血色紫暗,多血块,小腹隐痛拒按,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

  参苓白术散:含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等。具有补脾胃、益肺气的作用。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小儿消化不良可用本方施治。

  五苓散:含茯苓、泽泻、猪苓、桂枝、白术。具有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的作用。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吐泄泻,口不思饮。

  苓桂术甘汤:含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具有调中降逆、化气涤饮的作用。用于痰饮病,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或脘痞便溏,口中不渴。胸腔积液出现上述症状者,可用本方治疗。

  此外,还有猪苓汤、茯苓四逆汤、防己茯苓汤、茯苓甘草汤、茯苓半夏汤等,在临床至今仍广用不衰。

  药用部位不同功效有别

  茯苓临床应用可分为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茯神品种,它们的功效主治有所不同。

  茯苓皮:为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功擅利水消肿,适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常与生姜皮、桑白皮、陈皮、大腹皮配伍,即五皮散。

  赤茯苓:即茯苓菌核的赤色部分,功擅利水渗湿,适用于水湿、停饮等证,常与猪苓、泽泻配伍。

  白茯苓:即茯苓菌核的白色部分,功擅健脾,适用于脾虚体倦、食少便溏之证,常与党参、白术、甘草配伍。

  茯神:即茯苓菌核中贯穿松根部分切成的小块,功擅宁心安神,适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证。为了加强疗效,还常和朱砂拌用,称为朱茯神或朱衣茯苓。

  需要注意的是,阴虚火旺,口干咽燥者不宜用。老年肾虚,小便过多,尿频遗精者慎用。煎时宜打碎成小块,便于有效成分煎出;食疗宜研细末,有利吸收。应置阴凉处保存,以免受潮或虫蛀。

Tag标签: 茯苓(81)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