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秋季品赏桂花的时节。桂花树是我国传统花卉,其种植历史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山海经·南经》已有种植桂树记载。在漫长的培植利用过程中,这个色、香、韵、用兼具的花卉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并以神话传说、诗歌辞赋、节令习俗的形式流传至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文化。
桂树又称木樨,属木樨科常绿乔木。除常年开花的四季桂之外,桂树多在八月开花。桂树品种甚多,以花色分,色黄者为“金桂”、色白者为“银桂”、色红者为“丹桂”,均有浓郁香味。桂树寿命长久,陕西汉中圣水寺至今留存汉代种植的古桂。上古人认为桂树富有高洁、吉祥的寓意;加之“桂”与“贵”谐音,桂树更成为“高贵”“富贵”的象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桂树与月亮有不解之缘。古人发现明月中有朦胧的黑影(实是地势较低的平原,亦称“月海”),形状像棵树。西汉《淮南子》言“月中有桂树”,将月中阴影说成是高贵、吉祥的桂树,以其寄寓美好、吉祥的愿望。这种传说代代相传,桂树便象“嫦娥”“玉兔”一样,成了月中圣物,人们常用“桂月”“桂轮”“桂宫”“桂魄”来代称月亮。唐代后还出现了“吴刚伐桂”的故事。《酉阳杂俎·天咫》曰:“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犯了错的吴刚被罚砍树,桂树却能砍而复生。此故事流传至今,桂树成了月亮的象征物。宋代杨万里《从桂》:“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的满山开。”传说杭州的天竺寺与灵隐寺多桂树,白居易《忆江南》“山寺月中寻桂子”等名句,正是此俗的写照。现在上海人中秋节爱到公园赏桂,家中插有桂花。桂林人常用桂花制成香包,或悬挂家中,或随着携带,或馈赠他人。 桂花有祛病养生功效。《说文解字》曰“桂为百药之父。”桂花性温味辛,其功效在古代本草中多有论述。明代《本草汇言》谓桂花能“散冷气,消瘀血”;《本草纲目》记载桂花能“生津、辟臭、化痰、治风虫牙痛”;清代《陆川本草》说桂花“治疗痰饮咳嗽”。在桂花盛开时节,人们常采集桂花阴干密贮于瓶内备用,可泡茶、薰茶、酿酒、配置药膳。其中桂花酒历史最为悠久。早在战国时屈原《九歌》有“援北兮酌桂浆”,“桂浆”即桂花酒,楚人习惯用桂花酒来祭祀神灵。桂花酿酒入坛,密封3年,便成酒中上品。苏东坡曾作《桂酒颂》赞其“香味超然,非人间物也”。桂花酒有开胃怡神,平肝散瘀之功。最为常见的则是桂花做成的各种美食。上好蜜枣加桂花形成桂花蜜枣,具有补气补血的疗效;藕粉加白糖、桂花冲调,可开胃调血,消食止泻。此外桂花粥、桂花饼、桂花栗子、桂花山药都深受人们喜爱。自唐以来,桂花鲜栗羹成了杭州传统名菜。此外,桂花还可薰制成桂花茶,“桂花点茶,香生一室”,还具有温胃散寒的作用,能去除胃部寒气,达到止痛效果,是冬日上佳饮品。桂花还可以制成调味品。将桂花洗净,沸水稍烫后捞起晾干,密封贮于瓶内,制成盐渍、糖渍桂花。江苏南京、福建浦城一带人往往将之用于甜点或是羹汤的调味品,清香可口,食之有开胃爽神之效。由桂花蒸馏而得“桂花露”,具有舒肝理气、醒脾开胃功效,能治口臭、咽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