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藤又名老藤、大风藤,为胡椒科植物细叶青蒌藤的藤茎,性微温,味辛苦,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关节不利、腰膝疼痛、筋脉拘挛、肺寒喘咳等症。《本草再新》曾记载:“(海风藤)行经络,和血脉,宽中理气,下湿除风,理腰脚气,治疝,安胎。” 海风藤有行散之性又能利水消肿,故临床上常与大血藤、三七、没药、红牛膝、地乌龟等配伍泡酒,治疗跌打损伤;用于风寒湿痹、筋脉拘挛、肢节疼痛等症,常与羌活、独活、桂心、当归等配伍;治疗脘腹冷痛者,多与干姜、香附、陈皮等同用,以增强散寒行气止痛之效。临床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可将海风藤、追地风各60克,置白酒500毫升中,浸泡一周。日服两次,每次10毫升,早晚空腹温服。心脏病患者及孕妇忌服。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海风藤含有细叶青蒌藤烯酮、β-谷甾醇、豆甾醇及Α-蒎烯、柠檬烯、香桧烯、莰烯、异细辛醚等挥发油成分,能增加心肌血流量,缓解心肌缺血,对冠心病有较好的疗效;海风藤提取物还可以拮抗内毒素引起的血压下降,并能减轻内毒素血症对肺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引起的肺水肿。 中药处方中经常可以见到“沙参”这味药,但在它前面往往会被标注“南、北”字样,即南沙参或北沙参。南沙参与北沙参虽同名为沙参,但它们属于不同科的植物,功效也有所差异,应用时应区别对待。 南沙参又名沙参、泡参,属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杏叶沙参的根。每年秋季采挖后,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泥土,刮去栓皮,晒干即可入药。南沙参性凉,味甘微苦,入肺、肝经,具有养阴清肺、祛痰止咳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肺热燥咳、虚痨久咳、阴伤咽干喉痛等症。《本草纲目》记载:“(南)沙参甘淡而寒,其体轻虚,专补肺气,因而益脾与肾,故金受火克者宜之……。”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南沙参煎液的祛痰作用可持续在4小时以上;浸剂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北沙参又名莱阳参、辽沙参,属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每年八、九月份采挖,除去茎及须根,洗净泥土,烫后剥去外皮,晒干即可入药。北沙参性凉,味甘苦淡,入肺、脾经,具有养阴清肺、养胃生津的功效。《本草从新》记载:(北沙参)“专补肺阴,清肺火,治久咳肺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乙醇提取物有降低体温及镇痛作用;水浸液低浓度可加强心脏收缩能力,浓度增高时则可抑制心脏收缩。 综上可以看出,南、北沙参虽然功效相近,都具有养阴清肺的功效,但南沙参侧重祛痰止咳,而北沙参还有养胃生津的作用。正如《本草求真》记载:“沙参有南、北二种,北沙参质坚性寒,南沙参体虚力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