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没有平等 传统药物学整理和保护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6-06-14
医药没有平等的主体地位就不可能有制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医疗行业和制药行业常常统称医药行业,可见其一家亲。这两个行业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度极高。其各自背后的管理部门卫生计生部门和食药监管部门也是联系多,关联强的两个部门。
 
但事实上,医疗行业往往是“上帝”,制药行业常为从属,处于下风,委曲求全甚至直接做无谓的牺牲品。如药品招标,医疗管理部门只选便宜的药中标。听起来似乎颇有道理。但仔细一分析,或者内行人一听,就知道有点荒唐。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从市场角度来看,药物是高科技产品,其研发生产都极其费钱,而且是特殊商品,质量稍有闪失,受害的就是患者。这种商品注定不能像普通工业品一样,完全充分放开,进行市场竞争。普通日用消费品完全由公众凭经验、凭经济实力来选择,选错了,也没有什么危害。药品则不一样。投资周期长,审批风险和不可预知的市场风险巨大,如果没有相对较高的回报,谁来投资,谁愿意投资?一味地降低成本后,其质量不敢保证。其实,在更多的情况下,生病患者的想法或许是贵点不要紧,要保证用到好药。
 
现在的药品招标本身是否公平不说,好不容易中标,又落入了一个“不中标死,中标也死”的怪圈。中标后,也只是停留在省级层面或市级层面进入了目录而已。要想每个医院最终选用你的药,还必须“层层攻关”。进了医院,是否能卖出去,每一盒每一片药的售出,权利都在医生手上。处方权此刻大于一切。
 
要一个几乎无利润的企业去生产高质量的药,去不断研发创新,就成了一句空话。
 
其次,从临床用药管理来看,一些医生对药理药效存在一知半解,特别对新上市的药品,对其功效不甚了了,就“乱开一气”,更有甚者,开了中药开西药,药性相反相冲突也不管,甚至根本不了解。
 
我国的医疗损害事件每年发生超过40万件,超过交通事故伤害量。这些药害事件,没见过吊销一个医生的执业资格,而药品被牵连暂停使用甚至吊证撤销批文的却时有发生。
 
在医药生态圈,药品生产企业处于如此弱势无奈的地位。这样的市场生态肯定不正常,何谈行业健康发展。这样的状况长此以往下去,将造成唇亡齿寒,影响医疗质量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要使医药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市场生态的各相关主体必须是具有真正平等的地位,每一主体都应各自恪守行业操守,严肃科学态度,遇到发生损害患者突发事件的时候,一定要本着公平公正科学严谨的原则,把责任充分厘清楚,各自承担各自的责任,而不是互相推卸,更不应该凭借行业的强势地位,强行把责任推给企业,这样的态度于解决问题、防范问题和改进医药卫生工作丝毫无补。
 
国际传统药物学大会被誉为传统药物学界的“奥林匹克大会”,通常每两年举办一次,在中国已经成功举办过两次。第16届国际传统药物学大会在广西玉林召开。本次会议由国际传统药物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中国中药协会、玉林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广西中医药大学、玉林师范学院、广西药用植物园、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广西中医药学会共同承办。
 
第16届国际传统药物学会主席奥地利格拉茨大学的鲁道夫·鲍尔教授担任会议主席,8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来自 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6名国外传统药物学专家以及国内药物学领域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主题是“传统药物的保护·融合·创新”,在“草药的新药研发”“传统医药的临床疗效、药理活性与安全性的论证”“草药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3个专题会议中,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名学者做了学术报告。
 
创新的源泉——
 
传统药物学整理和保护
 
传统知识的保护问题。巴西Elisabetsky教授提出,传统知识(包括食物和药物)源于人类族群的历史文化,由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变迁,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带来传统知识的流失。人类应该保护什么,责任主体和客体分别是谁?特别是脆弱族群的传统知识该怎么保护?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怎样保护?
 
关于各民族地区传统药物的整理,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赵中振分析了《本草纲目》对生药学的影响,分析了当前生药鉴定研究的局限,应该如何借鉴传统知识补白。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龙春林对中国贵州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使用的民间药进行了调查。
 
印度Dudhmande博士介绍了印度传统医学系统和中国传统医学系统的相似性。来自英国、缅甸、柬埔寨、泰国的多名学者对老挝、缅甸、柬埔、泰国等国家地区的草药资源调查和传统医疗实践做了介绍。
 
意大利Geck博士以墨西哥恰帕斯州祖克族草药研究为例,指出用人体味觉感受草药汁液的寒热属性是把人们对草药的经验性感知和其医学用途联系起来的重要方法,寒热二分法并非主观概念,因此,提出草药的汁液和化学感受度可作为衡量草药品质的标准。这些报告既是对民间传统药物文化的保存,也展现了各民族地区传统医学系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创新的途径——
 
传统药物学体系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中医药走向世界,前提是世界需要中医药,苦练内功是中医药走向国际的基点。他回顾了我国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总结了近年来中药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指出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领域,介绍了当前中药现代化的重点方向是什么,并介绍了广西作为“南药之都”取得的成绩;陈香美院士分析了中西医体系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指出中西结合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途径,传统医学模式需要向循证医学模式转换,并分析了中西医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国内外专家认为,为传统医药的安全性、有效性提供科学证据,对传统医学和主流医学并列于世界医疗体系至关重要,中国、印度的传统医学体系需要被欧美更多理解,欧美与会专家也提出相同的需求,希望增进交流,促进医学体系的融合。
 
传统药物研究呈现出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技术特征。用当代通用的生物医学语言解释和丰富中医药基础理论,为复杂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新技术。清华大学李梢教授在网络药理学基础上,从传统中医学视角对omics时代产生的现代生物医学大数据重新划分,提出用“寒热网络”新概念研究传统药物。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在本草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基础上,丰富了“药用模式物种”的概念,为本草物种基原的准确性提供了鉴定规范,也为丰富本草基础生物学资料提供了研究范本。
 
在中药药性评价新策略方面有两个特色报告:一是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天然药物学系蔡少青教授介绍的中药“显效理论”,认为多成分(包括代谢产物)在各个单靶点上的叠加作用,再加上各个靶点之间多成分的协同作用,共同构成了中药发挥药效的药理作用机制,为认识中医药整体观提供新诠释;二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喜军教授用于评价中药方剂有效性的“中医方证代谢组学”,该理论基于方证对应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以证候为起点,从方剂入手,采用代谢组学研究技术分析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和代谢物质群,建立 “证候诊断-方剂效应评价-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分析”的系统关联,进而发现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考察中药有效性及安全性。
 
由于草药是个复杂的化学网络体系,对应复杂的药物靶标体系,这给药物发现带来困难,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加拿大Linington教授介绍了一种运用高分辨质谱仪整合了化学信息和生物信息以预测药物分子的作用机制,而 瑞典Backlund教授介绍的是the ChemGPS-NP法。
 
当筛选药物时,面对丰富多样的民间传统药物,研究人员优先研究哪些候选药物呢?意大利Leonti博士提出了“反向民族药物学”概念,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发现传统药物通过调节人体肠道菌群发挥治疗作用,为传统药物研究提供新视角,大会主席鲁道夫·鲍尔教授介绍了灵芝和黄连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
 
本次大会学术报告的主体内容是药物发现,呈现两种途径。 一是研究改善“症状”的传统药物,以传统医学理论为指导,从已知药物的传统功效、治疗何症,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属于治疗人体哪种系统上的疾病,进而研究其物质基础和分子作用机理,例如日本Yamada教授的报告“汉方药对免疫及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及其活性成分研究”。刘良教授研究治疗风湿关节炎的中药附子,并提出了相应的质控标准,被《中国药典》收录。
 
二是研究治疗现代医学定义的“疾病”的药物,根据现代医学对疾病机理的解释,从生物机体中筛选药物靶点,从植物药中筛选有活性的化学物质,研究其药效团,进行药物-靶点分子模拟。例如,奥地利Dirsch教授的报告“从分子到小鼠到人类”,展示了这一完整研究流程。美国Altman教授的运用双向法从植物药开发治疗自身免疫性及炎症性疾病新药,首先确定两类靶点,然后从植物提取物中寻找相应的药物。其他学者就从传统药物中寻找抗肿瘤、抗糖尿病药物研究分享了自己的成果。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