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中药农业是必由之路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6-08-18
8月11日~13日,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研究专委会、中国药学会中药资源专委会等8家单位联合发起的首届中国中药资源大会在陕西西安举行。对于中药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与会专家指出,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滞后于现代经济产业发展的范式要求,在资源产业化中要聚焦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大健康产业的物质基础
 
中药资源作为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可持续利用对于推动和促进大健康产业及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孙晓波如是强调。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开展中药资源的研究、保护和利用等有关工作,加强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资源瓶颈,支撑大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巩固中医药事业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孙晓波提出,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要整合创新资源,面向科技发展前沿,夯实基础,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现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创新能力,有效带动中药资源研究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是要不断完善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体系,充分运用中医药的历史积累、实践经验,积极利用现代科学,特别是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进一步提升中药材质量;二是创新发展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和方法,以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和服务水平为核心,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需求为立足点,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中药材大品种开发为引领,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加快人参、三七等重要中药资源的调查、保护、规范化种植、开发利用等全产业链的深入研究,提高中医药在健康产业发展中的贡献度;三是要建立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标准规范体系,加强基础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建设,建立中药全产业链上各环节以有效性、安全行为导向的质量控制标准。
 
野生变家种促进资源丰沛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我国中药产业已经进入全球资源配置的新阶段,中药资源的现状亟待改善,以应对未来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国是世界中药资源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药材供应国,如何促进中药资源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并将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转变成为市场竞争中的战略优势,是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十多年来为了缓解供需矛盾,促进中药产业健康发展,通过引种驯化、野生抚育、人工栽培等多项措施的不断推进,中药材产量逐年大幅增加,中药资源状况有所好转。药用植物野生变家种(如黄精、防风、龙胆、柴胡、甘草、辽细辛、五味子、半夏、山茱萸、何首乌、天麻等),人工养殖林麝活体取香,人工合成牛黄的研制成功,国外药用物种(如颠茄、西洋参、洋地黄、金鸡纳、番红花、丁香、安息香、大风子等)的成功引种,解决了一些进口药材资源和珍稀种类紧缺的问题。
 
黄精品种的资源建设堪称典范。稳心颗粒是步长制药的主要产品之一,而黄精是稳心颗粒的主要原料之一,年需求量较大。通过黄精基地建设,步长制药感受到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了中药资源的野生驯化与仿野生栽培潜力巨大。
 
步长制药董事会从中药原料药材使用的质量安全性和数量保障性考虑,自2003年开始进行黄精GAP基地的选址考察工作。先后调研了市场黄精药材的来源产地陕西、四川、贵州、安徽、云南、山西、河南等地,收集了这些产地的黄精药材样品,通过对样品含量检测和外观性状特点,对这些产地的黄精进行了质量评价。通过质量评价,结合黄精的人工种植历史、种植习惯、传统加工方法、交通运输、社会经济、环境状况、耕地面积、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确定步长黄精基地的选址。经过综合分析和比较,最后将步长黄精基地建设确定在陕西省略阳县,以略阳为中心辐射到周围陕、甘两省黄精适生诸县。
 
经过12年的发展,基地目前已掌握了黄精的有性、无性繁殖,半野生抚育、规范化田间种植管理、采收加工等生产技术,解决了困扰黄精人工种植的技术制约,取得了许多原创性科技成果,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的黄精生产质量管理规程和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了黄精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完成了黄精野生驯化与有性繁殖到人工生产的全过程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成功建立了规范化生产基地。
 
循环利用,改变线性生产方式
 
对于中药资源合理利用,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段金廒提出,推进中药资源化学与资源循环利用研究,改变资源消耗量大,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低,废物排放量大的传统线性生产方式。
 
段金廒说,中药农业生产过程及中小型中药制造企业和大中药健康产品生产企业所涉及的药材/饮片生产加工、资源性产品深加工、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的利用效率、技术水平、生产方式等尚滞后于现代经济产业发展的范式要求,普遍存在着资源浪费、产品附加值低、消纳量有限、再生利用薄弱、创新性缺乏等问题。导致中药农业环节占有大量的生产力要素生产的药材作为中药工业深加工制造产业的原料,经水提、醇提或其他方式进行富集、纯化等工艺环节,进入口服制剂或标准提取物等各类型资源性产品生产阶段,药材原料的利用率平均低于30%,约70%的剩余物被作为废物排放或简单转化为低附加值产品利用。中药注射剂在中药资源产业体系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然而其终端产品中资源性化学物质的含量仅是药材原料质量数的l%—10%,用于中药注射剂生产的药材资源利用率不足10%,其90%的物质量被废弃,造成了中药资源的大量浪费和废渣、废水的排放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中药资源产业的GDP越大,中药资源经济活动中的实物流量和资源消耗量就越大,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等中药废弃物的排放量和环境压力就越大。这种传统工业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的落后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形态将日益受到更多的社会与环境制约而难以健康发展。
 
为了实现中药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人们围绕资源经济产业链全过程,集成相关学科及其科学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对其蕴含的资源性物质进行深入系统的生产与利用研究。通过资源循环利用策略的引导和推行,从根本上转变中药农业和中药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中药资源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中药资源化学的产生及其历史使命也就在于此。
 
中药资源循环经济的本质是发展生态经济。强调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要求实现中药资源产业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到质量效益型增长的变革,从中药资源经济产业链环状末端的终端治理到整个环状系统全过程的生态性与经济性双效益协调发展的过程设计与控制的变革,从而实现在中药资源产业化整个经济流程中系统地节约资源和少废弃物,实现资源经济增长的减物质化。
 
从经济活动主体规模分析,中药资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为企业自身发展模式、区域生态工业园模式和社会层面的循环模式。在企业内部的循环特征为:推行绿色生产、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中药资源,同时提高中药资源利用效率及产品的品质等;区域生态工业园模式的基本特征为:通过中药及其生物医药领域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与交换,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建立共生产业群;社会层面的循环发展模式则表现为:中药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体系和社会循环经济体系,以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
 
在中药农业生产领域,通过对大宗常用中药材是以生产区域的科学规划和基地建设,实施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有效提高生产力水平,真正改变目前千家万户、千差万别的生产方式和产品质量,以提升资源的生产效率,节约宝贵的土地空间。
 
生态农业是中药农业必由之路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走上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的化学农业之路,从发展趋势看生态农业必将取代化学农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兰萍指出,生态农业也是中药农业的必由之路。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是指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营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郭兰萍认为,中药材具有独特的品质特征。与主要追求产量的农业生产不同,相对于产量,人们更重视中药材的品质。而决定中药材品质的通常是中药材中所含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次生代谢产物积累在药用植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不使用农药,通过适度的生态种植技术将药用植物的病虫害控制在安全线内,不仅符合生态种植的要求,更可能是提高药材品质所必须。
 
中药农业具有独特的应用及市场特性。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生产成本大幅上升,造成农业生产成本逐年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的问题日益严重。加上发达国家对农业的补贴,导致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面临巨大竞争力,使得农业生态种植活动的开展举步维艰。而中药材不同,多数中药材的原产地都在中国大陆,其生产、加工及使用的理论、方法、技术基本都掌握在劳动人民手中,中药材基本不存在由国际市场带来的竞争压力。在中药材生产中,通过开展生态种植,由于劳动投入增加可能造成的成本增加,或由于不使用化肥农造成的产量降低,完全可以通过品质提高带来的价值提升抵消掉,与此同时,基于精细耕作的生态农业较大的人力投入,既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更可能促进中药生态农业的发展。
 
“中药农业应具有完全不同于常规农业的特点,在生态种植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生态农业必将成为未来中药农业的中药方向”。(黄心)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